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設計活化唐人街

設計活化唐人街 華埠商改區與紐約市學子共畫藍圖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10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10月6日至9日,國際市區協會聯合紐約市商改區(BID)協會及小商業服務部,在紐約召開世界議會年會(2013 World Congress conference),為期三天的大會邀請來自全球的專家會員和美國各地的商改區代表,共同研究如何開發城區的商業價值、提升城市競爭力。

世界各地的華人聚居地都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牌坊「牌樓」,「牌樓」幾乎成為遊客識別唐人街最具標誌性的建築,被當作是中華文化象徵之一,作為全世界最老最大的唐人街之一的曼哈頓華埠,建造牌樓早已醞釀多年,但一直未能如願。至唐人街去年成立商改區,唐人街追求多年的牌樓建設似乎已經箭在弦上,再次成為唐人街新老居民關注的焦點。

10月7日會議進入第二天,華埠商業改進區行政總監陳作舟在唐人街舉行午餐討論會,以「唐人街五點區的未來走向」為題,為與會各國的城市發展設計專家講解唐人街歷史及發展,並配上城市科技學院(City Tech)學生的設計藍圖,向行家介紹華埠「東西南北中」6個適合建設唐人街「牌樓」的交匯地點。

唐人街的「五點區」歷史

維基百科上的五點地區地圖。(維基百科)

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紐約黑幫》所反映的移民聚居區「五點地區」(the five points),曾是1860年代紐約市最臭名昭著的犯罪多發區、危險的貧民窟,位於現在的中央街、包厘街、堅尼路、柏路圍合的一塊區域,「五點」指其中的巴士打街(Baxter)、莫斯科街(Mosco)、茂比利街(Mulberry)、窩扶街(Worth)等街道相交形成的五個馬路拐角點,有些旅遊資料乾脆譯作「三角形廣場地帶」,華埠和小意大利區唯一的公園——哥倫布公園就在這兒。
圖中三角形的廣場就在曼哈頓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五點」地區內,由橙街(今巴士打街),十字街(今莫斯科街),安東尼街(現窩扶街worth st.),茂比利街和一條小水街(現已不再存在)組成,在哥倫布公園的附近,現在紐約州高等法院所在地。(網絡圖片,Neil Pentecost攝影)

根據紐約市公園局資料,哥倫布公園原來又稱為桑樹彎公園(Mulberry Bend Park)、五點公園、天堂廣場(Paradise Square),「彎」(the bend)字指茂比利街轉彎處,將「五點區」銜接了起來。
圖為雅各布(Jacob Riis)100多年前攝影的桑樹彎公園,1911年易名為哥倫布公園。(網絡圖片)

紐約市政府經過60年的努力,未能改善茂比利街一帶,終於1898年拆掉全部樓宇,擴大改建為公園。圖為1899年的哥倫布公園。(NYPL圖片)

公園的西側原有一處大水塘(Collect Pond),這兒曾是早期紐約市的飲水水源,曾在最初200年供應用水,當然對美洲印第安原住民而言,年代還可推溯至數千年之前。因為近飲水水源,那時大凡移民來紐約的人都會先在這個區域落腳。1808年,這個大水塘(現在的聯邦大樓富利廣場,Foley Square)被填為平地成為珍珠街,周圍建起富人的住宅。可是10多年後地面塌陷,空氣中彌漫著怪味,蚊子叢生,有錢人撤離,沒家沒業的窮困新移民進駐。

200年前「五點」和周圍一帶,匯聚著愛爾蘭新移民、被解放的黑奴、不多的猶太貧民和中國勞工,在人生地不熟兩眼一抹黑的新大陸,為了生存形成各種名號的幫派,每天都會惹出事端,讓警察頭疼。

1842年,寫作《霧都孤兒》的英國大文豪狄更斯訪問紐約期間,曾由兩名警察陪同走訪這裡,在後來出版的《美國筆記》中,他描述這裡到處是「腐臭的灰塵和污穢」,世界著名的丹麥裔新聞攝影師、報人兼社會活動家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也曾用許多篇幅描寫這個「紐約貧民窟的核心」,將此處不堪的環境形容為「大型的人住豬圈」,「五點」於是成為藏污納垢之地的代名詞,「殺人巷」和「賊窩」,在美國歷史上頗有名氣,中華公所二樓有一張雅各布的攝影照片就反映了茂比利街一帶屋後小巷中的強盜與賊贓。

十九世紀《紐約黑幫》所反映的移民聚居區「五點地區」(the five points),根據1827年George Catlin的繪畫。(維基百科)

《紐約黑幫》所反映的移民聚居區「五點地區」(the five points),曾是1860年代紐約市最臭名昭著的犯罪多發區、危險的貧民窟,圖為1888年著名新聞攝影師雅各布(Jacob Riis)攝影的茂比利街一帶屋後小巷中的強盜與賊贓。(網絡圖片)

