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王陽明(十)

作者﹕劉翰青
font print 人氣: 362
【字號】    
   標籤: tags: ,

前世今生

通常情況下,故事講到這個地步就該結束了,可是王陽明的人生之戲既然有個神異的開場,自然也該有個神異的結局。

嘉靖六年(1527年),世宗把正在家教書的王陽明調去總督兩廣軍務,平息民變、剿除匪亂。平亂後王陽明肺病加劇,又一次上疏要求辭職回家。途經桂林時,陽明下船遊歷了一番,無意間走到了伏波廟。一進廟門,他就呆了--廟內情境與他十五歲夢中所見絲毫不差,一生起伏興衰,原來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陽明感慨之餘,賦詩以識之:

四十年前夢裡詩, 此行天定豈人為?
徂征敢倚風雲陣, 所過如同時雨師。
尚喜遠人知向望, 卻慚無術救瘡痍。
從來勝算歸廊廟, 恥說兵戈定四夷。

這一番慨歎發出沒多久,他又經歷了一件更神奇的事。

江西大余有座靈巖寺,乃是一座「江西有數,贛南為甚」的江南名剎,自南唐創建後,一直香火鼎盛。王陽明途徑此地,自然要去拜謁一番。

他在寺中各處遊歷了一番,發現有個房門是鎖著的,於是好奇的問寺中和尚,這裡邊是啥?為甚麼要鎖門?和尚說,這是一位祖師的房間,祖師圓寂前吩咐過,除非等到他自己回來,不然門不能打開。佛家的輪迴轉世之說,即使對我們現代的中國人來說,也並不陌生。和尚越是這麼說,他就越想進去看看,於是,王陽明隨口說了句:「就是等我來啊」,和尚一怔,隨即把鑰匙給了他。

他開了鎖,推門就進。昏黃的夕照裡,只見一位圓寂的老僧端坐在蒲團上,王陽明一看,咦!怎麼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他環顧房中事物,見書案上有本落滿灰塵的書,於是輕輕走過去,拿起來撣去灰塵,書頁上竟赫然寫著:「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問君欲識前程事,開門即是閉門人。」

王陽明心中一驚,兒時的夢、格竹致知、龍場悟道、宸濠之亂--幾十年的人生歷程如同一張四維立體畫,一瞬間呈現在眼前,前世今生,早定因緣,世間繁華,過眼雲煙。

少年時「何為第一等事」的疑團,似乎此刻才徹底解開。他默然下山,回到船上。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10日),王陽明在南安青龍鋪(今大余縣青龍鎮)的舟中去世。當時他的學生周積陪在身邊,哭著問他有「何遺言?」他微笑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門弟子扶陽明先生的靈柩回歸故里,一路上「士民遠近遮道,哭聲振地,如喪考妣。」

名留後世

陽明先生去後,他的心學廣傳到朝鮮、日本,影響相當深遠。日本「維新三傑」中的西鄉隆盛、大鹽平八郎等都是「陽明學」的門徒,近代日本著名海軍將領東鄉平八郎,更是以「一生俯首拜陽明」表達他對陽明先生的折服。

然而,在陽明心學的發源地,竄改了儒學原義的朱熹學派卻繼續佔據統治地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接觸到「陽明學」後,成了王陽明先生的超級粉絲,因此台灣的很多校名、地名、路名都改為「陽明」,著名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即是一例。

翰青有詩為讚:

靜心凝神恃方寸,
平叛安民定乾坤。
靈巖寺內見偈語,
方知比丘乃前身。
封侯拜相非所願,
由儒入道始歸真。
終明之世三百歲,
治亂能臣第一人。

劉翰青
己丑年正月 於德瑞邊境
壬辰年七月 修改

(全文完)

參考書目:

《明史》 (清.張廷玉等 編撰)

《近思錄》 (南宋.朱熹 呂祖謙 編輯)

《順生錄》 (明.王守仁 著)

《傳習錄》 (明.王守仁 著,徐愛等 收錄編輯)

《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難錄》 (明.馮夢龍 著)

《明儒學案》 (明末清初 黃宗羲 著)

《赤雅》 (明末清初 鄺露 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後漢書》記載:鄭玄曾拜馬融為師,馬融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望的大師,有學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級學生能夠聽到他親自講課。鄭玄和其他同學一樣,只能聽高級學生轉述老師講過的內容。即使這樣,鄭玄沒有因此懈怠或偷懶,依舊勤奮研讀,如此三年而不輟。
  • 蘇東坡命張二先把欠綢緞商的二萬錢連本帶利還了帳,然後將剩餘的錢給張二作本錢繼續做買賣。就這樣,一件難辦的案子被蘇東坡輕易的了結了。
  • 陶淵明的心境,猶如他的名作〈桃花源記〉一樣的高潔。他的真隱,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
  • 莊姜由於婚後無子,遭到冷落,生活並不快樂。衛莊公後來娶了陳國之女厲媯,再娶了厲姒的妹妹戴媯。衛莊公對莊姜的暴戾冷漠,讓美麗的莊姜在每一個漫漫的長夜裏,寒冷深宮,孤燈長伴。
  • 像許穆夫人這樣傑出的愛國女詩人,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出現在中華大地,說明中華人民的愛國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
  • 如同一夜暴富的土財主不能稱為貴族一樣,「彬彬三代」方可稱為世家,王陽明恰恰出生在這樣一個「精神貴族」的家庭。
  • 王守仁的爺爺--王天敘老爺子堅持認為,自己這個孫子將來必成大器,之後的歷史似乎也是要向後人宣示,王老爺子的那份淡泊,比起他狀元兒子那份對讀書登第的熱衷,要高明的多。
  • 自從十三歲那年生母去世,王守仁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更深刻了,生與死之間原來不過是一步之遙,世間的功名利祿似乎沒甚麼可追求的了,那麼,人生到底是為啥呢?
  • 有連格七天竹子的勁頭,對付「應試教育」自然不在話下,二十一歲這年,王守仁順利中了舉人。他注定一生都要與傳奇相伴,那次鄉試考場,半夜裡來了兩個巨人,穿著大紅大綠的衣服,自言自語的叨咕「三人好作事」,然後兩人就不見了,看到這一幕的人吃了一驚,卻不明所以。
  •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樣的「領袖」身邊,自然不是甚麼好人能呆住的地方,於是,繼王振之後,又一個禍國殃民的「著名」太監--劉瑾登台亮相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