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戰神白崇禧 畢生保衛中華民國

人氣 421

【大紀元2013年03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中華民國一代名將白崇禧今年適逢120歲冥誕,白將軍一生功業彪炳,文治武功極盡輝煌。他18歲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指揮參與北伐、抗戰、國共內戰的許多重大戰役,並為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抗戰勝利後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國防部長,他一生命運與中華民國息息相關,並為保衛國父孫中山創建的中華民國奉獻了一生。白崇禧之子、知名作家白先勇表示,1923年父親在廣州見過國父孫中山本人,國父過世後,白崇禧將軍在桂林特建「仰止亭」,並寫下「中山不死,主義常新。」他說,父親白崇禧是軍人也是政治家,畢生堅定信仰的就是國父三民主義思想。

「白崇禧將軍影像紀念展」9日上午在台北中山堂開幕,此次展覽聚焦北伐、抗戰、剿共、二二八事件等9大面向,將白健生將軍生前諸多事跡,藉由珍貴史料照片、影片呈現。國防部長高華柱致詞表示,前國防部長白崇禧在國軍來講赫赫有名,除了在軍事上對國家貢獻以外,白將軍還領導關愛廣西鄉親和中國回教界,尤其對處理二二八事變的寬仁政策讓所有人都深受感動。

白崇禧將軍影像紀念展9日在台北市中山堂開幕,前行政院長陳沖、國防部長高華柱等人出席,白崇禧將軍之子、作家白先勇主持開幕式,並向與會來賓致詞。 (中央社)

「白崇禧將軍影像紀念展」9日在中山堂開幕剪綵,由右至左為趨勢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怡蓁、白崇禧將軍之子、知名作家白先勇、現任國防部長高華柱、時報出版總經理莫昭平。(攝影:鍾元/大紀元)

二二八事變 白將軍洞察台共黨人分化

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的朱浤源表示,白崇禧將軍1947年奉命來台處理228事變,以國防部長身份發表「宣字第1號」命令,明確指示「參與此事變有關之人員,除煽動暴動之共產黨外,一概從寬免究。」

他表示,白崇禧將軍洞察台共黨人分化,救了不少台籍人士,他當時的觀察認為二二八的遠因是日據時代的教育,已使台灣人民的文化認同改變,而近因則是共黨分子的惡意煽動。因此白將軍一再呼籲「全台同胞絕不要……信其蠢惑。」

朱浤源也強調,近30年來台灣的教科書所提及的二二八,完全扣緊省籍情結和當年政府的貪腐無能,卻未正視台共黨人當時的分化煽動,可見二二八的主流史觀儼然只是政治工具,另一方面,也未能對白崇禧當年精準的分析給予應有的敬重。

白崇禧堅定信仰三民主義 不是「軍閥」

白崇禧將軍生前曾經接受中研院近史所訪問132次,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陳三井教授、陳恭存教授曾根據這些採訪編寫《白崇禧口述歷史》。他表示對白將軍只有尊敬和敬仰,並感覺他帶年輕人沒有官架子。

「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與日軍打持久戰。」 此方針被採納為抗日最高戰略原則和指導方針。圖為1938年6月5日,白將軍參加軍委會部署武漢會戰的最高軍事會議,並出任抗戰史上規模最大的武漢會戰江北戰場最高指揮官。(翻攝:鍾元/大紀元)” title=”1938年初,白崇禧將軍提出抗日持久戰方針:「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與日軍打持久戰。」 此方針被採納為抗日最高戰略原則和指導方針。圖為1938年6月5日,白將軍參加軍委會部署武漢會戰的最高軍事會議,並出任抗戰史上規模最大的武漢會戰江北戰場最高指揮官。(翻攝:鍾元/大紀元)” width=”600″ height=”443″
class=”size-large wp-image-6688765″ /> 1938年初,白崇禧將軍提出抗日持久戰方針:「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與日軍打持久戰。」 此方針被採納為抗日最高戰略原則和指導方針。圖為1938年6月5日,白將軍參加軍委會部署武漢會戰的最高軍事會議,並出任抗戰史上規模最大的武漢會戰江北戰場最高指揮官。(翻攝:鍾元/大紀元)

