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孔孟之義利觀(三)

font print 人氣: 94
【字號】    
   標籤: tags:

三、見利思義

孔子說「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反對見利忘義。指見到利益,應首先想到義,符合道義,亦可以富亦可以貴;不符合道義,不能據為己有,即「義然後取」。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與貴,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意思是不義而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如同浮雲一樣,違背「義」的原則的「利」,應當堅決拒絕接受。

孔子希望明智的君子們要「務民之義」,即專心致志於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並引導人民走向義。孔子認為以身作則是「務民之義」的好方法,他說:「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

子夏做了莒父的邑長,向孔子請教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指出做事不要急於求成,不要貪圖小利。急於求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貪圖小利,也是滿足慾望,必定只有自我的私念,少有大道的追求,無論怎樣的小利,也是有損德行、有違大道,也就不配上天的輔助與護佑,又怎能擔當並成就大事?

魯哀公有一次問孔子:「寡人聽聞有很健忘的人,在搬遷的時候,竟連自己的妻子也忘了,真有這樣的人嗎?」孔子說:「怎麼沒有。這不算稀奇,還有連自身都忘了的呢!」魯哀公忙請孔子講一講。

孔子說:「譬如夏桀、商紂等暴君,窮奢極欲,利慾熏心,不理國事,不顧民生。那些阿諛的奸臣,卻拍馬奉承,逢迎他的嗜好,使他更為墮落。而正直之人反受迫害,連進言建議的機會都沒有。結果,國家亡了,暴君們自己的命也終於不保,自己把自己推上了絕路,他們不但遺忘了國家,遺忘了人民,連自身都完全忘了!真可謂忘之甚矣。」

孔子借魯哀公的發問,便引出了桀紂欲迷忘身以致敗國喪身之事,藉此來告訴魯哀公治國、修身之道。

孟子也明確的提出不義之利「不苟得」,用「義」衡量人們對利益、財貨的態度,說:「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認為不是自己的卻取過來,是為不義。

孟子認為不符合道義,哪怕是一小筐食物也不可以接受;如果符合道義,就像舜接受堯那樣而獲得王位,富有天下也是理所當然,說:「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

他還說:「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而「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指出君主不施行仁政而聚斂財富的,都是孔子所鄙棄的。如果是符合道義和禮義的,這樣,便是孔子也會接受的。

孟子認為「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主張對待別人的饋贈也要按禮義謹慎的處理,不能隨便接受,否則「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指出君子的道德人格,是不能為金錢財物等所收買的。

孟子認為加強道德修養的關鍵在於「清心寡慾」,摒除任何外在物慾的誘惑,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認為當時社會的弊端與戰亂的主要原因是人們的「求利」與「多欲」,因此提倡道義,反對私利,他同樣以「義」和「利」區分君子和小人,說:「雞鳴而起,孜孜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孜孜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在孟子看來,「為利」是小人的行為,盜跖的品質;而「為義」即是「為善」則是君子的行為,聖人的德性。

孟子認為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本性。因此人不能背義取利,不能以利害義,君子不得「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孟子認為人如果有崇高的道義追求和人格,那麼萬鐘的俸祿,華麗的住宅,一切外在的名利,在眼裏又算得上甚麼呢?而有些人因為追求名利、私慾而背棄道義,實在是喪失了他的本性啊。且君子「自任以天下之重」、「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怎能「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呢,惟有「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然矣」。

孟子還提出了「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其為氣也,配義與道」,認為人們的差別不在於富貴貧賤,而在於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能否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高尚的義利觀,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凝聚成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浩然正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任何時候都要堅守道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不是陷於個人的利慾之中,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甚麼都重要。@(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之為天者遠矣,地之為地者久矣。及萬物初生,日月吐麗天之曜,山川鋪地理之形,動植有章,雲霞煥彩,天下有文彰而光明,此文明之始,而造化之功,尤以人類之文明,衍生眾部,分布九宇,騰珠焰以五色,歷千載而蔚然。然至近世,時運遷革,三百年間世風陡變,一朝法末文明陵替,有巨孽煉形邪黨,逞十逆荼毒天下,陽九之厄而三光既隱,百六之虧而山川脈斷,萬姓嗷嗷,天運剝極。然天道有常,勢極必返,數九九將歸一,運無窮以循環。於是地裂天崩九見蒼穹盡空,法輪常轉乃有大聖之出,履諸天之至尊,握乾坤之機樞,拯群生於壞滅,啟文明之新運。是宇宙未有之鴻烈,洪微無上之功業,故非以區區萬言妄述一二,僅以九章之書,仰贊文明之真統,頂禮道德之皇極。
  • 唐文宗(即李昂,紀元809-840年)經常視為珍寶的白玉枕,是德宗時于闐國貢獻的。它彫琢得特別精巧,是稀世珍寶,被放置在皇帝寢宮的帷帳之中。有一天,卻不翼而飛了。
  • 自古以來,社會道德普遍低下時,往往出現瘟疫流行。而人修養道德,就會避免瘟疫降臨在自己身上;一個人重視道德修養,不僅僅對於自己有好處,對於家人也有幫助。以下是2則故事。
  • 蘇軾學識淵博,熟諳儒家、佛家經典,其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藝術獨樹一幟,自成流派,皆具有極深的造詣,後人稱其「詩、書、畫」三絕。他強調為文需「明道」、「致用」 、「有補於世」,並說「吾所為文必與道俱」。蘇詞風格多樣,拓展了詞境,創立了豪放恢宏的詞風。
  • 陸遊是南宋時傑出的詩人、詞人,他自幼學習儒、道經書,後來又研習佛典,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詩詞中,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和「氣吞殘虜」的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顯著特色。
  • 漢代的上黨人鮑宣,字子都,在年輕時,擔任過上計掾的官職。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見一個書生,獨個兒趕路。他見到鮑子都以後,就和鮑子都結伴同行。在路上,書生突然得了心痛病,子都下車為他按摩,但他還是很快就死去了。
  • 人類文明之發展,縱向而成人類歷史,橫向演出文明眾部。蓋如上章所述,人類歷史始於神跡,發展運化皆由天意。而此一章則是對人類文明做一橫向之論述,所謂文明眾部者,諸如文學、哲學、科學、藝術、雜技、百工等,雖汗漫無邊,看似互不關涉,實則有一主脈可尋,或曰人類文明既為神傳文明,則不唯文明縱向之歷史出於神傳,而文明橫向之眾部也必然在諸天之下有以神會而彼此相通。
  • 伊尹擅長用草藥為人治病,藥到病除,人稱活神仙。
  • 先聖有云: 「巧言令色,鮮矣仁!」《詩.小雅.巧言》:「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晉人郭璞說:「佞人似智,巧言如簧。」《顏氏家訓.名實》中講:「誠於此者形於彼,人之虛實真偽,在乎心而不在乎跡,但察之未熟耳。一為察之所見,巧偽不如誠拙,承之以羞,大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