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俊:中國稀土政策之隱憂

李成俊

人氣 55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2月25日訊】在中國禁運稀土出口2年後的今日,原本打著如意算盤希望西方乃至日本(釣魚台主權爭議)能夠低頭的中國是否在稀土市場仍占盡優勢?中國是否真能如願利用稀土提昇自己的國際上場價格掌控能力並且奪得稀土永久的獨占力呢?

何為稀土?

稀土金屬(或稱稀土元素),並非一般人直覺所想的一種土壤物質,而是元素周期表第Ⅲ族副族元素鈧、釔和鑭系元素共17種化學元素的合稱。這些稀土金屬被廣泛用於國防系統,包括導彈、衛星和雷達等;在民用和商業領域上,例如油電混合車、風力渦輪機、以至電腦硬碟、手機、照相機和省電燈泡等也都需要用到這些元素。

地球礦藏分佈與產量

稀土之所以稱為「稀土」,並非礦藏量如鑽石一樣稀少;相反的,它在地殼中含量是出奇的高(鉕除外)。稀土之所以「稀」是因為這些元素密度在地球上很少能達到經濟開採的程度,因此「稀土」一詞應運而生。

2010年全世界已知有約9261萬噸稀土礦。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的資料,全球可開採的稀土礦主要集中在中國、美國、印度、獨立國協、澳洲等幾個國家。

中國稀土禁運政策

面對中國境內各地的亂採,以及「稀土賣了白菜價」,2009年4月中國一改過去低廉的稀土礦供應政策,工信部以環保、並迫使其他國家直接向中國購買高科技尖端產品的關鍵馬達(非僅購買稀土原料)為由發布一個計劃草案,停止出口所有稀土礦。2012年上半年中國將稀土出口量減少27%,全年的出口量降為3萬噸。

美、歐盟、日本反應

過去中國稀土礦出口約佔全球超過95%。稀土禁運政策對於美國、歐盟與日本傷害極大。美國總統奧巴馬於2012年3月就中國稀土出口限制事件認為有礙於全球自由貿易準備向世貿組織(WTO)就放寬稀土出口限制問題與中國進行會談。同時歐盟和日本也因利益相同加入。

歐盟官員估計,中國的稀土出口限制將迫使歐洲製造商繳付雙倍於其中國對手的價格來獲取稀土。《金融時報》報導,歐盟貿易專員卡洛•古赫特(Karel De Gucht)表示:「出口限制傷害了歐盟製造商,必須取消。」2011年5月,古赫特表示,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裁決不允許中國限制其他金屬出口後,中國的限制稀土出口的政策必須改變。

而在日本方面,2009年以前,日本曾是中國稀土的大客戶,日本的稀土資源90%以上都需要依靠從中國進口。而2010年與中國發生外交爭端時,中國就曾對日本實施稀土禁運,導致日本需要稀土的高科技產業深受打擊。

2012年3月,美國、歐盟和日本聯手就稀土問題向WTO控告中國,指責北京出口限制推高國外稀土價格,為中國買家提供不公平的優勢。歐盟官員也估計,中國的稀土出口限制將迫使歐洲製造商繳付雙倍於其中國對手的價格來獲取稀土。2012年6月,世界貿易組織決定就美、歐盟、日本稀土問題「設立專家組、調查中國稀土等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以調查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問題。

「中國稀土」獨占市場

所謂的「獨占市場」又稱「壟斷市場」,在經濟學的市場結構中指的是一種產品只有一個主要的生產者,或者多個生產者間僅一家獨大,其餘廠家接無法與其競爭,同時該種產品「無近似的替代品」。

獨占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也就是說,壟斷者能在市場上保持優勢賣家的地位,是因為其它廠商無法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進入障礙產生獨占的原因有三:1、資源壟斷;2、政府特許權創造壟斷;3、自然壟斷。中國稀土的礦藏量(50%),乃至出口全世界產量(97%)可以說是資源壟斷下的結果。

