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越俎代庖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47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歸休乎君(1),予無所用天下為(2)!庖人(3)雖不治庖,尸祝(4)不越樽俎(5)而代之矣。」

(《莊子.逍遙遊》)

【註解】
(1)歸休乎君:王啊!你回去休息吧!
(2)予無所用天下為:我要這麼大的天下,並沒有用處啊!
(3)庖人:庖,音「袍」。廚師。
(4)尸祝:古代祭祀時,代表鬼神接受祭拜的人稱為「屍」;居中為鬼神傳話的人稱為「祝」。
(5)樽俎:音「尊祖」,「樽」是古代的酒杯;在祭祀時「俎」是放(牛、羊肉等)祭品的器具。

【故事闡述】
堯是上古時代的賢君,他到晚年時準備把天下讓位給一名叫許由的賢士,可是許由卻推辭了,並且說:「王啊!您已經將天下治理得很好了,我還能做些什麼呢?您看啊!小鳥在林中築巢,再怎麼大,不過佔了一根樹枝;偃鼠到河邊喝水,河水再多,偃鼠也不過喝到飽為止。你回去休息吧!我要這麼大的天下有什麼用呢?再說,如果廚師不願下廚烹調食物,主祭人也不能越權代替廚師烹調食物。同樣的,我又怎麼能代替您呢?」

後來「越俎代庖」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超越職分,代替別人辦事。

【討論】
(1)堯帝晚年打算把帝位讓賢給誰?
(2)許由婉拒了堯帝的讓位,他的理由是什麼呢?
(3)幫助別人做事是一種美德,但若是別人份內的事,而他自己也有能力去完成,你若再替他去做,那就不應該了,結果往往反被人嘲諷為「越俎代庖」。想想看,你有哪些生活上的例子,提出來和大家分享看看。

【造句練習】
例:你不是主掌業務部門的職務,就不能幫他們下決定,不然就成了越俎代庖了。
例:就算你是個熱心的人,也不需要越俎代庖啊!

【課後時間】
我們常常可以在文章中看到「越俎代庖」和「庖代」這兩個用法,請你查查手邊的工具書,並和同學分享看看,這兩個用法有什麼地方不同呢?

【參考解答】
越俎代庖:代替別人做不是自己份內的事。
庖代:替人做事,並沒有越權的意思。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國時代末期,蜀漢被滅亡後,只剩東吳偏安於江東。因此西晉武帝任杜預為「鎮南大將軍」,派遣他領軍攻打東吳。杜預率軍進擊戰況順利,短期內即攻下吳國多座城池,吳軍都督孫歆等多人被俘虜。
  • 對於如何治理百姓,孔子說:「使用政令去引導人民,用刑罰來約束人民,人民只會求得免於犯罪受罰,卻不會有知恥之心。使用道德來教化引導人民,用禮制來約束人民,人民不但會有知恥之心,也會改正錯誤返回正道。」
  • 蓋廊廟建築所用的木材,不是一棵樹上的枝幹能完全提供的;用狐狸腋下白毛皮所製成的暖和輕柔的裘,也不是一隻狐狸腋下的白毛皮所能完全供應的;一個國家的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也不是靠國君一個人的能力就能承擔,必須憑借眾多朝臣同心合力才能做到。
  • 唐玄宗很器重蘇頲,準備倚重他作為宰相,對他的禮節待遇和諮商問題,和其它大臣都特別不同。在下令任命他為宰相的前一天,玄宗秘密行動,不想讓左右大臣知道,等到天黑後,玄宗才命人寫詔書。玄宗詢問侍臣說:「宮廷外是誰值夜?」就派人拿著蠟燭去叫來,人到了一看是中書舍人蕭嵩。
  • 無妄,是《易經》卦名,卦象是下震上干。《易經》六三的爻辭是:意料之外的災禍。有人將牛系住,過路的人把牛順手牽走了,同鄉的人因為丟牛而無故招來懷疑和搜捕的災禍。
  • 春秋時代,齊國爆發大飢荒。黔敖在路邊準備了食物,供應飢餓的路人來吃。有一個飢餓的人用衣袖遮着臉,拖着疲累的腳步,跌跌撞撞地走來。
  • 西晉時,有個文人名叫左思。他的長相併不討好、口才也笨拙。當時,他決心要做一篇述敘三國時代都城的文章,消息一傳開,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陸機,便十分不以為然,把它拿來當作笑談。
  • 戰國時代,齊、楚、韓、趙、燕、魏等諸侯國,以合縱政策聯合起來對抗秦國。趙國派遣使臣魏加去見楚相春申君說:“您安排了帶領兵隊的大將嗎?”春申君說:“是的,我想派遣臨武君為將領。”魏加說:“我年少時喜歡射箭,我想用射箭做個比喻,可以嗎?”春申君說:“可以。”
  • 西晉亡國后,苻堅消滅了代國、前燕、前涼后統一北方,並自稱大秦天王。而琅琊王司馬睿則在南方的建康稱帝,建立東晉,與北方的苻堅相抗衡。公元383年八月,苻堅率領大軍要攻取東晉。晉武帝派大將謝石、謝玄等領兵八萬對秦軍還擊,同時又派大將胡彬率五千水軍前往要塞壽陽防守。
  • 子張去拜見魯哀公,魯哀公對他並沒有以禮相待。於是,子張便請人去轉告魯哀公說:「我聽說您喜歡賢才,所以不惜千里跋涉來拜見您。如今見到您所謂的喜歡賢才,其實就像葉公喜歡龍一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