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東北戰局三妙策 蔣中正支持白申辯

人氣 436

【大紀元2012年08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明、林天慧綜合報道)《南方週末》日前刊登對白先勇的採訪,披露北伐抗日名將白崇禧關於國共內戰東北戰局三個階段的剿共戰略建議。

此外,有台灣資深媒體人披露,1954年台灣有人就徐蚌會戰問題彈劾白崇禧。白曾經投稿申辯,蔣中正總統一字未改,當天便批准白崇禧申辯以大篇幅刊登於《中央日報》頭版,顯示蔣總統和中央支持白崇禧。彈劾白崇禧的企圖破產告吹。

曾被兩岸刻意模糊遺忘的歷史

自今年4月以來,白先勇帶著上下兩冊的《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先後走過北京、武漢、重慶、桂林、廣州、上海,以及台灣——父親白崇禧將軍「戰鬥過的地方」,他希望通過這本新書和500多幅珍貴歷史照片,揭示曾經被兩岸刻意遮蔽的歷史真相,澄清關於父親的誤解。

白先勇找了各種關於父親白崇禧將軍的史料,發現有很多事情「(大陸)這邊也不講,(台灣)那邊也不講」。

1938年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是扭轉抗戰全局的關鍵性戰役,是國軍自7.7盧溝橋事變和8.13淞滬會戰以來取得的首場大捷,也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遭受的首次大敗,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一掃因上海南京等地淪陷而籠罩在全國的悲觀情緒,極大地鼓舞振奮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


1938年4月台兒莊抗日大捷,白崇禧登上「中國Life(生活)雜誌」《良友》畫報5月號封面人物,成為史上第一位登上該畫報封面的中國軍人。(大紀元記者吳涔溪翻攝)

但是,台灣國民黨的「中央抗戰史」厚達700多頁,提到抗戰首場大捷「台兒莊大戰」只有三、四頁,而且沒有此役最高指揮官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名字。而1965年從美國回北京的代總統李宗仁,在其《李宗仁回憶錄》中也只顧講他自己忙著調兵遣將。白先勇表示,大陸拍的電影《血戰台兒莊》「把白崇禧拍成了副官,跑前跑後」,「這一仗是李、白兩人打的,戰前佈署都是李、白兩人一起做的,此役父親也是主帥,他幫李宗仁調川軍入徐州,和李並肩指揮,擊敗日軍精銳板垣師團」, 而這段歷史,在兩岸好像從不存在。

倒是老上海的《良友》畫報,用年代久遠的照片昭示了白崇禧的赫赫戰功——其中一張照片上,大本營武漢十多萬人上街大遊行中,高舉李、白二人巨照,歡呼雀躍。

這一年,被侵華日軍定為必須消滅的「頭號戰爭罪犯」白崇禧44歲。

彈劾案風波 蔣中正支持白崇禧


徐蚌會戰,白崇禧於第一時間派遣黃維第12兵團12萬人支援,遭共軍圍殲,司令官黃維(坐最前方者)戰敗被俘。(大紀元記者吳涔溪翻攝)

徐蚌會戰(中共称淮海戰役),國民黨有人指責白崇禧駐守武漢,對徐州國軍「冷眼旁觀」、「按兵不動」。李宗仁秘書程思遠投共後,在其所寫的《白崇禧傳》裡,對此說法遙相呼應。

台灣資深媒體人、《中國時報》前董事長林博文不久前在其博客專欄披露,白崇禧曾投稿《中央日報》自我申辯。

50年代中期,台灣的政治氣候突然對四星上將白崇禧頗為不利。1954年,湖北籍國大代表但衡今提案,彈劾白崇禧1948年擔任華中剿匪總司令時吞沒軍費及漢口中央銀行庫存銀圓、對徐蚌會戰按兵不動,拒援徐州,導致國軍潰敗。

就在白崇禧飽受各方圍剿時,有一天,他身著四星上將(一級上將又稱「四星上將」)戎裝前往台北火車站附近的《中央日報》大樓。編輯部採訪組副主任龔選舞先生當時在值班,一看來人,不料竟是白將軍。龔在南京《中央日報》任職時,去國防部採訪過漢奸受審的新聞,所以認得當時無實權的國防部長白崇禧,而實權由參謀總長陳誠執掌。龔選舞馬上以「白長官」稱呼白崇禧,並請他就座,並問何事可以效勞?白說,他寫了一篇文章(即答覆但衡今等人的詰難),不知貴報是否能登?

