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之後無鄭和

遠邁漢唐撫萬國——鄭和生平札記(下)

作者 : 劉翰青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共享太平

詬病下西洋之舉者,多以經濟原因為理由,稱鄭和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明朝兵部尚書劉大夏語)這種說法影響頗廣,以致後世很多人認為,明朝所施行的朝貢貿易,一定是蝕本生意。

事實並非如此。當時海外使團帶來的貢物除了方物,還有國王附進物和使臣自進、附進物,後者的數量往往超過進貢方物數十倍。對此,明政府採取官府收購的辦法,可以獲得巨額利潤。以蘇木、胡椒為例,明朝政府以蘇木和胡椒作為支付給京師文武官員的俸祿,進口價只是賣出價的五十分之一,轉手贏利就達50倍之巨。據說,鄭和下西洋以後,大量蘇木、胡椒輸入,「充溢庫市」,明政府以此折賞和折俸支付給文武官員,一直到成化七年(1471年)才用完,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時人評價為「不擾中國之民,而得外邦之助」。

由此可見,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的說法,不過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罷了。鄭和下西洋,一方面,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傳播四海,使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使明帝國與海外各國互通貿易,對大明王朝的經濟極為有利,確實實現了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

環航全球第一人

鄭和於20餘年間,七下西洋,隨行人員近三萬,船隊規模龐大,每次航程都達數萬里,遍歷亞非數十國,近年更有西方學者提出,鄭和艦隊到達過美洲,甚至已經完成環球航行。

關於鄭和艦隊到達過美洲的說法,是由前英國王家海軍潛艇司令加文.孟席斯在他的著作——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中最先提出的。孟氏的證據確實相當有力,他認為鄭和航海到達美洲的第一個證據就是地圖。

《鄭和航海圖》不僅是船隊運用多種航海技術的真實記錄,也是15世紀以來中國對各國記載最完備的地理圖籍和最精確實用的海域航圖,是鄭和抵達美洲的最直接證據。第一張整個世界的航海圖出現在1428年。北美洲大陸、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整個太平洋都清晰地出現在數張航海圖上,還有好望角。

哥倫布等歐洲探險家都在自己的日誌和書信中承認他們擁有航海圖,誰都不能解釋歐洲的探險家為什麼會有地圖。當時唯一有能力繪製出這種航海圖的,唯一擁有遠航船隊、航海知識和航海記錄的,只能是中國人。

「在出發前就知道要去哪裡」,而「海洋面積有百萬平方英里,繪製海圖出動龐大船隊,如果不是擁有世界上最大船隊的中國人,你說還能是誰?」孟氏研究認為:「商人尼科洛.孔蒂在印度登上了一艘中國船,將這些地圖帶回威尼斯。 」「1428年去威尼斯的路上,葡萄牙國王的長子得到了倖存的地圖,並將其繪入了世界地圖。」

從現今留在美洲一些小島上的實物也可以證明鄭和是航海第一人。那些小島上有保存完好的中國人的文獻紀錄、地圖和星相圖;鄭和船隊經過的地方發現有中國的瓷器、陶器;在鄭和寶船經由之處發現中國玉器;沿途小島有帶有中國特徵的沉船殘骸、錨以及漁具等。

還有關鍵的一點是,以鄭和艦隊的實力,完全有能力到達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

再無鄭和

然而,這番轟轟烈烈的壯舉,在永樂大帝去世後即告停止。宣宗時的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不過是曲終後的餘響罷了。之後,明朝施行海禁,「罷西洋取寶船」,使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給歷史留下的,不僅僅是鄭和個人的遺憾。

可以告慰鄭和的是,人們沒有忘記他,鄭和當年所到之處,很多遺址被精心保護。在印度尼西亞有三寶壟、三寶墩、三寶洞,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在斯里蘭卡鄭和所立的石碑還完好地保存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柬埔寨等國都有三寶廟。在非洲索馬里布拉瓦地區還有一個鄭和村。

時至今日,仍有人對鄭和的遠洋提出各種質疑,比如,有人認為史書對「寶船」的描述可能比較誇張,其理由是,木帆船造到這樣大的尺度,在工程學上是難以想像的。而根據鞏珍《西洋番國志》記載,鄭和寶船「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需要二、三百人操作的帆船,有44丈長、18丈寬則不足為奇。

類似這種對中國古代科技的懷疑並非僅限於對鄭和的遠洋。比如,有更為不堪者,明明只有一點可憐的科普知識,卻頂著什麼科學家、院士的頭銜,攻擊中醫等中華傳統文化,還冠之以「偽科學」等罪名。實則,「偽科學」一詞本身就很「偽科學」。

眾所周知,西方現代科學是以線性的形式邏輯來認知事物的,然而自然界的變化卻不能「聽話」的按線性模式發展。相形之下,我們的祖先卻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宇宙,這是西方現代科學思維模式無法理解的,然而,祖先們留下的很多東西卻為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留下了佐證,大者如秦始皇墓,小者如陰陽魚洗盆(註)等。

