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感十足的 米芾詩作名帖——蜀素帖

文、圖╱向薇 、台北故宮博物院
font print 人氣: 156
【字號】    
   標籤: tags:

「蜀素」,顧名思義就是蜀地製造的絹素。此卷特製的絹,是專為書寫織造的,故可見斜織的烏絲闌界格。這很類似現在的信紙或公文用紙,書寫位置的格線先印好,以助書寫得整齊。

這卷名貴的書寫用絹,於北宋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在四川東境織造後,寶藏於湖州(浙江吳興)郡守林希家中20餘年。林希見名絹閒置,未免可惜,故於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86年)裝池成卷,並有意尋覓「諸善書者題其首」。

7年後,終於找到一位願意或說敢於題字的名家胡完夫,但他十分謙虛,僅工整的題了四行行楷書,而且題在絹末,因此才有這件一開頭就由米芾(1051~1107)洋洋灑灑書寫8首詩作的名帖——蜀素帖。

此作可說是米芾早年的力作,董其昌以「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來形容。米芾最擅長用筆,其運筆八面出鋒,提按轉折變化多端,故使其字彷彿在絹上跳躍般,動感十足。

爾雅 三卷三冊(晉.郭璞注 南宋國子監刊本 版匡24.2x17cm)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詞典,內容應是幾代相傳,西漢時集結成冊,而後西晉郭璞為其註解。此次展出的《爾雅》一書,為南宋官府統籌刻印,據說是目前「天壤間僅存」的一部,因此十分珍貴。

宋版書籍在明代就已備受藏書家寶愛,並以「佞宋」、「寶宋」的字眼,來形容收藏家為之神迷的心態。由書中的收藏印與錦函書籤看來,這部書曾經明末藏書家毛晉與清初畢沅的收藏。

卷中書卷題標上方的橢圓形「宋本」細朱文印與其下「甲」印,皆為毛晉用以鈐蓋其收藏中品質精良之宋版書用印;此外,他還為該書卷下散失的末兩頁精心抄寫,可見其重視與愛惜的程度。

全書內容豐富,文字優美,楷體端整,筆劃線質寬厚,刻功紮實不茍,且字體頗大,讀來輕鬆又饒富趣味,無疑是精神與視覺上的一大享受。

本文轉自11期【新紀元週刊】「故宮大觀展」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26/index.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羲之熱衷書法,總是廢寢忘食苦練習字。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不辭辛勞尋找與拓印歷代碑刻,因而累積大量的書法資料。他還在家中的書房、院子、大門邊等各處,擺好桌椅,上面放著筆、紙、硯、墨,一有好的字體構想,隨即下筆書寫。由於不斷的勤學苦練,他的書法造詣才能達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作品也被千古傳頌,流傳至今。
  • 許多書法名作在不同朝代受到的評價都有所不同,或褒或貶,審美角度互異,品評內容自然不一。而能像《蘭亭序》一樣,在每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念裏都被奉為「神品」的情形,可謂少之又少。《蘭亭序》通篇靈動活潑、暢快淋漓,但每一使轉、提按,每一筆牽帶,或連或斷,都交待地清清楚楚,絲毫不失法度。變化多端的用筆化入結構章法,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體態與疏密合宜的空間,「大小、長短、匾狹,均各還其態,率其自然」。妍美中帶有遒勁,飄逸中又顯圓融平和,令人「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
  • 德國東南部愛爾郎恩日前舉行亞洲國家國際文化展「與亞洲相遇」,共有六十五個團體參加,其中台灣攤位大放異彩,受當地媒體青睞,隔天報紙刊登的所有三則相關新聞均以台灣為中心,草書書法高手鄭進發更成為報導焦點。德國當地對於台灣人為家鄉義賣的愛心甚為肯定,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也非常感興趣。
  • 盛唐時期指的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段時間,這個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開明,在社會生活、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所呈現出來的繁盛景象,被後世稱為「盛唐氣象」。
  • 屏東縣文化處6日起至1月31日於一樓舉辦「陳福蔭辭世週年書法紀念展」,展出各個時期186件代表作品,並用影音播放其生平和作品剪輯,來紀念這位心繫中華文化傳承,且對屏東縣書法教育有著重要貢獻的前輩藝術家--陳福蔭。
  • 他的企圖心很強,他聽說在敦煌有唐宋壁畫,就動念想要去看一看,繪畫風格是什麼,所以,他不遠千里跋涉到敦煌。當時到敦煌的生活條件,非常非常差,沒水也沒電,也沒有補給,他帶了子弟,走進了敦煌。他本來預計只待3個月,但是,他待了2年6、7個月之久
  • 唐朝懷素的自敘帖、清朝郎世寧的百駿圖、台灣名家梁丹丰的荷花……,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台北辦事處充滿濃濃藝文風,擺設具巧思。
  •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他不僅將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而且身體力行地倡導書法,促使唐代書法成為中國書法史上輝煌的一頁。
  • 中國書法歷來注重字的氣質、神韻,因為文字不僅與民族文化緊密相關,也反映出書寫者的性格特徵、志向、思想境界等。故學書要先學做人——立品為先,即必須修養人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