根據中華公所記載,紐約市政府經過60年的努力,未能改善茂比利街一帶。最終於1898年拆掉全部樓宇,擴大改建哥倫布公園,由中央公園的設計師Calvert Vaux擔綱設計。發起這項運動的包括在附近長大的紐約州長愛爾史密夫,當時尚為警察總長的羅斯福總統及新聞攝影師雅各布,他們希望花草樹木能為居民帶來新鮮的空氣和陽光,為貧民窟帶來新的生活秩序。

陳作舟說,當年的「五點」可謂紐約真正的民族大熔爐,各族裔移民到達新大陸的第一站、謀求新生活的起點。儘管環境惡劣,各國移民辛勤勞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發展商業和工業,擺脫貧困。根據公園局的資料,五點區內的移民組成有幾大階段的變化,1840年,巴士打街以德國猶太人為主,建立起紐約第一個製衣區,同時附近地區迅速成長為愛爾蘭以外最大的愛爾蘭裔人聚居地,1880年代意大利人到達,意大利文化統領相鄰的社區形成「小意大利」區,1911年市府以意大利探險家哥倫布命名公園,以紀念他發現美洲新大陸。

而中華公所的一張圖片顯示,1950年以後,唐人街原來猶太及意大利新移民為主的製衣業,又被香港移民取而代之。如此經過200年的發展,黑種人、黃種人和歐洲白人移民雜處的「五點」,逐漸演變成方圓5公里全是中文招牌的唐人街,而哥倫布公園從早到晚都有彈琴唱(粵)曲、下棋跳舞、習武打球的華人身影,一派和平景象,紐約華人尊崇的孫中山先生銅像也於2年前,華埠慶祝中華民國100周年時安置在哥倫布公園。

作為曼哈頓最古老的住宅區,而今「五點」不再是可憐的貧民窟,已成為紐約高房價所在、旅遊觀光點之一,其發展可以看做是只有200多年歷史,年輕的移民城市紐約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柏路被封 遊客不得其門而入

近50年來,紐約市政府公園與華埠且林士果廣場(Chatham Square)之間的柏路(Park Row),是連接唐人街與世貿大廈及華爾街金融區的重要通道。然而,自12年前9/11世貿大樓被攻擊以來,聯邦政府為保護附近的市警總部及眾多的執法機關防止恐怖襲擊,將唐人街的南大門——柏路關閉至今。

這是曼哈頓下城的鳥瞰,可以看到巨大的唐人街在粉紅色圈內,大部分遊客參觀了附近的世貿大樓遺址(911 Memorial),沿著百老匯街(紅色的線條)向北直走遊玩到了SOHO區,唯獨忽略了華埠。原因是柏路(紅色的虛線)被切斷後,在百老匯街右側的華埠舊城包括歷史上著名的五點地區,在四周氣度恢弘的聯邦大樓和摩天大廈的包圍中「看不見了」。(華埠共同發展機構提供)

過去金融區的工作人員一到午餐時間,就成群結隊步行10分鐘到唐人街吃飯,從南大門進來的遊客和食客,擠滿了唐人街各家店鋪和食肆,現在這個通道被切斷,很多人只好轉到擁擠的百老匯街,再折小道繞一圈,花多一倍的時間才能到達華埠,更多遊客迷路,來吃飯消費的人顯見少了很多。

「遊客多半都找不到唐人街。」陳作舟說,「尋路難」問題已經成為紐約本地居民以及外來遊客的共同難題,紐約市交通局就曾作過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的紐約人找不著北,每時每刻都有紐約人會迷路,而華爾街到華埠的交通情況又更為複雜。

雖然世貿遺址紀念館每年吸引數萬遊客,陳作舟說,現在大部分遊客參觀了附近的世貿大樓遺址,沿著百老匯街遊玩到了SOHO區,唯獨忽略了華埠,是因為華埠舊城和百老匯街之間,有很多高層建築把視線擋住了,華埠在四周氣度恢弘的聯邦大樓和摩天大廈的包圍中「不見了」,各出入口又沒有明顯標識到唐人街的交通指示牌,周邊小道路多而複雜,讓遊客近在咫尺而不得其門,「如同一座迷宮,很多遊客到了華埠也不知自己在哪裡。」

活化族裔特色 為唐人街尋出路

隨著移民社區的後代慢慢離開,融入主流社會,不少其他族裔聚居的街區都隨著歷史消失,陳作舟指著華埠商改區的五色標誌說,這裡原來有猶太人街區、意大利人、波多黎各人和愛爾蘭人四大族裔的街區,這些社群不只是不同人種民族的聚居,它還有不同文化上的保留,正是這些多彩的社區文化使紐約迸發多民族的活力,現在基本上都萎縮消失了。

今天的唐人街也在經歷人口遷移的命運,十年間唐人街人口下降了10%。事實上,9/11後唐人街經濟一落千丈,至今未能振興,根據亞美法援處10月10日的報告,經濟低迷加上不斷上漲的房價,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令傳統唐人街面臨消失的危險。

東百老匯大道也被稱為福州街,街道兩側的廣告牌夾雜正體中文和簡體中文字,抬眼望去,大道盡頭清晰可見紐約市政廳的巍峨大廈。(華埠共同發展機構提供)

