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聲錄

聆聽巴爾德 思索人生中場

文/林鴻 圖/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6月不僅是一年當中時序變換的中場,也是許多畢業生、求職者轉換跑道的季節,走在熙來攘往的街上、轉開電視,都能感受到希望、無助與徬徨交雜的氛圍;這時我們不妨把心境暫時交給音樂,或許從中就能得到些許解放和靈感。

巴爾德音樂學院管弦樂在年中於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的音樂會,演出莫札特的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K.365與馬勒第五號交響曲,該場音樂會所安排的兩首曲目深具巧思。

莫札特的逆向創作

莫札特創作這首雙鋼琴協奏曲前,剛結束了約一年半的曼漢與巴黎之旅,當時正值失戀、在巴黎求職不順、又遭受喪母之痛。在生活抨擊下,他最後還是選擇回歸到最熟悉的故鄉,這時他在創作上也有臻於圓熟的理念。

莫札特在人生窮困潦倒的時候,逆向創作歡愉的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各樂章中第一鋼琴與第二鋼琴輪流對話,這是回顧,也是對未來展望的鋪陳;數段裝飾痕跡,見證這趟異國旅途對莫札特的啟發,讓他在困境夾縫中不放棄扎根、新生。

馬勒的豁達與希望

馬勒在第五號交響曲創作期間,正逢健康狀況不佳、樂團繁重事務讓他心力交瘁。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暗示著混亂與顛簸,頹廢的氛圍漫延到第二樂章;不過無止境的失落情緒終究會散去,法國號在前兩個樂章,晦暗、浩空的聲響中劃出一道曙光;如夜曲般的第四樂章讓人開始整頓、療癒心緒,而第五樂章則充滿著豁達與希望,對於未來懷抱著蓄勢待發的積極態度往前邁進。

這兩首樂曲彷彿歷經一場狂風暴雨,展現出莫札特與馬勒突破陰鬱、走向光明。旋律如晚霞般有深刻的層次感,粒粒音符也如洗滌後的星光,格外清澈透亮。這兩首樂曲是莫札特與馬勒兩人,在音樂生涯、人生中的重要分水嶺。

他們各自展露出最真誠的性情和智慧,坦然面對窘境;我們甚至不難發現,這兩首樂曲裡都摻雜著對身旁親人的情意,告訴聽者,轉捩點也許是讓我們在岔路中試著找回人生的某個原點,而這原點可能只近在咫尺,並非遙不可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莫札特經典歌劇《唐喬凡尼》被西班牙由導演卡洛斯索拉(Carlos Saura)執導,將以同名電影搬上大螢幕,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饗宴。
  • (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台灣嘉義報導)國內第一次以傀儡戲來演出歌劇,別出心裁、令人驚艷新奇的戲偶展,從即日起到3月31日在嘉義市博物館一樓特展區展出,在曾維民老師所策劃推出的戲偶,作品計17件,是每尊戲偶都是經過月餘時間才製作完成。特地為劇中人物量身定做,凸顯出劇中人獨特的個性、特色。戲偶全係木頭雕刻而成,高約70公分,眼睛嘴巴都會動,在操作者牽引下生動活躍。
  • 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位於「維也納的心臟」舊城區中,數百年來一直是維也納的地標與精神中心。當地人親切地叫它「steffl」(可愛的史蒂芬)。大教堂於西元1997年慶賀八百週年的紀念。總長352米、有137米高,位居德國的柯隆大教堂之後,是全世界第二高的哥德式尖塔教堂。
  •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明晚將舉行「台北愛樂百年經典音樂會」音樂會,由指揮安德爾斯˙德爾夫斯(Andreas Delfs) 帶領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演出布拉姆斯、莫札特名曲。
  • 美國巴爾德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將展開2012大規模亞洲巡演,7日以台北為首站演出「鍵構巴爾德」音樂會,之後陸續前往香港、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武漢等6大城市。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