實踐大學社工系客座教授賈廷詩是最早開始為白崇禧將軍做回憶錄的學者,他說,白將軍是國父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堅定信仰者,一生不變。「就我觀察,白將軍在任何情形下都把國家放在第一位,多次在重要時刻向蔣委員長獻上卓世的才能。」

1938年3月24日,「台兒莊大戰」決戰前夕,蔣中正攜副參謀總長白崇禧飛抵徐州,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左)三人視察隴海前線合影。蔣中正當天離開,命令白崇禧留下,協助李宗仁指揮作戰。此張照片富有歷史意義,三位國軍領導人正站在中日抗戰史轉捩點的關鍵一刻。白崇禧於第二天3月25日,親臨台兒莊戰地部署作戰。(翻攝:鍾元/大紀元)

賈教授強調,白將軍在日本侵華的危難時刻,與先總統蔣中正共赴國難抗日,及他很寬厚待人處世,歷史事實有力地駁斥海內外有些人說他是「軍閥」。賈教授認為,這是污蔑歪曲白將軍的說法,不足為信。

台灣作家南方朔回憶,他以前所讀的中國近代史,白崇禧等抗日名將都被歪曲為「混蛋軍閥」,他表示,「歷史的發展是扭曲再扭曲,最後才會出現真相。」

(統一廣西後,敬仰孫中山的白崇禧在桂林獨秀峰下,專門建立了一座中山紀念塔和仰止亭,上書兩行大字「中山不死,主義常新」。(視頻截圖)

1945年9月9日,南京,冷欣中將將日本投降書獻給中國戰區統帥蔣中正,白崇禧將軍在前排右側內三。八年抗戰勝利,事實上中國已經國困民貧,可說是一次慘勝。(翻攝:鍾元/大紀元)

白先勇表示,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蔣委員長號召全國抗日,父親白崇禧是地方上第一個響應抗日的高級將領,當時日本報紙的頭條報導,「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 白先勇說,父親的政治抱負來由,「我認為是受了國父孫中山的影響,他參加過武昌起義,對於三民主義、實業計畫、建國大綱、建國方略都熟讀的,而且對國父深為景仰。」

1939年,崑崙關攻堅戰前,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左)與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上將(右)等國軍高級將領在廣西某地巖洞中,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會畢正各返防線。一級上將白崇禧是桂南會戰的最高指揮官,指揮國軍消滅日本鋼軍,兩度收復崑崙關。(翻攝:鍾元/大紀元)

四平決戰 林彪慘敗於白崇禧

1946年5月,國防部長白崇禧督戰指揮杜聿明部國軍精銳在東北四平戰役大敗十多萬林彪共軍,此後東北停戰,國共雙方軍事自此驚天大逆轉。(網路圖片)

台北廣西同鄉會理事蒙天祥表示,白崇禧將軍是當代保衛中國的戰神,他作戰非常英勇,關愛照顧部屬很仁慈。

廣西同鄉粟明德說,白將軍對後輩的愛護都是真誠的,他推崇白將軍,說和白將軍接觸近十年的時間,才知道什麼叫聰明、智慧、胸襟、幽默、淵博,他老人家講話給你的印象,不是很嚴肅,但是每講到點子上,跟你一點你全身會震動,這就厲害了。

80多歲的前中國電視公司總經理、中國回教文教基金會前董事長石永貴說,「忠、孝、勇」是白崇禧的一生寫照。他提到,在國共內戰時期,白崇禧在東北督戰指揮國軍攻下四平街,林彪共軍被打敗向北狼狽竄逃,已無退路,可惜美國馬歇爾的調停,白將軍接到命令「停止進攻」,良機頓失。

台達電子董事長海英俊是白先勇的外甥,他說,1949年逃難,白家、馬家及海家所有的白將軍親屬,先到香港住了1~2年,才被允許到台灣來。每年海英俊的五舅公白崇禧生日,他們都會到台北祝壽,白崇禧總是帶大家唱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紅》,因為他當年從東北四平被勒令回南京,領略到如南宋岳飛壯志未竟的感受。