資源壟斷的代價

雖然全球稀土礦藏量到處皆是,但大多數都未達開採規模,讓中國有機會成為「稀土」獨占「廠家」。不過背後付出的代價卻是美國、歐盟乃至其他稀土開採國至今仍怯步的主要關鍵。

重稀土儲量占世界70%的中國江西贛州龍南、全南、定南三縣被譽為「重稀土之鄉」。幾十年的無序開採,提取稀土元素的酸性物質導致河水農田被污染,農田幾乎無法耕種。更可怕的是,稀土開採所採用的「原地浸礦法」最大的瓶頸是無法合理處理被排棄的泥沙和廢水。

過去曾經一度在稀土供應鍊具有主動地位的美國加洲山口礦(Mountain Pass Mine),由於受廢水排放的監管審查,其分離廠於1998年關閉,採礦作業也於2002年暫停。

1980年代,日本三菱化學在馬來西亞紅泥山建造稀土廠後,附近許多居民受輻射影響患白血病和腦癌,先天低能兒、孕婦流產和新生兒夭折率也大幅升高。

在此同時《紐約時報》也報導中國的稀土礦一半以上屬非法開採,並且大量礦山被黑幫與不肖官員聯合控制賺取暴利,對於區域性環境生態根本是無視於心。

稀土獨占市場的高報酬率?

原本犧牲生態平衡所得到資源壟斷利益的中國應該對於稀土產品上擁有高報酬率,但是結果卻是出人意料之外。

2009年雖然中國列管稀土出口配額,但由於官方與黑道的勾結,據估計中國重稀土外貿出口的一半是非法的。而區域政府也將之視同為一暴利來源,不斷擴充生產導致了浪費性的生產過剩。

據《中國證券報》報導,2012年隨著全球經濟的衰退,下游需求不足,美國與歐盟也因身陷歐債風暴都大幅度降低了對中國稀土需求(輸出總量較去年同期減少約43%)。中國的稀土生產過剩乏人問津導致價格一跌再跌至崩盤。據百川資訊網的稀土報價氧化鐠釹9個月價格下跌近8成;氧化鑭鈰、氧化鏑鋱價格也觸及年內低點。

中國稀土獨占之弊

一般而言,獨占是有損經濟效率。稀土市場由原先多國開發變成中國獨占,產量下降,使得市場價格於2009年大幅提高,甚至作為中國對外談判的籌碼與整治日本的利器。

不過就其生產效率而言,因市場競爭不足,演變成嚴重的浪費。據《經濟參考報》,中國稀土開採,僅贛州一區整治環境污染,礦山環境復原費用就高達380億人民幣;比起開採所獲得的經濟收益(2011年總利潤僅約64億人民幣)代價明顯不相稱。2011年7月,美國哈奇(Gareth P. Hatch)撰寫了《至關重要的稀土(Critical Rare Earths)》報告中強調,稀土的加工與開採一樣重要,暗示中國企業落後的技術浪費了大量寶貴的資源。

結語

稀土是中國利用自身的生態犧牲為代價所換取的資源壟斷市場,調查中發現中國利用低階的生產技術、犧牲本國環境與人民利益所得到的利益完全不相稱亦無效率外,利用差別取價提昇自己的國內競爭力、延攬招商或者提供一切外交政治談判力的手段在人為的獨占市場中終究沒有辦法維持長久。

同時美國、歐盟以及日本等稀土需求大國在衡量利弊得失下,不僅不在自己本國開採,還利用補貼、國際仲裁(WTO興訟),以及在全球找尋替代性以及礦藏量豐富的其他礦場,這使得中國的獨占市場正一步步的瓦解,也更映正了「進入障礙」的控制脆弱性以及市場力量的無遠弗屆。

(責任編輯:唐依旋)

相關新聞
不滿中國稀土政策 美擬反制
美參議員呼籲阻止中國採礦項目融資
中國稀土出口限制 美日與歐盟提WTO訴訟
【外電評論】中共用經濟手段脅迫各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