白崇禧把文章交給龔,龔慎重看完後表示:文章沒有問題,應該可以登,但是他無權作主,必須向上級請示,今天一定會給白長官回覆。

龔選舞按《中央日報》處理重要稿件的規定,把白崇禧的文章交給主筆室轉呈總主筆、蔣中正的文膽陶希聖。主持國民黨黨報並能「通天」的陶希聖,把白氏的文章再轉呈蔣中正總統審閱。

林博文表示,蔣中正總統對白崇禧的申辯稿一字未改,當天便批准在第二天以大篇幅刊登於黨報《中央日報》頭版,這很明顯表示蔣總統和中央支持白崇禧。

最後,但衡今彈劾白崇禧的企圖落空告吹。

資深媒體人林博文問親睹親歷國共內戰的資深記者龔選舞,徐蚌會戰國軍慘敗是造成大陸淪陷的關鍵嗎?龔迅速而又明確地回答說:「不是!東北丟了,才是關鍵!」

龔老的看法和白崇禧的看法,不謀而合。白崇禧在台灣中研院近史所的口述歷史中強調,大陸之淪陷,軍事失敗乃是最重要的因素,軍事失敗造成經濟崩潰。

白崇禧答辯 千餘國大代表熱烈鼓掌

1954年3月,對於但衡今的彈劾,白先勇書中如此描述白崇禧答辯的場面:「在『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上,父親親自上陳,一一答辯,千餘國大代表給予熱烈掌聲,公道自在人心。」

儘管如此,誤會依然長期存在。當年資深報人潘公展就在《新聞天地》雜誌上撰文說:「華中的大軍視徐淮之告急,若秦越之不相關。」

1954年白崇禧寫了一封致潘公展的信登在《新聞天地》上,稱潘文有不實:「總之,大陸陷……匹夫有責,軍人職責,更為重大,崇禧以待罪之身,對我十數萬袍澤戡亂報國、奮鬥犧牲之忠勇事跡,誠不忍其無辜湮沒,含冤九泉,掬誠略述,藉答高明。」

「父親對東北戰局有三個建議」


1946年5月,國防部長白崇禧督戰指揮國軍在東北四平大敗林彪共軍,美國立即施壓,蔣中正被迫宣佈停戰,國共雙方軍事從此驚天大逆轉。(網絡圖片)

白先勇回憶說,在台灣有很多次,平日喜怒不形於色的父親白崇禧提起四平街戰役,不勝感歎,扼腕頓足。

1946年4月,國共雙方在東北戰略重鎮吉林省四平開始了第一次主力決戰。在戰事持久拉鋸不下,雙方攻守最激烈的時候,蔣介石派首任國防部長白崇禧於5月17日飛赴東北督戰。「小諸葛」一到東北,即召開軍事作戰會議,國軍士氣大振。杜聿明所部孫立人、廖耀湘、陳明仁等精銳國軍只用三天時間便攻克四平,將林彪十多萬共軍打得丟盔棄甲,傷亡數萬,林彪化妝成伙夫隨殘兵敗將狼狽逃竄到哈爾濱和長春。

當時,據情報,長春有六千蘇聯紅軍,南京國民政府怕跟蘇聯衝突起來,釀成國際事件,命令國軍不能開進長春。

白崇禧擔心痛失良機,頂住壓力命令杜聿明進攻長春,自己趕回南京向蔣介石報告。長春城破,白崇禧希望乘勝追擊拿下哈爾濱,並希望自己留在東北指揮。但是,蔣介石迫於美國馬歇爾的壓力,下令白崇禧回南京,並宣佈東北停戰。

林彪殘兵敗將因此而得到喘息機會,死灰復燃,國軍再也沒能到過哈爾濱,最後東北和華北一併淪陷於林彪共軍。此乃白崇禧將軍一生的憾恨。

蔣介石後來也終於反省他在1946年6月6日頒發第二次停戰令對東北戰局的影響,在他撰寫的《蘇俄在中國》中做出了這樣的結論:「可說這第二次停戰令之結果,就是政府在東北最後失敗之唯一關鍵。」

