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做家務 未來更成功

人氣 44
標籤:

【大紀元2013年12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為人父母,最大願望是孩子長大有出息,成龍成鳳。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年紀,就樂此不疲的讓他們參加各類補習班,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孰不知,做家務也是學習知識、培養技能、開發智力、培養個人良好品質的重要途徑。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也有專家表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多倫多教育局中文教師唐育英認為:「從小訓練孩子做家務非常重要。做家務的孩子,長大以後,做事會很有條理,按部就班,更富有責任心及自立能力。」

在做家務中陪樣孩子的責任心

唐育英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兩人都完成大學課程,並順利找到專業工作。唐女士說,兩個孩子做事都很認真、細心、有條理,在工作中得到上司好評。女孩子善於管理家庭財務,不僅能獨立,還能存錢做投資;男孩子也能做到經濟獨立,不依賴父母。
  
唐育英從小就訓練孩子們學習打理自己的內務,從收拾玩具開始,她要求孩子們保持房間整潔,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即使功課特別忙,沒有時間每天收拾,她也要求孩子們選一天時間把房間收拾好。
  
「再大一點就要讓他們學習做一些份外的事情,如洗碗,把烘乾機裡的衣服拿出來折疊、分類、送到各人房間,再大點可以學習倒垃圾、鏟雪、剪草等。」 唐育英說,小時候訓練他們收拾玩具,收拾房間,長大以後讓他們幹點別的就很樂意,不需要去硬性規定做哪件事情。
  
唐育英在教育孩子做家務時,鼓勵他們按要求做。達到標準,就會給一些零用錢作為獎勵。「只是一點點,一個、2個小硬幣而已,目的是讓他們對做事情負起責任,而不是打馬虎眼。」唐育英在與家長打交道時,建議家長給孩子一個小豬存錢罐,鼓勵孩子做家務。每當做好一件事,就給一個小硬幣餵小豬,孩子們因此對做家務很開心。
  
「有的小孩不聽,不願意做家務,其實是家長自己造成的。因為沒有給孩子一個概念,沒有養成一個好習慣。」唐育英說,有的家長自身就很馬虎,那就很難教育好孩子。
  
她提醒家長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對家務事的厭煩。「小孩子很敏感,他們很快就會認為做家務事是一件煩惱的事。但同時也要避免孩子認為做家務就必須給錢的概念,而是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做家務中學習技能 培養個人品性

李女士既是職業女性,又是能幹的家庭主婦,既要上全職班,又要照顧一家老少。她說:「家務事有很多學問,本身就是一個整合過程。同樣準備一桌飯菜,為甚麼有的人很快就做出來了,有的人要花很長時間?比如土豆要削皮,煮的時間長,就要先開火煮上,然後再處理其他的菜。這個一個很細的整合過程。不會弄的,手忙腳亂,忙了半天還沒弄出個頭緒來。」 李女士認為,會做家務的人通常在工作上也會更有條理,做事有條不紊。
  
蘇女士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做家務。那時父母很忙,她幾乎包攬了家裏做飯、清潔工作。她說,從小做家務能使人變得樸素、簡單、平和,對生活容易滿足。
  
「做飯的過程讓我們懂飯菜是怎麼來的,成年後會生活得較簡樸,對生活也容易感到滿足。」她說在大學時,身邊的同學各方面條件都不錯;但是她們總是抱怨,挑剔生活中的不如意;吃飯時,即使買很好的飯菜,也還是不滿意,牢騷滿腹;而自己買最便宜的飯菜就知足了。
  
地產經紀Sherry的兒子現在9歲,3年前剛剛6歲時就幫助鄰居鏟雪掙錢;家裏家務活也讓兒子分擔,並付給報酬。2年前Sherry買了新房子,但是沒買客廳家具,他們跟孩子約定:「我們共同承擔新家的責任,爸爸媽媽負責買房子,家具就由你買。」Sherry說並不是缺買家具的錢,而是想以這種方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自立能力。

===========================

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唐育英認為: 「生活中有許多學習的東西,做家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要培養孩子獨立的個性,首先學會生活自理。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學習管理、學習做事情的方法、技巧和原則。」
  
