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萬個體戶消失 中國經濟的最大地雷

人氣 26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4月30日訊】 在目前的中國社會,幾千萬個體戶的聲音和利益卻往往被忽視。個體戶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更事關社會公正。數千萬在底層努力經營、希望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幸福一點的個體戶必須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

據《中國青年報》披露的政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共有個體工商戶3452.89萬戶,從業人員7097.67萬人,如果算上「非法」的存在,中國的「個體戶」問題關係到上億人的生計。但來自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數據表明,中國個體工商戶的數量正在逐年減少,平均每年要減少135萬戶,6年減少了810萬戶。

然而,也恰恰就是這些商人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發展。當年改革和開放最活躍一批人就是這些商人,但城管們和一些基層官員主要的斂財對象也是這些底層商人。

最近,儘管中共國務院出台了一些試圖挽救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經濟政策,如小微企業減稅延長到2015年底,意在增加中小企業投資的溫州式金融改革計劃等,但有專家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堅決維護小商販的合法權益。少一點剝奪、少一點尋租、少一點胡亂管,就是中國經濟之福了。

政府不厚道老百姓咋個厚道?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同大多數個體戶一樣,成都的一位個體戶老王來自農村。10年前,他放下鋤頭,帶著一點「成為城裡人」的小夢想來到成都。 後來,他當上了個體戶,幹過廣告燈箱生意,如今做手機維修。他的攤子過去曾有營業執照,但幾年前因沒有按時參加年檢而被吊銷。

2008年,成都市創建文明城市,為消除無照經營,市政府指定工商局給不能滿足辦理工商登記條件的小商販頒發了「靈活就業 (營業) 輔導證」,但有效期最多3年。

去年,「輔導證」到期,老王想再辦個正經的工商營業執照,卻遭遇踢皮球的尷尬。當地工商所以房子沒有產權證為由,要求他出示街道開具的場所合法使用證明;而街道則稱「我們只是個民間組織,沒資格同意或者不同意」。

老王就針對此問題決心「向中央討個公道」。他先查詢114,然後花費整個上午,相繼打了十幾個中央政府部門的電話。和大多數求助者一樣,他不敢留下自己的名字,只說自己姓王,在成都做手機維修生意。

老王不平地表示:「現在的社會是個啥子情況,我都搞不懂了。每個部門都有權力加一些條件,就是想讓老百姓辦不成事。你們不厚道,老百姓咋個厚道!」 。

自己養活自己成了危害國家利益?

打一個上午的求助電話,最後,只有一個人非常難得地主動留下了老王的聯繫方式,還跟他說了好幾句「對不起」。這個人叫張道陽,是國家工商總局個體私營經濟監管司的一名副處長。

老王將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向這位唯一接聽了他的電話的年輕副處長傾訴:政府收管理費的時候,追著我們辦執照,不去辦就處罰。現在沒有營業執照,罰款是逃不掉的,連發票也只能買假的,執法者反而說他是「危害國家利益」。

老王不平地表示:「甚麼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的第一位不是滿足每個老百姓的生存需要嗎?我們自己養活自己,也算危害國家利益?」

張道陽通過郵件做了回覆:「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有大量底層農民要從做攤販開始進城謀生,並通過個體經營最終融入城市。但在這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幾千萬個體戶的聲音和利益卻往往被忽視了。」

他表示,在當今中國,個體戶問題絕不僅僅是純粹的經濟問題,更事關社會公正,甚至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

長期參與個體私營經濟登記工作的張道陽告訴他,按照中央頒布的《個體戶條例》以及國家工商總局的相關政策規定,成都的老王「應該可以」通過合法途徑登記為個體工商戶。

但老王表示:「我們不跟中央打交道,我們跟地方打交道。每一級部門都有權力增加個說法卡我們,合法的生意,卻得干非法的事情才能把錢掙到,老百姓日子咋過嗎?」

面對數千萬在底層努力經營、希望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幸福一點的個體戶,張道陽表示:自己平時常會與一些學者探討經濟問題,但只要聊起個體戶,很多頗具聲望的學者都說自己「沒有甚麼深入認識」。在經濟學已成顯學的今天,他發現,中國竟然連一個專門研究個體經濟的學會都沒有。

這讓他感觸頗深,「許多利益群體都有代言人,但底層的這些個體經營者,好像沒甚麼人給他們說話。」

事實上,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共有個體工商戶3452.89萬戶,從業人員7097.67萬人,如果算上「非法」的存在,中國的「個體戶」問題關係到上億人的生計。張道陽表示,他們中的絕大部份人,可能一輩子都與甚麼科技創新、財富積累沒有任何關係,他們每天辛苦經營,只是養家餬口,只是為了生存。

在發達國家,這個群體通常被叫做小商人。一個普遍的共識是:個體經濟的繁榮與社會穩定緊密相關,與弱勢群體的生存權緊密相關,其意義在於,能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發展。但是,在當今中國,還有這麼一大群人,他們分得的利益比例與社會發展的速度遠遠不相匹配,屬於相對被剝奪的群體。

從「改革先鋒」變成「改革棄兒」

事實上,在改革開放初期,「個體戶」3個字曾象徵著自由與希望。

來自萬維網的分析說,1979年的2月同時發生了兩件事,一是知青返城大潮開始,二是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第一個有關發展個體經濟的報告。曾是「資本主義尾巴」的個體經濟,其合法性第一次在模模糊糊中得到了確認——做生意不用再逃了。

1980年,合眾國際社的記者龍布樂來到北京,走進只有3張桌子的「悅賓飯館」。他寫道:「在共產黨中國的心臟,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業正在狹窄的胡同裡恢復元氣。」