「唐人街不僅僅是唐人街。」陳作舟痛心疾首的說,唐人街是曼哈頓少數保留強烈族裔特色的街區,不能就這樣讓150多年累積而彌足珍貴值得保留的街區輕而易舉的消失。

如何為唐人街尋找出路,陳作舟認為,應該運用策略突出中華文化特色推動唐人街的發展,不僅要吸引更多的旅遊者,而且會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

陳作舟認為,中國城需要在對外的各個出入口(gateway)建地標性的牌樓,主動建立和外界的通路,才有生機,因此華埠商改區成立後即與城市科技學院合作,由學生們設計一系列的項目,利用紐約唐人街的若干公共空間,擴展設置地標,為唐人街吸引遊客及提升本地居民生活品質提供更好的設施。

陳作舟構想在華埠客流量大的交通樞紐地段,建立八個標誌性的門戶地標,以此激活唐人街的公共空間,為商業提供更好的設施,吸引更多人進來。他希望這些設施就像機場跑道將遊客帶進華埠,「有個東門、北門、南門、西門,中間像中央火車站一樣的公共空間。大家可以在這些交集點碰面,那裡有好吃好玩的,還可以為華人創造工作機會。」

陳作舟構想在華埠客流量大的交通樞紐地段,建立八個標誌性的門戶地標,以此吸引更多人進來。(華埠共同發展機構提供)

城市科技學院的學生針對華埠發展需求,提出規劃。設計不局限在只能進出的牌坊門廊,而是傾向於具有休閒功能的公共空間。城市科技學院教授杜狄(Michael Duddy)說,不同的唐人街交集點都有其獨特性,合理的規劃設計,讓本地居民享受人生,讓外來觀光者能尋找到唐人街的魅力個性,還要能吸引年輕人,激發他們對唐人街的興趣和熱情,因此致力於一個適合不同族群的唐人街,對於唐人街的未來至關重要。

最後學生們選出六個安置地點,包括堅尼路旅遊信息亭所在的三角地帶、且林士果廣場、東百老匯橋下、地蘭西街、曼哈頓橋下的包厘街與堅尼路的交口和富利廣場。杜狄教授說,學生們分四個小組參加為時一年的實踐課程,包括實地測量數據、收集附近居民商家的期望等,針對不同環境設計出40種標誌性建築。

東百老匯大街橋下各種商業活動異常活躍,設計圖引入魚鱗式的現代元素,拓展出一個吸引年輕人的公共開放空間,增加消費效應。(華埠共同發展機構提供)

東百老匯大街橋下各種商業活動異常活躍,設計圖引入魚鱗式的現代元素,拓展出一個吸引年輕人的公共開放空間,增加消費效應。(華埠共同發展機構提供)

杜狄教授舉例說明,例如東百老匯大街橋下各種商業活動活躍,設計圖引入魚鱗式的現代元素,拓展出一個吸引年輕人的公共開放空間,增加消費效應;在堅尼路的三角地帶設計出可視度高的帆船造型地標,帆船上的三個船帆用LED全彩屏裝置,兼具照明功能和商業廣告收益;地蘭西街有不少人在公園打太極,設計上考慮本地居民為主;交通繁忙的曼哈頓橋下空間,則設計成一個可以坐下休息的地方。
堅尼路的三角地帶要吸引遊客,設計出可視度高的帆船造型地標,帆船上的三個船帆用LED全彩屏裝置,兼具照明功能和商業廣告收益。(華埠共同發展機構提供)

交通異常繁忙的曼哈頓橋下空間,則設計成一個可以坐下休息的地方。(華埠共同發展機構提供)

牌樓不缺方案 首要爭取用地開發

陳作舟表示,唐人街興建牌樓醞釀多年,不缺方案,但一直沒有如願,主要原因是華埠牌樓選址一直被政府以「屬公家用地」為由而未得到落實,牌樓遍布世界各地唐人街,突出華裔社區的獨特風格,唯獨紐約沒有,華埠建牌樓這一步肯定要走。

陳作舟希望通過科技學院的這些設計起到拋磚引玉、開闊思路、統籌規劃的作用,也可以進一步舉辦國際競標,召集最適合具創意的設計,社區共同商定確認一個設計藍圖後,規劃設計單位提出詳細的規劃方案,社區機構向政府匯報,因為事關多個方面,政府需要考量各種指標的平衡,例如交通系統、用地開發強度等問題,邁過土地取得這個門檻後,再一步步上報公共設計委員會、房屋局(DOB)、都市規劃局、市議會等等機構以及區長辦公室審核,力爭將設計藍圖變為現實。

至於資金問題,陳作舟說,將依據核准的設計案評估建造費用,再進行籌款,籌款來源可以是政府基金或是私人贊助。

在華埠建立牌樓和公共空間,能夠促進周圍小商業興盛,但這一方案是否能夠實施,還需積極運作,陳作舟希望在市長換屆之後可以有所進展。

(責任編輯:漢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