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幼兒會思考 可識別成人煩惱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2年08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嫣然編譯報導)幼兒是否對成人的態度沒有識別能力?一項新研究的結果表明,並非如此。他們能夠區分出可理解煩憂與無理取鬧,並對其作出相應的反應。

據NBC新聞網報導,針對幼兒對成人態度的反應問題,德國萊比錫(Leipzig)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科學家對男女各24名且年齡在36至39個月的幼兒進行了實驗研究。

在實驗中,每名孩子和兩名成人為一組,進行互動活動。在每項實驗中,一名成人會給一定情況以表情做出反應,比如皺眉、嗚咽或撅嘴,顯出不高興的樣子。這些反應或者是對合理苦惱的表現,或者是對某些不太嚴重事情的過激反應。

其中一組實驗的兩種情況分別為:一名成人把另一名成人手上的玩具盒蓋打掉了,對此顯示出合理煩惱;另一個是一位成人衣服的袖子被玩具盒蓋掛住了,對此顯示無理智的激動。另一組實驗中,一名成人發現了額外的彈珠,但不與另一名同組成人分享;另一個是兩人平分,每人6個彈珠。對這兩種情況作出表情上的反應。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幼兒會對其中受到真正傷害或不公平待遇的成人表示關切,甚至對那些發無名火的成人,過後都會表示同情。

在進一步的測試中,成人和幼兒各一名。工作人員給成人一個氦氣球,而給幼兒兩個。當成人的氣球「一不小心」飛走了,感到很沮喪時,目睹這一切的幼兒會很快把自己的其中一隻氦氣球遞給成人。因為他認為,這名成人的懊惱是合理的,值得同情。

這證明,三歲左右的孩子能夠判斷出,一個人對特定事件或情況煩惱的反應是否合理,這種判斷也會影響他們決定,自己是否需要做些什麼來進行幫助。幼兒在面對情況時,會對正在發生的事進行思考,而不是單從表情的困擾就簡單同情。如果他們確定這種困擾毫無根據,一般不會去同情。

該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發展心理學》雜誌上。

(責任編輯:林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嚴厲、賺錢養家的父親已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了,父親節前夕的八月五日,兒童福利聯盟召開記者會,公佈「哎唷喂呀」兒童專線的年度調查報告,並提出了「關心、專心、用心」的現代好爸爸主張。
  • 在心理學家的眼中,「偷竊」是八歲以前的一種「特殊語言」。「媽!小明偷了我的忍者龜!」、「小咪偷了我的龍貓!」有時就連自己的弟弟,他也會指責道:「弟弟是小偷,他偷了我的恐龍故事書,不要臉」!
  •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曾說,恐懼是與生俱來的特質,這些恐懼包括了怕黑、怕鬼、
    怕一些不知名的東西。
  •   我真不明白,「講話」為什麼也是一種罪?
      前不久,我們一群不足「發言」年齡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大吐苦水,其中最令我們不平的就是,爸媽的「長舌論」。
  • 如果每個父母都像那個喜歡抓孩子頭來撞牆的媽媽,那麼我建議「大家全住帳棚」,免得大人生氣,小孩遭殃。
  • 今天,我要以三歲小孩的尊嚴,及最虔誠的心情,告訴全天下的父母親大人們:我不要「體罰」。
  •   我是一個很容易「悔過」的人。說這句話,其實有許多無奈,比方說,我和弟弟打架,說打架當然有些誇張,因為我只和他推擠、玩耍、碰撞,然後爭執,到互有傷害而已。
  • 老實告訴你,我說的故事並不難耶!有時還會有太空科技及神怪小說的色彩,只要爸媽專心聽講,一定會受益良多。我敢打包票,不好聽不要錢。只是知音難尋,每回不消等我講到五分之一,爸媽已不怎麼耐煩。
  • 如果你問十個小朋友:「怕不怕牙醫?」起碼會有九個告訴你:「怕!」那一個不怕的,很可能在說謊。
  • 有些鼓勵性言語說得不恰當,不僅可能破壞孩子的自信心,還會給孩子一些很不好的影響。這裡我們列舉了幾種聽起來沒錯,但實際上對孩子成長不利的鼓勵之詞,希望引起爸爸媽媽們的重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