「現在有不少年輕人缺乏責任心,並不是他們想要做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而是從小沒有養成這個習慣。」 唐育英說:「小孩到了一定年齡,他/她們很想長大,像大人一樣做事,很想成為爸爸媽媽的助手。這時,父母就應該利用這個時機來鼓勵他。」
  
「有的父母太忙了,沒有時間去管教孩子,家裏太亂了,也沒有教育孩子去整理。聽之任之,或者視而不見;也有的家庭因為爺爺奶奶、外婆外公過分溺愛孩子,甚麼都包辦,生怕孩子受累;還有的是因為父母怕麻煩,嫌小孩做不好、做得慢,還不如自己做來的快,『小孩要做1個小時,自己幾分鐘就做完了。』也有的小孩不樂意做,家長還要花心思去勸說,很煩,沒有耐心,等等,從而使孩子沒有養成做家務的習慣。」
  
唐育英認為,孩子的習慣是養成的,其中父母起主導作用。「一定要在他很小很小,剛懂事時,就要求把東西放整齊,給他足夠的時間把東西收拾,而不是匆匆忙忙,時間不夠就算了。從小就給孩子灌輸:『我們要共同把這個家弄得很溫馨,很乾淨、整齊。』從小沒有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長大了喝水的杯子亂放,吃剩的東西亂丟。此時再讓他分擔家務就很難了。」
  
「做家務本身就有很多樂趣,會有成就感,從而更自信。有的父母為了擠出時間讓孩子做功課、練琴,從來不讓孩子沾手家務,這樣的華裔孩子不在少數。那麼父母同時也在這方面也剝奪了孩子學習技能和開發智力的機會。」唐育英說。

===========================

做家務的孩子獨立意識更強

陳小姐3歲隨父母從香港移民加拿大,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很早就培養了獨立的意識。因為與奶奶同住,許多家務事由奶奶主持。奶奶過世後,又由她媽媽代替。所以她並沒有承擔家裏很多家務事。但是從有記憶的時候起,她就在媽媽的督促下,收拾玩具、整理桌子、床鋪等,學習生活自理。
  
陳小姐在14歲時開始去麥當勞餐廳打工。從那時開始,再沒找父母要過零花錢,衣服和日常用品全由自己掙的錢支付。她說:「用自己掙的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那種感覺很好。」她上大學的學費是由父母付,但是其他費用全靠自己打工掙取。儘管她的父母有時也給她一些錢,但她會退回給父母。她覺得長大了還花父母的錢感到不舒服:「自己能解決的事情,為甚麼要麻煩父母?」
  
陳小姐談到她哥哥就不一樣:「儘管看不出父母對哥哥有甚麼偏愛的地方,但是相對說,哥哥比較依賴父母。」
  
羅馬尼亞裔的Robus說,他從5、6歲開始就被父母訓練洗碗,9、10歲開始學習收拾廚房、倒垃圾、鏟雪、剪草等家務活。他說,西方家庭大多數父母都會訓練孩子從小學做家務,但也有的家庭不太在意。「從小時開始就做家務事,使人更自信,更有責任心。」他對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感覺很好。
 
==========================

家長觀念不一 影響孩子興趣

汪女士一家移民加拿大10年了。在女兒6歲左右,汪女士看到朋友的孩子很能幹,也想培養自己女兒做家務。首先教她洗碗,剛開始,小孩很樂意做。一邊洗碗一邊玩泡泡,洗一次碗要1個多小時,洗潔精要耗費大半瓶,還撒的地上到處是水。但是為了培養她的興趣,也得付出耐心,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做家務。
  
一次外婆來了,大家吃完飯後,大人看電視,小孩去洗碗。外婆一看不樂意了:「你們不要太享福了,這麼小的孩子就讓她洗碗?」一把接過來自己洗,讓孩子一邊玩去。
  
苦心經營的計劃被上門做客的老人打斷了。汪女士說,還不僅僅是洗碗,讓孩子幹甚麼事情老人都要干預,從此以後,孩子再也不幹家務活了。現在她女兒已經成年了,雖然也做一些家務,但是不主動,興趣來了會偶爾收拾一下,房間經常亂糟糟的。

(責任編輯:岳怡)

相關新聞
華府大紀元時報主編獲美國馬州義工服務獎
回飛:我的生命之路
彩繪生活(113)咖啡記事
湯唯:每年都希望結婚 喜歡做家務和烹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