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8大奇蹟——聖米歇爾山(上)

文/李琳

人氣 4263

【大紀元2013年10月05日訊】聖米歇爾山(Le Mont-St-Michel)位於法國北部芒甚省(La Manche),是聳立在諾曼底和布列塔尼之間海面上的一個花崗岩小島,從布列塔尼海岸望去宛如童話世界一般:周圍是碧海白沙,四周既無樹木又無房屋,一座錐形的小山兀然拔地而起。最為壯觀的是,山頂上的聖米歇爾教堂建築群足足比它賴以存在的、直徑約1公里的小山高出近兩倍!教堂哥特式的尖頂高聳入雲,頂上大天使聖米歇爾雕像手持利劍直指蒼穹。其景象恍若海上仙山。

每年接待350萬遊客

聖米歇爾山被譽為「世界第8大奇蹟」,它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之外的第三大聖地。聖山距離海岸有兩公里遠,受到海洋潮汐作用,交替與大陸相連和隔斷。漲潮和退潮時聖馬洛灣的海水猶如萬馬奔騰般迅猛,風清月白下,一面是安靜肅穆的教堂,一面是洪波湧起的大海,獵獵海風中壯觀神聖的景象攝人心魄。

多年來,這裡早已成為法國、也是世界最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點之一,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總量達到350萬。聖米歇爾山經大自然的造化,本身就是一大奇觀。山上修道院,也是傑出工藝與獨特天然環境相結合的產物。大文豪雨果曾讚譽說,聖米歇爾山對法國如同大金字塔對埃及一樣重要。

地理位置

聖米歇爾山原名墓石山,與其稱它為一座山,不如說是一個小丘,因為它的最大高度不到80米,但由於它孤處海岸邊一望無垠的流沙之上,因此顯得比實際要高的多,所以贏得了山的稱號。墓石山由堅硬如鐵的花崗岩石構成,堅實的巖基保障了教堂建造的結實和穩固。

聖米歇爾山周圍曾經環繞著一片濃密的森林,但由於海水長年累月的侵蝕,最終消失了。今天人們可以找到深埋在沙裡的樹幹。「聖徒傳」中記載了一次真實的海嘯,大約在八世紀初期的一次海水猛烈又破壞性的侵襲,徹底改變了這裡的地貌。聖米歇爾山從此成為一座小島。

神奇來歷

聖米歇爾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據說,當時一位來自阿弗郎甚小鎮的紅衣主教奧貝夢見大天使聖米歇爾,聖米歇爾示意他建造一座建築物以彰顯其偉大。起初,奧貝主教並沒有太在意此事,對大天使連續兩次託夢都不以為然。

一天夜裡,大天使在電閃雷鳴中第三次出現在奧貝的夢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奧貝腦門上點了一下。從夢中醒來的奧貝主教摸到了腦門上的凹痕,這才恍然大悟,於是立刻趕往墓石山,著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聖米歇爾山上就這樣有了第一座教堂。

據宗教典故中的記載,這位聖米歇爾是守護天堂入口的大天使,英勇無比,曾經勇戰惡龍、勝過魔鬼撒旦。他能稱量人類的靈魂,區分善惡;他引領人們進入天堂,使他們免受惡鬼的誘惑。同時,他也是法國護國天使。在聖米歇爾山教堂鐘樓的頂端,鍍金的大天使雕像手持利劍,展翅欲飛,庇佑著諾曼底的大地。

滄桑歷史

奧貝主教所在的公元8世紀,是法國墨洛溫王朝最動盪的時期,朝拜聖人遺物的風氣盛行。那時絡繹不絕的信徒前來墓石山朝拜,祈求聖米歇爾的保護。墓石山因而成為中世紀基督教世界重要的朝聖地之一。而今,奧貝主教所建的教堂只餘下一堵牆,訴說著聖米歇爾山名字的由來。

公元966年,法國已進入了加羅林王朝,時任諾曼底公爵的理查德一世驅逐了居住在祈禱堂裡的教士,因為他們過著邪惡貪吃、不信奉上帝的生活。取代他們的是來自於聖萬佐耶Saint-Wandrille修道院的本篤會修士,他們非常虔誠,新來的修士們開始在這裡建造本篤會修道院。

獨處大海之中的聖米歇爾山,成了僧侶理想的祈禱和默思的清靜之所。重獲新生的聖米歇爾祈禱堂在朝聖者的慷慨奉納以及諸侯王者的贈與下不斷蓬勃發展。依山而建的修道院越砌越高,覆蓋聖米歇爾山最高三個坡層,直至頂峰。這些被用作宿舍、食堂和財政部室等的建築物成了如今歐洲中世紀優秀建築的見證,並被冠以「美妙神奇」的別稱。教堂中央的迴廊則呈現出一派和平港灣的形象,象徵著所有高德的基督徒亡故後棲息的美麗天堂。

1023年,開始修建修道院的教堂,到1060年已經添建了羅馬風格的大教堂和供修士們居住的多層建築。大教堂建成之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朝聖者,這塊聖地也開始變得遠近聞名。

整個教堂工程持續了近百年才結束。塔樓與中殿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築,保留了最初的風貌。雖然當時還沒有修建今天所見的尖頂,但因為教堂高聳於山頂,不久便被雷電擊中,引起大火,而且平均每隔25至30年島上就會發生大火災。自從第一次建成至今,教堂經歷了十五、六次火災和自身倒塌的損壞。

公元1156年至1186年,主教羅伯特·代·陶利尼對教堂進行了修繕,在正門的兩旁添加了兩座高塔樓,可惜其中一座在建成不久便自行倒塌了。由於他的努力,環繞教堂的修道院也得到了擴建。從此,修士們開始了珍貴的手抄經本的工作。