1942年1月29日,白崇禧(左)與蔣中正(右)在重慶密商抗戰戰略。(翻攝:鍾元/大紀元)

白先勇說,除了軍事生涯以外,父親白崇禧在大陸時擔任回教協會第一任理事長,八年抗戰時期曾號召「十萬回民十萬兵」,對抗戰有很大的貢獻。他也說,父親一生最引以為憾的事,是四平街戰役。如果當初國府當局採納父親的建議,讓白崇禧督戰指揮國軍乘勝追擊林彪共軍,一直打到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再組織300萬民團把東北穩固下來,國共內戰的結果可能就不一樣。

1946年7月1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右)將正於東北督戰之白崇禧(左)調回南京,頒授白氏國防部長印信。抗戰勝利後,白崇禧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國防部長。(翻攝:鍾元/大紀元)

最後歲月 念茲在茲反共復國大業

白先勇表示,父親在台灣17年,常常想的就是反共復國的大業未竟,他終生念茲在茲還是反共復國大業。

白將軍臨去世前幾個月,美國跟越南共產黨正打得如火如荼,白崇禧連忙給在香港的前廣西省主席黃旭初寫信。他在信中無一言談到自己在台灣的個人得失,無一字談及私人情誼,而是通篇都在分析時局和國軍反攻大陸的可能性。他告訴黃說,美國很可能跟中共直接交戰,那時就是台灣反攻大陸的最好時機,國軍的反攻戰略應該是如何如何,軍隊應該如何如何部署……。

他在信的結尾處寫道:「弟待罪台湾,十有七年矣!日夜焦思國軍何時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

由於常年戰爭,白將軍家跟中國許多家庭一樣,全家人難得聚全。這是白家唯一的一張全家福,拍攝於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照片正中白崇禧親筆題字:「七七抗戰第九週年紀念日全家在南京團聚攝影」,左側有「民國三十五年七月九日北伐誓師二十週年紀念日白崇禧題」兩行小字。白崇禧夫婦端坐正中,其七男三女共10個孩子左右前後環繞站立。1949年底,白崇禧選擇赴台灣跟中華民國共存亡,並把在香港的20多位親屬全部帶到了台灣。(網絡圖片)

白先勇表示,前天在台北市六張犁的回教公墓,給父親舉行追思儀式,「父親死得其所,葬在中華民國的土地上。」

白崇禧之子、知名作家白先勇(中)9日在《父親與民國》座談會中,與評論家南方朔(右)對談,左為主持人媒體人趙少康。(攝影:鍾元/大紀元)

見證民國誕生 一生保衛中華民國

白先勇去年於兩岸三地出版《父親與民國》,9日下午白先勇與評論家南方朔對談,他回憶父親18歲參加廣西學生軍敢死隊,趕赴湖北去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見證東亞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中華民國的誕生。他常常跟我們講赴武昌行軍穿草鞋、腳磨破了,到了武昌好多天沒洗澡。

他說,到了1926年北伐,蔣中正總司令邀請白崇禧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從廣州領軍一直打到山海關,打敗了吳佩孚、孫傳芳等北洋軍閥,於1928年完成北伐統一中國。

白崇禧入北平,成為歷史上華南領兵到北京的第一人。當時天津《大公報》名記者張季鸞發表社評時說:「廣西軍隊之打到北京,乃中國歷史上破天荒之事。」圖為白氏(戎裝立於「北伐告成」標旗前者)赴北平,北平市各界向白總指揮獻旗致敬,由北平市長何其鞏(背手立者)代表呈獻。(翻攝:鍾元/大紀元)

「對日抗戰父親當副總參謀長,蔣委員長號召全國抗日,他是第一個響應的地方軍事首領」。1937年8月4日,白崇禧從廣西飛赴南京,與蔣中正共赴國難。日本的報紙寫了頭條,「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八年抗日時期,父親指揮和參加過很多重大戰役,最有名是徐州會戰台兒莊大捷、桂南會戰崑崙關大捷、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戰役。