15世紀的鄭和艦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迥隔於煙霞縹緲之間」的環境下,依舊「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歷通衢者」,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絕不是僅僅憑藉所謂「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就能實現的。

只可惜鄭和的航海資料為人所毀,我們只能通過《星槎勝覽》(費信著),《瀛涯勝覽》(馬歡著),《西洋番國志》(鞏珍著)等少數幾本書的記載想像當時的情境,先人的傳奇故事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遐思。

翰青有詩贊曰:

幼逢驚變劫難多,
英雄意志未稍磨。
久歷沙場顯才俊,
天子詔諭寄重託。
七下西洋近卅載,
「遠邁漢唐」撫萬國。
賢名何必身前表,
豐功留待後人說。

戊子年冬月 於翰青草堂
(全文完)

註︰

浙江杭州博物館內,收藏有一個青銅噴水震盆,此即「陰陽魚洗盆」。震盆有雙耳,大小如臉盆,盆底繪有四條魚,魚與魚間刻有四條清晰的《易經》河圖拋物線。只要在盆內加一半水,然後用手輕摩雙耳,盆中剎那間就會波浪翻滾,洶湧澎湃,然後湧出四股二尺許高的噴泉,並發出類似《易經》中念震卦六爻的音響。

美國、日本的物理學家,曾用各種現代科學儀器反覆檢測查看,試圖找出導熱、感測、推動及噴射發音的構造原理,皆不得要領。面對中國古代科技創造的這一奇蹟,現代科學只好「望盆興嘆」,成了不解之謎。

1986年10月,美國曾仿造一個青銅噴水震盆,外型雖極為酷似,功能卻不濟。它不會噴水,發音功能也很呆板,仿造是失敗的。

青銅噴水震盆超出了現代科學技術所能解釋的範疇,已成為當今世界之謎。

本文轉自第345期【新紀元週刊】「歷史新觀」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馬伶名錦,字雲將。其祖先是西域人,當時人們還叫他馬回回。
  • 天之為天者遠矣,地之為地者久矣。及萬物初生,日月吐麗天之曜,山川鋪地理之形,動植有章,雲霞煥彩,天下有文彰而光明,此文明之始,而造化之功,尤以人類之文明,衍生眾部,分布九宇,騰珠焰以五色,歷千載而蔚然。然至近世,時運遷革,三百年間世風陡變,一朝法末文明陵替,有巨孽煉形邪黨,逞十逆荼毒天下,陽九之厄而三光既隱,百六之虧而山川脈斷,萬姓嗷嗷,天運剝極。然天道有常,勢極必返,數九九將歸一,運無窮以循環。於是地裂天崩九見蒼穹盡空,法輪常轉乃有大聖之出,履諸天之至尊,握乾坤之機樞,拯群生於壞滅,啟文明之新運。是宇宙未有之鴻烈,洪微無上之功業,故非以區區萬言妄述一二,僅以九章之書,仰贊文明之真統,頂禮道德之皇極。
  • 唐文宗(即李昂,紀元809-840年)經常視為珍寶的白玉枕,是德宗時于闐國貢獻的。它彫琢得特別精巧,是稀世珍寶,被放置在皇帝寢宮的帷帳之中。有一天,卻不翼而飛了。
  • 自古以來,社會道德普遍低下時,往往出現瘟疫流行。而人修養道德,就會避免瘟疫降臨在自己身上;一個人重視道德修養,不僅僅對於自己有好處,對於家人也有幫助。以下是2則故事。
  • 蘇軾學識淵博,熟諳儒家、佛家經典,其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藝術獨樹一幟,自成流派,皆具有極深的造詣,後人稱其「詩、書、畫」三絕。他強調為文需「明道」、「致用」 、「有補於世」,並說「吾所為文必與道俱」。蘇詞風格多樣,拓展了詞境,創立了豪放恢宏的詞風。
  • 陸遊是南宋時傑出的詩人、詞人,他自幼學習儒、道經書,後來又研習佛典,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詩詞中,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和「氣吞殘虜」的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顯著特色。
  • 漢代的上黨人鮑宣,字子都,在年輕時,擔任過上計掾的官職。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見一個書生,獨個兒趕路。他見到鮑子都以後,就和鮑子都結伴同行。在路上,書生突然得了心痛病,子都下車為他按摩,但他還是很快就死去了。
  • 人類文明之發展,縱向而成人類歷史,橫向演出文明眾部。蓋如上章所述,人類歷史始於神跡,發展運化皆由天意。而此一章則是對人類文明做一橫向之論述,所謂文明眾部者,諸如文學、哲學、科學、藝術、雜技、百工等,雖汗漫無邊,看似互不關涉,實則有一主脈可尋,或曰人類文明既為神傳文明,則不唯文明縱向之歷史出於神傳,而文明橫向之眾部也必然在諸天之下有以神會而彼此相通。
  • 伊尹擅長用草藥為人治病,藥到病除,人稱活神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