12世紀末年,這裡最大的建築規劃是修造一座擁有餐廳、繕寫廳和廊院的新修道院附屬建築。13世紀初建築落成,又修建了有深壕溝的圍牆,它在英法百年戰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時的聖米歇爾山教堂、修道院和附屬樓已渾然一體,它們被四周間有半圓的月形塔樓的圍牆緊緊簇擁在上面,大有固若金湯之勢。

從13世紀開始,加佩王朝的腓力二世開始了統一國家的征伐,法蘭克王國的王權得到了加強。他將1066年起納入英國勢力範圍近一個半世紀的諾曼底收歸法蘭西王國,在收復戰爭中,支持法王的布列塔尼士兵曾放火焚燒聖山,致使修道院北側建築嚴重損毀。腓力二世為了彌補這個不幸的破壞,慷慨解囊,重建這座盛名遠播的修道院。

人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大興土木,最終僅耗時17年(1211-1228年,對那個年代而言是不可思議的)就完成了這一傑作,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聞名遐邇的拉梅維耶爾(意為「奇蹟」)修道院。這段時間的建築,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羅馬式教堂的風格。這裡成為諾曼底境內最具規模的宗教建築群,朝聖人數更盛。

13-16世紀初,環繞教堂主體的東側和南側分別建起了院長居所和俗權儀式專用廳等建築,最後形成了今天人們所見的規模。

15世紀,教堂內古羅馬風格的唱詩台部份倒塌,當時沒有立即修補,而是整整過了一個世紀,才由一座新的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式風格相結合的唱詩台所代替;同時,在山下的村鎮裡建造了第二座教堂。

公元1780年,古老的教堂正面突然倒塌,隨之而倒的是鐘樓和三間偏殿,聖米歇爾山的正面一片廢墟,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損失。新的正面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才興建起來的,風格為端莊的新古典主義。18世紀末,依著古教堂的滑道修築了四條加固矮牆,從山頂的教堂一直通向山腳,以此來支撐教堂,防止再次倒塌。

今天所看到的教堂,哥特式的尖頂和500公斤重的大天使米歇爾手持利劍的鍍金雕像,是1879年才添加上的。最後一次修繕工作,在20世紀末完成。

參觀建築

沿聖米歇爾山的青石板路拾階而上,兩旁商店和餐館林立,偶爾有一些小旅店。來勢洶洶的海風與巨浪被堅固的山牆隔絕在外,這些精巧的建築給人的感覺既溫暖又舒適。

大約走20分鐘後,雄渾壯觀的聖米歇爾教堂和修道院建築群就安詳地展現在眼前了。建築群裡每一個房間、每一條拱線、每一條花紋都向上冒出尖峰,所有尖峰錯落有緻、井然有序,讓人感覺有一股向上飛昇的合力。

聖米歇爾大教堂外觀。(Photos.com)

大教堂呈十字形,分祭壇、耳堂和大殿三部份。由於高低不平的山頂無法提供寬闊平整的地基,人們便沿山坡修築了幾處建築以使教堂建在同一個水平面上。教堂的正面是建有三扇拱門的大門廊,從門前的平台上即可俯瞰大海。

米歇爾大教堂前殿。(M_Mochon_CDT50)

整座教堂集羅馬與哥特式建築風格於一體:前部大殿為典型的羅馬風格,其穹隆的開間多達7道,兩側的拱門式長廊之上的樓廊砌有羅馬式的拱窗,以保證教堂的通風與采光。與大殿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哥特式三層圓形祭壇,祭壇四周的玫瑰窗上鑲嵌的玻璃並不絢麗多彩,就這樣一座雄偉壯麗的建築內卻隱藏著虔誠淡定的心靈,它使所有來者無不產生敬畏之意。

二層頗具檔次,一間帶有兩個壁爐的會客廳,專門接待有身份的人。會客廳的頂部氣魄非凡,呈寬闊的穹隆形,並有交叉拱肋加固;另一間結構相同的屋子專供修士們從事謄寫手稿等腦力勞動,以及冬季取暖。

聖米歇爾教堂修道院裡的內院。(M_Mochon_CDT50)

在修道院的第三層,與修道士的用膳室緊緊相連的,是內院及其迴廊,堪稱「奇中之奇」,為建築的精華所在。它們被二層的花崗岩牆垛或巨型石柱支撐著,近看恍若鑲嵌於大教堂之上,遠眺則猶如懸浮於天水之間,其景致之壯觀,好似天上庭院。

迴廊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精品,其圓柱看似纖圓脆弱,實際上卻支撐著看風景用的頁岩大屋頂。廊柱的排列錯落有緻,其梅花形的格局使柱頭是對角拱頂的台基,從而形成了柱林之上的連拱廊。如此廊中有廊的佈局設計,令迴廊轉角處沒有任何結構上的中斷,線條流暢優雅。

內院與迴廊面朝大海,背靠教堂的北大殿。這裡是修道院最隱秘的地方,古時候只有修士們才有資格自此拾階進入,外人不允許越雷池一步。內院詩情畫意般的寬闊靜謐與迴廊外的大海靜動相異,彷彿天堂人間舉手可牽。給人以遠離塵世、寵辱皆忘之感,似乎在此可以直接聆聽神的心聲。

(責任編輯:德龍)

相關新聞
海上仙山   法國聖米歇爾山
組圖:【歐洲古堡巡禮】法國聖米歇爾山堡
跟著孩子們去看法國聖米歇爾山海灣
法國聖米歇爾山將成海上「孤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