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人談中國戲曲

劉凱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舞臺的空性

中國戲曲舞臺的空性實際上是時空空性的體現﹐何謂時空的空性?時間和空間本 是一體的﹐而我們的時空觀念實際上是相對中產生的虛假概念。我們所確立的空間觀念實際上是物體間相對距離和方位的顯現﹐我們以長度測量空間距離﹐以方位規定物體相對位置。而實際上空間是無窮無盡的也是沒有方位可言的﹐長度和方位只不過是我們為了方便生活而製造出的相對觀念。同樣﹐時間也是無窮無盡沒有前後的﹐也不能用任何刻度去測量﹐而我們計算時間也只是為了方便生活。空性﹐就是沒有邊際和限制﹐給物體運動提供舞臺。時空本來是一體的﹐而我們人類很難認識到這個層次﹐ 因為我們處於相對的物體運動當中﹐我們只能以相對的觀念和語言去分割它。我們回到中國戲曲的舞臺﹐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是沒有任何時空的限制的。小小的舞臺可以表現一間屋子也可以表現開闊的陣地﹐演員在原地轉幾圈就可以表現很長的距離﹐演員可以運用任何方位去表現故事中所提到的方位﹐根本就不必考慮舞臺的方位是否和故事中的一致。在時間上﹐故事中的一個小時也許可以用一分鐘代替﹐而故事中的一分鐘也許可以用一個小時去演繹﹐舞臺時間和故事當中時間的差異絲毫不會使觀眾的思維錯亂。我們平常所說的中國戲曲舞臺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其實時空本無限制﹐既然毫無限制也就談不上打破了﹐只要戲曲理論能夠符合時空的空性就行了。舞臺的空性還體現在舞臺道具的運用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就能表現一間屋子而不必真的把房屋擺設出來﹐幾個演員交手就可以表現兩軍對戰﹐一個馬鞭就可以代表一批馬而不必真的把馬牽上臺去。

寫意

中國人的審美哲學是寫意的﹐舞臺也不例外。上文所談到的舞臺的空性的各種因 素也是寫意的表現﹐每一個舞臺動作和道具是表現現實生活的意項﹐不可以實理解。 中國戲曲的程序化動作也是寫意的表現﹐每一個動作都有其特殊的含義都有表現現實的功能﹐如果戲曲除去這些程序化的動作而代之以生活動作那這種寫意也就被破壞了。我們在欣賞戲曲之時不像在看故事片﹐因為每一齣戲的故事情節我們都瞭如指掌﹐我們所欣賞的正是演員的這些寫意的程序化動作﹐這就好比我們欣賞書法﹐每一個字我們都知道是什麼而文字所表達的含義我們也很清楚﹐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無數次的去欣賞這些抽象的線條。除了程序化的動作臉譜也是寫意的表現,中國戲曲演員從來不以“真實面目”示人﹐而是以一整套裝束表演﹐而這些裝束也可以說是程序化的。每一個不同的行當都有其固定的服裝和臉譜﹐而不同的服裝和臉譜都是表現不同類型人物的工具。無論是動作還是裝束﹐都不是以現實生活的真實為標準的﹐其可以誇張也可以縮小。除了視覺上的寫意就是聽覺上的寫意了﹐中國戲曲演員都是以假嗓子來念唱的﹐而這種假嗓子也都是有其固定的模式的﹐每一個行當的發音方式也都是規定好的﹐而這些嗓音也是極盡誇張的不以現實人聲為標準的﹐可以說演員的唱念也是程序化的。無論是視覺還是聽覺上的程序化都是不可以丟掉的﹐因為這些是寫意的工具也就是區隔現實和藝術的工具。藝術作品是美的載體﹐而一個作品要想成為藝術品首先就要和現實有所區隔﹐只有這樣它才有可能使人產生美感。比如河岸的樹木不會給我帶來美感﹐而河裡的倒影卻有可能給我們帶來美感﹐因為倒影和現實有所區隔。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如若戲曲丟掉了那些程序化的寫意工具那它便不再是藝術品了。

文化隔閡

中國的戲曲產生於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本來演員和觀眾是不必非要系統學習中國 審美哲學或者戲曲理論的﹐因為他們就處於中國文化的整體氛圍當中。可是現如今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幾近丟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化﹐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處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之下﹐如若不去系統學習中國審美哲學就再難以表演好和欣賞好優秀的戲曲。從演員一方面來說﹐明清時期的演員黃金時段在二十歲左右﹐處於這個年齡段的演員年輕俊美﹑身體靈活﹑嗓音動人﹐而如今二十歲左右的演員大多不能成氣候還十分稚嫩。我們不能說如今的演員不下苦功夫(也許他們真的不如那時的演員肯下功夫) ﹐其根本原因還在文化的隔閡。演員所成長的環境再也不是傳統文化下的中國﹐而其從小到大接觸到的文藝作品也大多數是西方的東西或者以西方文化為指導的﹐所以演員在表演之時就不會深刻理解中國戲曲的精髓所在。另外目前中國戲曲所演出的大多是傳統曲目﹐而一個處於現代文化下的演員就很難理解古時候中國人的思想﹐也不易體會古代中國人的言行舉止一顰一笑﹐如此他們就很難演繹出人物的靈魂。從觀眾這一方面來說﹐審美是需要學習的﹐無論欣賞什麼藝術作品都是要學習的﹐可是如今的觀眾不懂中國審美哲學﹐不會欣賞戲曲﹐於是便遠離戲曲﹐如此一來戲曲演員便生活窘迫誰也不願意去為此而堅持了。再說說編劇﹐一齣優秀的劇目是需要十分優秀的編劇的﹐而如今我們中國人的語文水平急劇下降﹐更談不上對於精華中文的運用了。一個好的劇本是需要很長時間去創作的﹐急功近利者是很難有此耐心的。在古代是沒有一個人專門出來作導演的﹐因為每一個演員都是導演。如今的某些導演為了創新戲曲就以西方的理論來指導戲曲的改革﹐以為加入一些所謂的新元素現代元素就能成功﹐實際上是大錯特錯。當然﹐戲曲的改革創新並非不能加入現代元素﹐但是要在中國審美哲學的前提之下。比如舞臺上道具的變換可以用現代昇降取代人的上臺直接換取﹐也可以把從前的小舞臺變成大舞臺以供更多人同時欣賞﹐可以運用攝像投影使人欣賞到不同角度的表演。戲曲的改革是要遵循其本身美學的﹐如若破壞了這種特有的美學 那改革出的新戲曲將不會成功。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中國戲曲之母」稱譽的傳統戲曲崑曲﹐日前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這是繼多年前美國太空監察器攜帶錄有崑曲雷射碟上太空後﹐崑曲進一步得到世界認同。
  • 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  
  • 中國的戲曲劇種眾多,據統計全國範圍內有三百多個劇種,除京劇是遍及全國的國劇外,其餘都屬於地方戲劇種。絕大多數劇種都有風格各異的臉譜。各個劇種的臉譜在藝術上既有相似、相同的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個性。塗紅畫綠,琳琅滿目。
  • (大紀元記者彭奕炘編譯報導)九歲的泰勒.湯普森(Tyler Thompson)看來只是個普通的小孩,他喜歡打籃球、看漫畫書。可是,他有與別人不同之處——他熱衷於中國京劇。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