白先勇說,父親白崇禧一生幾次打敗林彪。到了國共內戰,父親任華中剿匪總司令,最後指揮國軍跟共軍從湖北武漢、湖南一直打到廣西南寧,他為保衛中華民國打了一輩子仗,與百萬林彪共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才離開大陸到台灣。父親為保衛民國奉獻一生,所以他給紀念父親的書名取《父親與民國》有其意義。

大陸人盼望知道抗日真相

「在大陸出版《父親與民國》一書,的確有經過一些周折,這本書的95%圖片,在大陸第一次看到。」白先勇提到,大陸審查這本書,經過蠻多的思慮,最後終於讓這本書出版。中共新聞署跟出版商講好了,讓你出版,但不能宣傳。

去年4月,白先勇在北京做新聞發佈會,「其實是蠻緊張的,他們那邊事很難說,新聞會做一半叫你停就得停的。」白先勇表示,活動第一天有40多家媒體到場,隔天全國各地100多家廣播、電視與平面媒體也通通宣傳。可能(中共)想管制有關白崇禧將軍的新聞報導也來不及,已經傳開了,很多地方都邀請他去演講。

徐悲鴻油畫 《廣西三傑》 1935年,徐悲鴻遊學廣西,備受禮遇,出任桂林美術學院院長,畫廣西三傑油畫,左起:白崇禧、李宗仁、黃旭初(廣西省主席)。(翻攝:鍾元/大紀元)

白先勇循著父親當年的足跡,在北京、南京、武漢、桂林、重慶、廣州、上海、杭州走了一遍,他與大陸讀者面對面談《父親與民國》,其中南京讀者反映最強烈。

白先勇說,因為國民政府首都在南京,民眾非常想了解,「民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因為真正的史實他們不很清楚,這本書尤其是中日抗戰史,他們非常關注,因為他們聽來的,很多人說國軍沒有抗日,都是共軍抗日,「現在這些照片、史實通通都寫在這裡,他們就看到了另外一個觀點。」

據史料記載數字,八年對日抗戰,國軍進行大會戰22次,重要戰役1,117次,小型戰役38,931次,合計大小戰役共40,070次,國軍犧牲206位將軍(其中包括8位上將),將士陣亡132萬4,279人,負傷官兵176萬1,682人,失蹤官兵13萬126人,總計傷亡失蹤官兵321萬6,087人。共軍只有2位將軍死在抗戰期間;國軍抗日犧牲軍人是共軍的至少40倍以上。

白先勇表示,他在北京各大學演講,大陸學生未必知道瞭解歷史事件背後的背景,但他們很希望要找出真相,還原歷史真相。到重慶他演講八年抗戰,白先勇說,「他記得小時候在重慶聽到廣播日本投降了,廣播員講到一半自己哽咽、哭起來了;整個重慶炮竹連天,一晚上沒人睡覺。」當講到這裡,下面老一輩的重慶聽眾都非常激動。

1949年11月20日白崇禧(左)與蔣中正(右)在重慶會晤,商量如何支撐殘局。(翻攝:鍾元/大紀元)

他說,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大陸人都很感興趣。他去過的8個城市,幾乎每場都有好幾百滿滿的人,也有很多感人的事情,比如到桂林去,有很多父親老部下後代,還有一個92歲老兵都來了,「他看到我好像見了親人一樣,非常慷慨激昂講了很多,因為我父親老部下在大陸日子很不好過,他們也有一肚子苦水要吐。」

作家南方朔:要憑良心做事

作家南方朔表示,「歷史的發展是扭曲再扭曲,最後才會出現真相。」他回憶以前所讀的中國近代史,白崇禧等抗日名將都被歪曲為「混蛋軍閥」。白先勇如今才以自己的成就與地位,洗刷父親那一代所受的委屈,他的書《父親與民國》對大陸把民國史還原,真的有很大的功用。

南方朔說,大陸有些文人因為對歷史、現況的不滿而產生了民國熱,他們說民國好,指桑罵槐來批判共產黨做很多錯事。他強調,無論從事政治、社會工作,我們做事情要憑良心去做,不能對不起廣大的人民,「任何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重要錯誤都不可能過去,歷史會記憶你,一直追到天荒地老。」

