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言論自由呼聲爆發

人氣 213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上週,中國的言論自由呼聲爆發出來,哪怕僅僅只有三天。催化劑是南方週末編輯反抗宣傳官員篡改呼籲改革的一篇社論。《金融時報》報導說,在編輯和官員審查者之間的對峙在中國微博和街頭觸發了一波支持。從那之後,一家報紙抗議審查的行動迅速演變成更廣泛的有關自由和中國政治未來的討論。

當葉貝貝週一醒來,從互聯網上得知有一個針對審查的抗議,他抓起早餐,跳上一輛出租車。他來到南方週末報社。「我一到那裏,就感到我必須說一些甚麼。」葉貝貝回憶說。他30歲,為一個權利團體工作。他站在花台上,感謝南方週末具有獨立思想的報導,跟大約100人的人群一起分享他對政治改革的希望並頌揚媒體自由的重要性。

「我從未參加過選舉。我從未看見過選票。所以我不知道我在這個國家可以發出甚麼聲音。」他說。「中國有這麼多的問題—收入不平等,環境污染,種族緊張—如果我們不能說話,這些問題怎麼才能被知曉和被解決?」

南周抗議事件對中國極不尋常

金融時報1月11日報導說,到週三,學生,商人和家庭主婦都在討論美國式總統制度以及議會民主的好處。其他人在表達他們對腐敗成風的厭惡。這樣的討論過去通常是私下裡進行,但是現在這些隨心所欲的談話發生在警察耳邊。許多旁觀者在一張大大的呼籲「民主中國」的藍色橫幅上簽名或寫上支持的話語。

「這種感覺就好像1989年(天安門學生運動)開始時那樣。」曾經參加天安門抗議的44歲的民運人士於剛說。他在南方週末報社外面發表親民主的演講,直到警察週四驅散抗議人群。

金融時報報導說,這次集會高峰時達到數百人,跟世界上其他地方比起來可能似乎很微小,但是它對於中國來說極其不尋常。中國每年有數千起抗議,幾乎所有的都是有關經濟或治理問題,比如強行徵地缺乏賠償,因為環境污染導致兒童生病,或者城管粗暴對待街頭小販。但是在廣州,這是1989年來第一次,人們被允許站在街道上並且呼喊自由。

南周事件對習近平構成兩難

金融時報報導說,雖然權力運動者在品味這個時刻—已經有多年他們無法公開提及1989年學生運動或者「言論自由」—這個抗議對中共新政治領導層構成了兩難。

習近平,共產黨的新總書記,現在面臨著一個棘手的任務。回應更大言論自由的呼籲可能疏離共產黨正統支持者。忽略這些呼聲則帶來運動可能升級的風險。

自由派和左派的政府批評者都對新領導人啟動改革施加壓力。

知識份子和媒體人員都呼籲習近平採取步驟走向政治改革。一封由70個學者簽名的公開信上個月警告革命的風險,除非領導層開始實施憲法權利。一些人從習近平的家庭背景當中尋找希望:他父親習仲勳在他的大多數政治生涯當中追求自由政策並且曾經被毛澤東迫害。

南周事件迫使習近平早點表明立場

金融時報報導說,習近平的第一次旅行是去深圳,鄧小平經濟變革的試驗田。然後他又訪問了革命老區,在毛澤東支持者當中喚起懷舊之情。

「新領導層小心翼翼的塑造自己的形象。給公眾感覺習近平是親民的,是鄧小平的傳人。」北京的歷史學家章立凡說。「但是他也背誦毛澤東詩詞。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他想要做整個共產黨的領導人,而不是僅僅是自由派或左派的領導人。」

觀察者說,習近平做任何事情還太早,只能夠發出這樣模糊的信號。「中國保守勢力非常強大,新領導人的權力基礎還沒有鞏固。」中山大學政府學院副教授朱亞鵬說。「他們將需要他們的第一任期來達成這個目標。」

南方週末的審查風波迫使習近平早點表明立場。但是媒體自由對共產黨是一個困難的要求,因為審查是它的權力的重要支柱。

南周新社論再被封殺

金融時報報導說,南方報業集團的記者們知道這一點。「我們從沒有幻想審查將被去除。只是因為小小的一點空間都一再限制讓我們忍無可忍而爆發。」一個編輯說。

南方週末的編輯為本週的報紙撰寫了一篇新的社論,討論媒體的角色。文章說,「此時,我們國家的媒體環境就好像斯大林治下。」雖然共產黨官員早先曾經承諾要收回出版前審查,但是這篇社論被封殺了。

公眾不再對共產黨抱有幻想

金融時報報導說,許多觀察者並不驚訝。他們爭論說,即使習近平繼續效仿鄧小平,他也只是一個經濟意義上的改革者,也許允許私營企業發揮更大的作用。真正的政治變革不是鄧小平的日程。

「不論是改革派或者是保守派,共產黨內每個人都同意一個底線,就是共產黨必須永遠執政。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討論改革。」章立凡說。

民運人士於剛說,公眾已經不再抱有幻想,不再把他們的希望寄託於某個共產黨領導人身上,就像1989年民主抗議時那樣。「只要有共產黨存在,就不會有民主」。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紐時:南周恢復出報及與當局協議可能瓦解
美聯社:協議化解南周對峙 但未結束中共媒體審查
紐約時報:南周內部被安插共產黨的效忠者
管見:「憲政夢」遭遇「黨管媒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