當時,個體戶、私營業主和企業承包者屬於中國的高收入階層,「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是一句流行的順口溜。《中國青年報》198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年最受人們歡迎的職業前三名分別是出租車司機、個體戶和廚師,而最後三名則分別是科學家、醫生和教師。

1987年,國務院頒布《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一位美聯社記者曾專程來到北京錢糧胡同,拜訪一位將3台縫紉機抬進臥室、辦起私營西服縫紉店的婦女。該記者在報導中這樣評價眼前的個體戶:「她在賺錢,也在創造中國經濟史。」

張道陽曾經問過單位裡親歷過改革初期的老同事,那個年代的經營環境是甚麼樣子的。親歷者告訴他,那時候的市場很簡單,要拿到經營執照很容易,「也沒有甚麼人來折騰你」。

某種意義上,在改革開放初期,大部份計劃經濟部門並沒有將精力放在非公有制經濟上,嚴格的管理沒有輻射到新興的個體戶群體。 沒有管理的時期,反而是個體戶經濟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因為沒有來自政府部門的折騰。

張道陽將1995年稱為分水嶺。那一年國有企業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實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戰略。監管部門也隨之轉型,紛紛「把觸角伸了出去」,更多地騰出精力面對所有市場主體。事實上,正是1995年前後,大量行業管理法出台。據他觀察,各部門在立法過程中普遍借鑒國際標準,標準「偏高偏嚴」。

面對個體戶所遭遇的種種困境,有人曾評價,這是個從「改革先鋒」變成「改革棄兒」的群體。

社會底層的個體戶成了「唐僧肉」

成都的個體戶老王氣憤地說,目前政府各個部門都不厚道,他們要把他們的利益考慮完了,再來考慮老百姓的利益。

這讓張道陽想起,在一家他常去的超市裡,有一個縫衣服的小販,最開始在顯眼一點的位置擺攤,後來因為「沒有孝敬店長」,就被調到了消防通道裡。

「一個店長,本身就是個僱員,都有這麼大權力,而處在底層的個體工商戶卻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張道陽感歎,「你就可以想見,有多少管理部門,有多少強勢者,就有多少類似的事情發生。傷害他們越重,他們孝敬就越多,惡性循環。」

另一次,張道陽到外地調研,遇到一個在公寓樓裡開美容院的女老闆。在申請營業執照的過程中,美容院卡在了其中一項行政前置許可(審批)上。執法人員對女老闆說:「你不達標,我不管你也行,你每年給我拿6萬塊錢,上面有檢查的時候,我給你打電話,你關門幾天。」對這家美容院來說,6萬元意味著一年請了兩個僱工去伺候這位隊長。

實際上,許多個體戶有著與這位女老闆相似的遭遇。在中國,涉及工商登記的前置行政許可(審批)起碼有100多項,這意味存在相當多的行業,要想在其中經營,拿到營業執照之前,總要碰上一兩項前置許可的坎兒要過。而在西方正常的民主國家裏,註冊一個個體工資僅需要在一個機構、半個小時之內搞定。

張道陽管這些個體戶叫「唐僧肉」。他說,在相對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裡,遵循高風險高收益的原則,自己做經營的人,其收益總要略好於普通勞動者。但在中國則恰恰相反,如果有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往往沒有人願意擺攤開店,方方面面的成本太大」。

一家日收入不到700元的小型網吧的老闆,曾將一份年關送禮名單掛到網上。每到過年,他都要包上20個紅包,「每個紅包1000元是不能少的」。

與此同時,在這套外表光鮮、監管嚴格的管理體制之下,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個體大戶」現象。張道陽告訴記者,有的夜總會要僱傭幾百人,卻可以登記為個體戶,從而避開高額稅負,就像開著寶馬車買經濟適用房一樣,很滑稽。

專家:誠信來自於對生活的希望

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厲以寧在參加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經濟界小組討論時說, 「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有無區別,有無單列必要值得考慮。」他說,「國內個體工商戶也應儘量登記為小微企業,讓它享受小微企業的優待,比如在融資方面的優待。」

2009年,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曾對攤販經濟進行過實證研究。他認為,過嚴的政府規制,大幅提高了商販的經營成本,商販又不得不將成本轉嫁給市場,便會直接導致食品安全問題。

張道陽與何兵看法一致:「人啊,只要覺得生活還有奔頭,有前途,有希望,就會自覺地講誠信。你把他逼得沒有前途了,沒指望了,他還講甚麼誠信?」

在一次赴日本考察時,他聽過這樣一件事:有個賣米的商人因為向酒廠提供了變質的大米,導致酒廠因生產劣質清酒被媒體曝光,賣米的商人竟然因此絕望自殺。

當地商人告訴他,在自然形成的市場環境裡,人們會自覺地遵守公序良俗,賣變質米的商人被曝光後名聲掃地,以後不會有人再和他做生意,他也就無法生存了。這樣的環境裡,小商人都很珍視自己的商業信譽,有很多家庭經營、父子相承的手藝世家和餐飲老字號可以世世代代做下去。

張道陽說,販夫走卒、引車賣漿在中國自古有之,並沒有現在這麼多形形色色的監管門檻,小商人同樣全靠誠信經營。

面對個體戶所遭遇的種種困境,有專家認為,這是個從「改革先鋒」變成「改革棄兒」的群體,800萬個體戶消失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地雷。

責任編輯:肖恩

 

相關新聞
廣西隆安城管隊野蠻執法 當街毆傷個體戶
重慶執法車當眾碾死個體戶 怒吼聲中揚長而去
中國個體戶正在消逝 凸顯社會階層隱憂
西安民運人士鄭保和吁取消個體戶管理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