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端午習俗 專家稱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

人氣 1587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6月25日訊】皇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自先秦時起,人們就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因此種種求平安、禳解邪災的習俗應運而生。插艾草、掛香囊;吃五紅、喝雄黃;這是傳統的端午習俗。然而有專家卻一語驚人:「飲雄黃酒等於吃砒霜,易導致中毒」,所以一定要經醫生指示,並遵古法泡製的雄黃酒才能喝。

習俗一:插艾草、菖蒲

端午節標誌著盛夏即將來臨,各種蚊蟲出沒頻繁,影響著日常生活和健康,所以端午節這一天天一亮,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要插上兩根艾草和菖蒲,以避邪氣。

艾草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習俗二:佩香囊 拴五色線

端午節佩帶香囊的習俗由來已久。香囊內裝有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草藥,有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帶外還常放在床前及枕邊。

中國古代以五色為吉祥色。端午節清晨,家長都會給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家長認為這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系線時,孩子禁止說話,也不可將其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孩子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孩子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節也有帶葫蘆的風俗,葫蘆寓意「福祿」,被中國人視作子孫繁盛的象徵。由於葫蘆的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為貼近,可以收納不吉之氣,易進不易出,因此民間認為佩帶葫蘆可以化去病化煞,帶來好運。

習俗三:喝雄黃酒

不少地方都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可以驅邪解毒,然而有專家提出,飲雄黃酒等於吃砒霜,極易導致中毒,市民應當慎重飲用。

據悉,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古代人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辟邪,讓自己不生病。

有不少年紀大的人在端午節前夕根據古方去藥房購買雄黃泡酒飲用。有的老人說,在端午節當日把雄黃酒含在嘴裡向房前屋後等處噴灑,並飲用一些既可消毒殺蟲,又能避邪祛邪。

現代科學證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煉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雄黃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雄黃具有腐蝕作用。因此,服用雄黃極易使人中毒,輕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甚至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痺,意識模糊、昏迷等,重者則會致人死亡。

其實雄黃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內服,主要用做解毒、殺蟲,外用治療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雄黃少量飲用,可治驚癇、瘡毒,但由於雄黃有腐蝕之力,所以一定要經醫生指示,並遵古法泡製的雄黃酒才能喝。

飲雄黃酒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裡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藥解病毒。

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裡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習俗四:吃五黃、五毒餅和五紅

吃「五黃」和「五毒餅」是端午節的重要食俗。在江浙一帶,人們把黃色食物,即黃魚、黃鱔、黃瓜、鹹鴨蛋黃、雄黃酒(五黃),混在一起吃,認為可以利用端午節節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五毒」指的是蠍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餅是用雕刻了五毒蟲圖案的印模子,加蓋在玫瑰餅上製成。吃五毒餅寓意把一切毒蟲吃(消滅)掉,使它不再傷害人。

除吃「五黃」和「五毒餅」外,也有的地方象南京,在端午節中午要吃「五紅」,「五紅」即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和黃鱔,吃「五紅」是為了嚇退蛇、蜘蛛、蠍子、蜈蚣還有壁虎這五種毒物,希望它們不要進自己的家。

此外,在河南、浙江一帶的農村,端午節早飯要吃大蒜、雞蛋、烙油饃,在福建晉江地區,家家戶戶要吃「煎堆」。不論各地食俗如何,均寄托著人們身體健康、萬事平安的美好願望。

(責任編輯:柳紫舒 )

相關新聞
七律:端午(步韻杜甫〈登樓〉)
詩歌:端午
端午佳節粽飄香 聰明吃最健康
詩歌:端午粽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