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 習近平反腐與中共政權體制衝突

人氣 47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在十八大之後不到兩個月時間裏,中共已經調查了五起跟高層領導人有關的腐敗案件,他們來自於重慶,廣東和四川省。《金融時報》評論指出,不能僅啟動調查來治理腐敗。作者是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院長姚樹潔。

任命「救火員」負責中紀委

金融時報1月14日報導說,中共打擊腐敗的決心反映在最高領導人在十八大期間和之後大膽的言論上。胡錦濤說,如果腐敗不得到遏制,就會亡黨亡國。新領導人習近平,以一種更微妙的方式加強了他前任的聲音,說「打鐵還需身板硬」,這句比喻的意思是政府官員必須廉潔才能治理好國家。

共產黨政治局常委的人數從九個減少到七個,王岐山被安排負責共產黨中紀委以打擊腐敗。王岐山在黨內和黨外有「救火員」的名聲,因為他曾經在2003年負責打擊薩斯,他被任命到這個強大而敏感位置上是遏制腐敗的一個姿態。

人們可能提出的唯一的問題是,僅僅通過上述的改變,是否中國將能夠解決腐敗問題?不幸的是,回答可能是「No」。

僅靠起訴來打擊腐敗行不通

報導說,在過去五年裡,超過66萬名政府官員因為腐敗被調查,這在黨政官員中的確代表著相當高的比例。有許多嚴重案件涉及驚人的金錢數額,許多案件涉及到部長級別以上官員。

這意味著共產黨在打擊腐敗上沒有手軟,但是為甚麼共產黨越打擊腐敗,大案要案卻越來越多呢?

理由很簡單:僅靠起訴來打擊腐敗是不夠的。腐敗應該通過改革權力結構,避免政府官員或親屬直接涉入商業活動,減少大型國營企業壟斷權力以及建立更加競爭性和振奮人心的商業環境,以便中小型企業以及外國投資公司可以繁榮成長來避免。

反腐需要媒體自由 但中國言論自由是禁區

西方民主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媒體自由也是減少腐敗所必要的,但是本月許多自由派記者、學生和南方報業集團附近當地居民的大規模抗議顯示,言論自由在中國仍然是一個禁區。

對付腐敗就好像對待病人。一個好的醫生將使用更多的預防性方法而不是開治療性藥物來減少病人的疾病。遏制腐敗最有效的方式是防止腐敗活動而不是起訴腐敗官員。

不幸的是,在今天的中國,打擊腐敗基本上依賴於起訴腐敗官員而不是改革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它們給腐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是因為無數的尋租機會帶來的經濟利益是如此巨大,以至於沒有人希望改革制度。

變革有利於建立公平開放的市場

報導說,上述防止腐敗的政治變革將對於在中國經商的外國公司有顯著影響。比如,外國公司可能不得不改變他們與中國官員的接觸戰略。他們將不再是跟個別人洽談生意,而是跟一群政府官員合作。商業合同將不得不更多的基於制度性規定而不是基於個人關係或互信。

而且,中國可能在審批新的外國公司投資項目上更加有選擇性。最後,外國公司可能不得不比過去更加關注私營企業,特別是具有增長潛力的中小型企業,雖然跟大型國有企業維持良好穩固的合作關係在短期和中期內將仍然是有用的。但是這樣的調整將最終有利於在中國的外國公司,因為它們將幫助製造一個公平的開放的市場,在其中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可以脫穎而出。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廣東宣傳部長庹震醜聞曝光 傳5年有6情婦
澳門立法公開官員財產中國網民反應熱烈
林子旭:江澤民緣何要和習近平過不去?
澳媒:腐敗威脅到中國廉租房計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