教學不是壓力

張天泰(台灣/ 大學講師、文字工作者)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ey)曾在《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一書說明藝術共同具備的內容包含了「興趣」、「媒介」、「時間與空間」等。

在討論「興趣」時,杜威認為興趣就是一種直覺,這樣的興趣是必須以「真誠性」為基礎,好的藝術作品是伴隨著深厚「真誠的情感」。談到「媒介」,杜威在書中也提到藝術家選取媒介時會審慎小心,但這能使觀賞者,甚至藝術家本身也能在其中玩得盡興。談論到「時間與空間」時,杜威認為在美感經驗中,必須具有相當程度的空間,藝術形式的節奏才得以出現,藝術經驗才得以展現。

杜威上述的概念,同樣可運用在教育場域中,探討教師的教學藝術。以下特別聚焦於教師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中的「教材設計」。

目前台灣學校老師在課堂所使用的教材,大多為教科書廠商所提供的教師手冊等教學資源,而較少針對學生學習狀況差異而進行教材設計。造成此現象當然也與第一線教師所面對教學進度的現實壓力及繁重的教學與行政工作量有很大的關係。

以我過去的國文教學實際經驗來說,嘗試自編國文科寫作教材設計時,將杜威的概念元素:興趣、媒介、時間與空間,運用到教學中,在過程不斷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回應(面部表情、學習表現、師生互動等),以便更加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力與學習特質。針對不同教學情境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呈現自編教材,也讓孩子藝術經驗得以有展現的空間,這項原先看似頗具壓力的教師自編教材工作,卻意外地有效增進學生對於國文學科更大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反而對於我往後的國文教學有莫大助益。

教學不是一種壓力,而是另一個遊戲的開始,學校教師主動設計教材工作就是一個體驗,讓教學變成藝術的有效途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許多教育專家總是說:成就每一個孩子!這當然不能淪為口號,桃園楊明國小率先以「長眼睛的筆」-數位筆,搭配電腦即時互動、回饋,為弱勢孩童進行數學補救教學,這個稱為「未來教室」最新資訊科技設備,將搭配中小學互動式學習評量,提昇教學品質,桃園縣的資訊教育又向前邁進一大步,令人驚嘆的成果月20日於楊明國小舉辦的全縣中小學校長資訊教育研討會中展現。
  • 「2010全國高中職商業經營企劃案競賽」20日在南台科大舉行。此競賽已連續第3年舉辦,今年共有來自全國29所高中職的145支隊伍參賽,經過初選只有28隊入圍可上台做簡報,另有41隊在會場以壁報方式呈現,活動現場超過300名參賽師生,競爭激烈。
  • 第一次擔任高年級導師,又遇到班上男學生大多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對讀書也沒有興趣,下課時常因遊戲發生磨擦就口出惡言、互相爭吵甚至打架的事件層出不窮,處理起來簡直身心俱疲。一日有緣讀了「大紀元時報」的教育園地版啟思故事,心想:孩子最喜歡聽故事,何不拿來試試看?
  • 在紐約畫壇開班授課二十多年的謝翠霞老師將於6月18至30日及6月20至27日分別在法拉盛紐約第一銀行畫廊及「介雲堂」美術學校同步舉行告別紐約教壇師生聯展。共有老﹑中﹑青﹑少及兒童五代九十位學生參加﹐歡迎繪畫愛好者前來參觀。
  • 桃園縣八德市瑞豐國小天使班、資源班小朋友,30日上午八點在該校代用禮堂舉辦學習成果發表會,這一群最純真的特教小天使以「兔子跳跳跳」、「維多利亞的秘密」等,感謝長期照顧學習落後的志工媽媽,以他們最天真誠摯的演出來感謝志工媽媽多年來的殷殷教誨與無私的奉獻。
  • 在幼稚園工作多年,深刻感到家人對孩子正向成長的期待,但是家長卻疏於使用生活中易得的教養資源。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學前機構幼稚園是第二位老師,但它的功能不是家庭教育所能替代的,所以教師與家長教養觀念的交流和合作相當重要。
  • 快樂的學習是童年生命體驗中的陶醉與享受,也是有效且有價值的學習。
  • 數位化e時代的來臨,傳統的教學模式、方法及教材都面臨“數位化”的挑戰,如何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如何提供數位化學習環境,發展數位化教學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工作。 現在的孩子都熱愛使用電腦及網絡,家長和老師如何順勢引導,更好地利用電腦進行數位化教學與學習成了新的課題。
  • 擔任教職近三十年,每一年所帶的班級都有不同的特質,每個孩子也都展現了不同的自我,他們用各種方式,讓我學會生命中重要的課程,那是課堂上、教授們所無法提供的課程。
  • 由雪梨華僑文教服務中主辦的「2010年雪梨地區教師節慶祝大會」,於9月26日中午假雪梨華埠金唐餐廳舉行。駐雪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李宗芬致詞鼓勵,並報告台灣經濟發展現況。雪梨華僑文教服務中心主任何祥瑜說明僑校教師獎勵要點,並回顧本年僑教各項重要活動。僑務委員黃煥南、張先鐘、郭廷亮分別祝賀教師,並請僑校提供建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