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誠心療治誣告過自己的病人

秦自省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一、誠心療治誣告過自已的病人

據《懿行錄》記載,明朝人潘夔,號僦庵,烏程人,精通醫術,發心救人。

有一年,瘟疫流行,依賴潘公(潘夔)治好病的人,十有八九,但潘公不計用藥成本。

鄰居趙某人,曾經向官府,投下了誣告潘公的狀子。不久,趙某得了病,身上痛得很厲害,他對兒子說:「能救活我的人,只有潘公了!」兒子說:「你剛剛告了他的狀,怎麼辦?」趙某說:「我雖然得罪了他,但潘公心地仁慈,一定不會讓我死。」

於是,這個兒子請來潘公,潘公就細心治療,使他得到了康復。

後來,潘公的三個兒子:一個兒子潘驤,作了桂陽令;二兒子潘驂,作了翰林編修; 三兒子潘馴,作了宮保尚書。潘公本人,也得到了相應的封號。孫子潘大復,是丙戌進士。

周氏按曰:救人的念頭,既然殷切;則報復的念頭,就很輕。以至於誣告其狀的人, 也要設法挽救。潘公這樣的事跡,真是感人至深啊!

二、自家忍餓,先濟囚徒

明朝的楊士征,鄞縣鏡川人,作縣吏時,存心仁厚,執法公平。但縣令十分嚴酷,曾經鞭撻一個囚犯,流血滿地,怒還未息。楊士征跪下來,寬慰縣令,說:「像這樣的情況,只能悲哀可憐,不能歡喜。歡喜尚且不可,何況發怒呢!」因此,縣令就消除了怒氣,寬容了囚犯。

楊士征家裏很貧窮,但別人送來的東西,他一點也沒要。遇上囚犯缺食,他就會設法賙濟。

有一天,新到囚犯數人,餓得厲害,而楊家已無第二天的糧食了,楊士征問囚犯:「從甚麼地方來?」他們說:「來自杭州,忍饑很久了。」楊公(楊士征)於是就拿出家中僅剩的米,煮粥救濟他們。

後來,楊公的妻子生下兒子楊守陳,做官做到翰林學士,楊公也得到了相應的封號。

周氏按曰:自己的飢餓,就在當天;各囚犯的飢餓,已在前天。這樣一比較,與其自飽,不如先給囚犯。楊公如此替別人設想,福報自然很快。

(均據清代周思仁《安士全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漢文帝很賞識賈誼,任命他為太中大夫,不久又想任命他為公卿。丞相周勃等人妒嫉賈誼,在文帝面前誹謗賈誼。
  • 對於那些比較難辦的案子,他根據案情的大小輕重,公開審案的日期,讓訴訟者親赴法曹,片刻之間,便能作出判決,一點也不積壓。鄉民們如有案情,入城告狀,只要吃完各自帶來的「一包飯」的功夫,張淳就已作出了誰是誰非的判決。為此,人們稱他為「張一包」,意思是講:他聰哲明斷,快捷正確。
  • 一次,一個鄉下人載了一百石大米來諸家。諸家賬房說:「我家沒有一百石租的地啊。」問鄉人來自何處,說:「你弄錯了,那裡我們沒有地啊。」
  • 當時,大司馬吳漢,奉命南討公孫述,因軍糧只及七天用度,意欲回師。張堪於是快馬加鞭,跑到吳漢軍營,勸說吳漢不要退師。
  • 縣裡的貧苦百姓死後,有的無錢埋葬。何易於總是掏出自己的俸錢,幫助料理後事。對於來交納稅收的白髮老人,何易於經常給予飯食,虛心徵求他們對縣衙官吏的看法和意見,以便改進自己的工作,把全縣的政事辦得更好些。
  • 李藩說:「情況很緊迫啊!過了今天,就阻擋不住(王鍔這個佞臣升兼宰相)了。天色又晚,哪裡有時間另外寫奏章?」經李藩這一反駁,王鍔兼宰相一事,從此便壓下,無人再提了。
  • 皇太極喜歡讀史書,從文獻和工作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安民」、「恤民」的重要。
  • 楊忠是戴獻可的僕人,戴獻可家中非常富有,他命楊忠替他負責經營一個農莊。楊忠經營得很努力,所獲得的利潤也很多。
  • 有人安慰勸勉韋仁約,他回答說:「我性格狂妄淺薄,如果大權在手,遇事就會發作起來。但是我想:大丈夫本來應當端莊嚴肅,一定要無所畏避。不能為了保全妻子,而放棄正義,碌碌平庸的苟安一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