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醫病關係難題:病人不敢與醫生溝通

人氣: 38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2年09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實真編譯報導)現代的醫病關係,很努力在建構「友善病人」的醫療照顧環境,他們的重點置於如何讓病人和醫生共同參與醫療決定(shared decision-making)的議題。然而他們一頭熱地鼓勵醫生讓病人參與治療過程,卻忽略了一件事:許多病人不敢與醫生溝通。

今年五月份《衛生事務》(Health Affairs)期刊發表一篇研究報告,探討為什麼有些病人不願與醫生共同討論如何治療,研究結果是負面的。

病人感到無能為力

美國加州帕洛阿爾托醫療基金研究院(Palo Alto Medical Foundation Research Institute)佛羅斯契博士帶領的研究人員,向48位受測病人介紹一種心臟疾病,有數種治療方式,但每個方式在費用、副作用或者對病人生活的影響等方面,均不相同。但然後詢問這些受測的病人,當他們向醫生詢問這些不同的治療方法,討論他們的喜好和價值,或者不同意醫生的建議時,心中是否感到舒坦。

受測者回答說,他們很想參與醫療決策,但是覺得無能為力,因為醫生經常表現出很獨裁,而不是在專業上令人信賴。大多數人擔心惹惱或觸怒醫生,他們認為醫生是「最具知識的」,自己最好是扮演「乞求者」。也有許多人認為他們如果要獲得更多有關疾病或如何治療方面的信息,只能靠自己。有些人甚至害怕遭到醫生報復,而在對他們的醫療照顧上動手腳。

有趣的是大部分的受測者都是50歲以上人生閱歷豐富的人,他們住在比較富裕的區域,而且受過碩士以上教育的。理論上他們應該很容易與醫生討論溝通。但是診所的環境氣氛,會讓病人失去平日應有的溝通技巧和自信,他們無法暢所欲言,在醫生與病人的互動中,人們好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友善病人 從心做起

研究人員認為進行制度性的改革也是必要的,醫療機構和醫生現行的做法必須重新調整,讓病人可以與醫生進行深度且有意義的對話,醫療制度必須採行更嚴密的品管標準,以評量病人在決策中真正的參與程度。

在醫病關係上既致力建構「友善病人」的醫療環境與制度,為什麼病人仍不敢與醫生溝通呢?單純的制度改革可以解決問題嗎?

現代西方醫學倫理以同理心(compassion)為其核心價值之一,強調醫者要有解除病患痛苦的意願,不祇是治療病痛,更要關心病人。因此,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本醫療」(Patient Centred Care)成為近年備受重視的醫療模式。不只是西方醫學強調「人本醫療」,遠自中國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就提出這樣的理念。他於《備急千金要方》卷一「大醫精誠」論述了「大醫」者必須具備的醫德。他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就如同孫思邈所言:「不得問其貧賤貴富,……皆如至親之想,……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不得起一念芥蒂之心,是吾之志也」。「友善病人」從醫者的同理心做起,讓病人感受醫生真心關懷的誠意,輕鬆與醫生溝通,不再是難事。
(責任編輯:畢儒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