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曾密囑剝奪張學良、楊虎城兵權

人氣 168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8月27日訊】1936年12月12日爆發的西安事變,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是國共關係的轉折點。事變主角張學良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兼代總司令,另一主角楊虎城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兼第十七路軍總指揮,軍事上歸張節制。據史料顯示,西安事變前,蔣介石對張楊已警覺,並已密囑剝奪張、楊兵權。

《大公報》發佈蔣介石剝奪張、楊兵權旨意

在事變發生前的12月9日,蔣介石寫信給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囑《大公報》發表剝奪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剿共」兵權由蔣鼎文取代的消息。

蔣介石的密囑內容如下:

力子主席兄勳鑒:可密囑駐陝《大公報》記者發表以下之消息:蔣鼎文、衛立煌先後皆到西安。聞蔣委員長已派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 晉、陝、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陳誠亦來陝謁蔣,聞將以軍政部次長名義指揮綏東中央軍各部隊雲。但此消息不必交中央社及其他記者,西安各報亦不必發表為 要。
中正 十二月九日

1936年12月12日,《大公報》在要聞版刊出該報駐西安記者按蔣介石密囑內容發給報社的專電,電文如下:(西安十日下午八時專電)蔣委員長派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陝、甘、綏四省邊區總指揮。陳誠日內赴太原,將以軍政部次長名義, 指揮綏東國軍各部隊。邵力子、楊虎城十日晚在新城大樓宴來陝將領,邀各界作陪,到六十餘人,盡歡而散。陳調元十日晚到西安。蔣鼎文對剿匪總司令職表示謙 辭,但願短期內在陝幫助進剿。據聞殘匪之消滅僅屬時間問題。

《大公報》用大號字「蔣鼎文負責剿共」 做主題,點明了蔣介石的意圖。

蔣介石常通過在國內外有很大影響的民營報紙《大公報》,事先發佈解除軍政人員職務的消息。

張、楊獲密囑後疑懼兵變

《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被稱為蔣介石的「布衣宰相」。蔣介石每有重大舉措,張季鸞多有參與。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由洛陽返回西安,準備在西安召開西北「剿共」軍事會議,部署西北「剿共」。

12月5日,張季鸞到華清池訪蔣,告以當時西安以「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為標誌的政治氣氛。

蔣表示:「我來西安的目的,就是要平息東北軍、西北軍的分歧論調。」從6日起,蔣介石依次召見陝西省主席邵力子及東北軍、第十七路軍軍師長以及高級將領,而張、楊未獲邀因此疑懼。

張、楊獲悉《大公報》將發表蔣介石剝奪他們兵權的密囑,經緊急密商後,決定12日晨對蔣委員長實行「兵諫」。

12月12日晨,蔣介石被張學良部隊在臨潼華清池控制。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被軟禁。楊虎城在邵力子的辦公室查獲蔣介石的密囑。

蔣介石揹負不抗日的罪名

在中共的宣傳中,蔣介石因為不肯抗日才引發了西安事變。其實這是中共罔顧事實的謊言。

蔣介石是一個具有強烈民族主義情緒的中國領導人,他寧肯中華民國忍辱退出聯合國,也絕不放棄大陸版圖,更不走台獨。
  
八年抗戰的歷史事實已證明,蔣介石不僅堅定抗日,而且領導了整個抗戰(國民黨部隊承擔了主要戰場,中共軍隊僅是敵後打游擊)。據香港學者李谷城的研究統計,八年抗戰,國民黨軍隊傷亡340萬人,中共軍隊傷亡61萬人。

從台海兩岸出版的史料都可以證實,蔣介石並不是不抗日,而是在抗日的時機上和張學良有嚴重分歧,蔣介石主張「攘外必先安內」,即抗日之前,先統一內部,清剿紅軍。

西安事變後果

西安事變導致禍亂中華的中共苟活、倖存及竊國,導致蔣介石政府被迫提前倉促全面抗日。因為倉促,面對日本侵略軍的飛機、坦克、大炮,中國軍隊根本沒有打擊的武器,士兵只得全身綁上手榴彈,滾到坦克底下,和它同歸於盡。
  
著名作家黃仁宇在他的書中寫道:「戰事既開之後,中國即發現不僅航空汽油全賴輸入,空投炸彈亦不能自制,一架飛機缺乏輪胎即不能起飛。……淞滬戰役歷時十週,中國損耗了85個師的兵力(近50萬人!),整個防線暴露在日本海軍大炮射程之內……徐州戰役之後,中國只能以黃河決堤長沙大火等方法遲滯日軍……」

相關新聞
蔣介石寧無後 不願以蔣經國交換蘇共間諜
家人大比拚 毛澤東和蔣介石誰勝出
7‧7事變75週年 抗戰歷史真相:毛澤東感謝日本侵華
日記中的蔣介石—台灣歲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