白先勇看了蔣介石日記,蔣在那幾天痛批馬歇爾。後來國共在華北打起來,馬歇爾又七上廬山施壓,蔣介石不肯再停戰。為此,馬歇爾把對蔣政府的美援切斷了八個月之久。

白先勇表示:抗戰勝利後,東北是中共的第一目標。國軍在抗戰時都去了雲南廣西等南方。父親白崇禧認為把南邊的國軍運到東北是孤軍深入,補給線太長。而華北一直是共產黨在經營,國軍空虛,先穩定華北,比佔領東北更重要。但國軍還是去了東北。遼沈一敗,影響整個內戰大局,如果以華北為中心,可能結果又不一樣。

白先勇說,父親白崇禧當年對東北有三個階段的戰略建議:鞏固華北;到東北,打勝了就得追擊到底;東北大勢已去時,他覺得不應堅守長春、永吉,而應把兵拉到瀋陽以南,據錦州而守,這樣不至於被共軍包圍起來各個擊破。可惜,這三項剿共戰略建議,蔣介石均未採納。

「少數真正瞭解共產黨的人」

白先勇表示,看蔣中正的日記,國共內戰,國民黨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共軍,以為他們剛從窯洞爬出來,沒飛機、沒大炮。不曉得共產黨的厲害,父親白崇禧可能是國軍裡很少數真正瞭解共產黨的人。

白先勇說,父親在北伐時就跟共產黨交手過很多次,他認為共產黨有組織能力,有信仰指導,還有共產國際的支援,不是普通的軍隊。

事實上,與國民黨內大多數人物不同,白崇禧對共產黨認識非常深刻透徹,他認為共產主義是中華民族曠古未有之禍害,必須堅決肅清。白崇禧一生,反共立場始終堅定如一,從不因為中共之盅惑而有過絲毫動搖。

早在1938年抗戰初期,白崇禧就堅持力主國軍在敵後開展抗日游擊戰,積極配合正規戰,以擴大面的佔領。白將軍的提議獲得蔣中正支持採納為國策,軍委會通令全國各戰區實行。白崇禧直接指揮掌握的桂軍在安徽等地在開展抗日游擊戰的同時,嚴厲打擊圖謀不軌、搶佔地盤的共軍。

1944年,白崇禧就預見到日本投降時,國軍主力遠在大西南的國民政府,面臨著接收北方失土時間上的劣勢,因而力主由美軍代為接收,以防中共搶先。

1945年,抗戰甫一勝利,白崇禧便一再強調:「對中共問題,除武力外,別無解決辦法。」 白崇禧主張先剿共而後整軍裁軍,他向蔣中正鄭重建議,應乘抗日戰勝餘威,先將共軍徹底剿滅,而後裁軍和行憲,否則將給中共以可乘之機坐大。

戰後急於從事經濟建設和推行民主憲政的蔣中正未予採納。

「怎麼能說抗戰是軍閥打的呢?」


1937年,淞滬會戰戰場,鐵血桂軍向日軍衝鋒反擊。10月的一天,僅桂軍廖磊集團軍便戰死6位旅長,上萬桂軍敢死隊隊員大部分壯烈犧牲。白崇禧痛心疾首,連日飲食不進,謀思抗戰對策。(視頻《不朽的光榮》中的一畫面。)

白先勇認為,父親白崇禧不是「桂系軍閥」。「軍閥」等於說是一個地方的軍事頭頭,只顧區域性利益。父親一生大部分在中央,武昌起義、北伐、抗戰都是全國性的。「怎麼能說抗戰是軍閥打的呢?」

在廣西八年,那是有點割據的意思。但即便那時,他的利益也不在廣西,他們的視野是全國性的。「九一八」一發生,他就練兵,準備抗戰。抗戰一打響,父親最先從廣西出兵,數量也多,40萬軍隊。

事實上,自「九‧一八」事變之後,白崇禧是全中國主張抗戰最堅決的將領。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白崇禧上將乘坐蔣介石所派的專機飛抵南京,是第一個抵京與蔣「共赴國難」的地方高級將領。第二天,日本報紙就以醒目大標題宣佈:「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

抗戰出征前,李宗仁、白崇禧聯名發表《告廣西黨政軍全體同志暨全省同胞書》和《訓勉全體將士書》:

