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明朝大醫家李時珍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人氣: 462
【字號】    
   標籤: tags:

李時珍,字東壁,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生活於西元1518-1593 年(明正德十三年─萬歷二十一年)。祖父為鈴醫,父親李言聞,字子都,號月池,為當地名醫。李時珍十四歲中秀才,二十三歲以後放棄科舉決心從醫。

李時珍鑽研醫理,汲取百家之長,而且醫德高尚,所以聲名鵲起。曾被楚王府聘為奉祠正,並掌管良醫所事務。後又被薦舉到北京太醫院任院判,但其任職僅一年多便託病辭歸。

李時珍的著作有《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和《奇經八脈考》。

李時珍在他行醫救人期間,他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書的資料,可惜並無回應,於是他便利用在良醫所和太醫院閱讀的大量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大紀元圖片庫)
(大紀元圖片庫)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於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採藥及以自身試藥,他還遍訪名醫宿儒,並到處訪問漁夫、農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

李時珍的著作中,經常引詩詠藥,描繪藥物特性。如薤是韭蒜一類蔬菜,性味有人說是溫,有人說是冷。李時珍說明薤時,引杜詩其中:『按杜甫《薤詩》云:「束比青芻色,圓齊玉箸頭。衰年關膈冷,味暖並無憂。」亦言其溫補,與經文相合。則冷補之說,蓋不然也。』薤性溫補的特性,讀後令人印象深刻。

百合,其根如蒜,《名醫別錄》注明它有止淚功效。李時珍引用唐代王維詩云:「冥收到百合,真使當重肉。果堪止淚無,欲縱望江目。」名人詩句,驗證百合止淚之功,格外生動。

車前子則可治眼病。唐朝詩人張籍的詩被李時珍引用。詩云:「開州五月車前子,作藥人皆道有神。慚愧文君憐病眼,三千里外寄閒人。」此詩表明:(1)車前子有治眼良效;(2)以開州產者最佳;(3)以五月採收為宜。

蘿蔔,又名萊菔,可治大麥麵毒。《本草綱目》引用一首民間歌謠來証明:「五靈樓閣曉玲瓏,天府由來是此中,惆悵悶懷言不盡,一丸蘿蔔火吾宮。」犯大麥毒作病,以藥及蘿蔔治之愈。李時珍特別引用,以備醫家參考。

《本草綱目》的《鹿茸‧發明》一條,引用《澹寮方》所載一首道人所唱的民歌,著明「斑龍丸」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運虛痢之效。歌曰:「尾間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漫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穴。」當年此方一出,朝野遍傳。李時珍在《鹿茸‧附方》中詳載斑龍丸的構成藥物,主要成分為鹿茸、鹿角膠、鹿角霜。

李時珍為描述菊花的特點及藥用功效:「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露霜,葉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稟平和。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臟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黃者入金水陰分,白者入金水陽分,紅者行婦人血分,皆可入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賢比之君子,神農列之上品,隱士采入酒盅,騷人餐其落英。」

文中揭示菊的生長特點、氣味特性、藥用價值,旁及菊的多種用途,字字珠璣。

《本草綱目》的《枸杞‧發明》中關於枸杞根、苗、子藥用價值的記述:『則枸杞之滋益不獨子,而根亦不止於退熱而已。但根、苗、於氣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無別。蓋其苗乃天精,苦甘而涼,上焦心肺客熱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熱者宜之。此皆三焦氣分之藥,所謂熱淫於內,瀉以甘寒也。至於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止能補腎潤肺,生津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則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

李時珍可同漢代張衡、晉代葛洪、宋代沈括媲美。張衡精通天文和機械製造,同時又是才華橫溢的詞賦家;葛洪長於醫藥、方劑研究,在醫藥學上貢獻突出;沈括可謂樣樣精通的人物,對古代科學技術無不嫻熟。李時珍這樣傑出的人物誕生於16世紀的中國,讓中國的神傳文明更加輝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