「我英勇的將士們,這是民族自衛的戰爭,我們不甘亡國,我們不甘滅種,我們要為保國衛民而戰,為拯救我們自己而戰,從這一戰,爭取我們民族的生存,發展我們中華的國運。」

「我們兩肩擔負全民族生存的重任,我們父母妻子及4.7億的中國同胞,指望我們拿頭顱熱血,去挽救他們自己民族的危亡,我們縱然受盡千辛萬苦,也絕不能退縮,我們要做個堂堂的好漢,把一切貢獻給國家,把生命貢獻給這次神聖的抗戰。」

國民政府1945年統計,抗戰期間,廣西出兵100萬,人數在全中國排第二,按人口比例排第一。 廣西徵募士兵及勞工450萬,佔全省1200萬人之近40%,為全國之最。

蔣總統旌表白崇禧「忠貞為國」

1966年12月,白崇禧因心臟病突發去世,蔣中正下令給白崇禧的葬禮是國葬規格,非常隆重。12月9日早上7點50分,蔣中正總統第一個前來祭悼白崇禧。白先勇表示,蔣中正滿臉哀容,是真的悲傷,那是一種「革命尚未成功」,而昔日同志和戰友已經逝去的悲傷。蔣經國代表國防部主祭,陸海空三軍、聯勤總司令部的各位總司令和部長都前來祭悼英雄。

蔣中正總統特親筆題詞,旌表白崇禧將軍「忠貞為國」「軫念勳猷 健生同志千古」

美國《紐約時報》當天自台北發佈特訊報道,稱讚白崇禧將軍為「中華民國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和將領」。


(視頻:《父親與民國》台北發佈會現場播放白崇禧記錄片 :1966年,蔣中正總統率領眾官員第一個前往祭悼白崇禧的國葬;1947年,國防部長白崇禧蒞台視察國軍和處理二二八事變;1944年,白母馬太夫人90歲大壽,蔣委員長特派參謀總長何應欽代表他本人為白母祝壽,白崇禧將軍全家與5萬多軍民以及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等將領參加祝壽。)


(視頻:捍衛中華 戰神白崇禧—— 碧血黃花崗 萬世流芳頌


(視頻:中華戰神白崇禧 —— 青天白日旗飛揚 永恆不滅英雄的光芒


(視頻:戰神白崇禧 —— 巍巍大中華 梅花千古頌


(視頻:不朽的光榮—— 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 1945年8月,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歷時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採用白崇禧上將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迎來了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視頻:1945年10月10日,日軍在北平太和殿前投降 :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北平十萬餘民眾和美、英、蘇、法等國代表觀禮,激動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中國萬歲」、「蔣委員長萬歲」、「勝利萬歲」,聲震屋瓦,響徹雲霄。)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23) 日機轟炸蔣中正故鄉,白崇禧論克敵制勝,桂南會戰崑崙關攻堅戰大捷,消滅日本「鋼軍」。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14)—— 徐州會戰血戰台兒莊,蔣中正親臨視察,白崇禧助李宗仁獲大捷 )


(點擊觀看視頻:中華戰神白崇禧投身辛亥革命,統一廣西,北伐、 抗戰、 剿共 ———— 統一廣西後,敬仰孫中山的白崇禧在桂林獨秀峰下,專門建立了一座中山紀念塔和仰止亭,上書兩行大字「中山不死,主義常新」 。)


(視頻:《父親與民國》在台灣 白先勇說白崇禧、民國、蔣中正 (台灣衛星電視台TVBS看板人物):在台灣17年,白崇禧將軍念念不忘光復中華河山,去世前還在操心謀劃國軍的反攻大陸戰略。60多年後,白先勇又走進了南京總統府,在當年蔣中正授予父親國防部長大印的那個禮堂,參加「白崇禧與中國歷史」研討會。 )


(視頻:中華民國國軍軍歌《老兵》:道不完南征北伐的往事 報國的心意就像一朵不凋零的鮮花

相關新聞
真言:風雲變幻 抗日將軍呂文貞誤入歧途
【歷史今日】「戰神」白崇禧誕生護中華
【歷史今日】蔣中正捍衛中華彪炳千秋(上)
【歷史今日】蔣中正捍衛中華彪炳千秋(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