白先勇:父親在228事件救了不少人

針對二二八事件,白先勇說,父親和台灣的關係也非常深,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蔣總統派白崇禧將軍來台善後。3月17日,父親白崇禧到達台灣,待了16天,從北到南各地去視察,聽人民的訴求,宣慰善後做了重要的措施。父親就在中山堂向全省廣播,宣佈政府以寬大政策,並以國防部長身份發佈命令:「禁止濫殺,公開審判。」

他說:「我父親把18位判死刑的,呈報上去有蔣中正總統批的認可,他們通通批改成徒刑,改變他們家庭的命運。」

白先勇表示,父親除了在中山堂廣播,也到台灣大學演講、喊話,對涉入二二八的學生表示「既往不咎」,保證他們的安全。對於原住民牽涉二二八跑到山裡面躲起來的,特別演講要他們都回來;對於有些外省公務員,感到害怕想離開台灣,白崇禧特別對他們講話、安撫,希望他們留下來繼續服務,對穩定當時人心起了很大作用。

逆境中 白崇禧始終保持凜然尊嚴

1949年底,白崇禧選擇隨國民政府來台。1966年12月2日,73歲的白崇禧因心臟病突發逝世。先總統蔣中正親筆題詞頒發「軫念勳猷 健生同志千古」 挽額及「旌忠狀」旌表白將軍「忠貞為國」 ,由何應欽、孫科、陳立夫、顧祝同等200餘人組成治喪委員會,以最高軍禮和國葬規格下葬白崇禧,葬禮備極哀榮。

12月9日早上不到8點,蔣中正總統第一個來到台北市立殯儀館祭悼英雄,蔣經國代表國防部主祭,陸海空三軍、聯勤總司令部的各位總司令和部長都來祭悼。白先勇說,父親過世時,很多台灣人感念他都來祭拜。舉行公祭後,由四位國軍一級上將顧祝同、周至柔、余漢謀、黃鎮球,在白崇禧靈柩上覆蓋中華民國國旗,後被安葬在白家「白榕蔭堂墓園」。

美國《紐約時報》稱讚白­崇­禧­為「中華民國最傑出軍事戰略家和將領」

白先勇說,父親與蔣介石的關係,「四十年間分分合合,非常複雜」。兩人合作北伐、抗日,但北伐後和國共內戰期間,兩人數度因戰略國策發生分歧。父親白崇禧在台灣的晚年過得並不平靜,沒有受到一個曾經對國家有過重大貢獻的軍人應該獲得的尊重。表面上他享有一級上將的待遇,事實上暗地卻遭情治人員監控跟蹤。

對於在台灣的處境遭遇,白崇禧即使在自己兒子面前也未曾抱怨一句,獨自一人以大善大忍的博大胸懷,默默堅忍承受了一切風霜雨雪和不公。白先勇表示,在台灣,白崇禧於逆境中始終保持著一份凜然的尊嚴,「最後他死在中華民國的土地上,是死得其所」。

此次白崇禧將軍影像紀念展,展出日期即日起至四月九日止,分為北伐及建設廣西、抗戰、勝利與內戰、臺灣歲月、家族親情、二二八事件、回教活動,以及歸真及墓園等九大區域,時序從1926年至1966年白將軍逝世,一路娓娓道來該時期的憂患與溫情,為歷史的發展與真相提供了寶貴註解。


(視頻:捍衛中華 戰神白崇禧——
碧血黃花崗 萬世流芳頌


(視頻: 白崇禧鐵血桂軍 英雄黎明 衛我中華



(視頻:《父親與民國》台北發佈會現場播放白崇禧記錄片: 1966年,蔣中正總統第一個前往祭悼白崇禧的國葬,蔣經國代表國防部主祭,陸海空三軍和聯勤總司令部的各位總司令和部長們都來祭悼;:1947年,國防部長白崇禧蒞臨台灣視察國軍和處理二二八事變 ;1944年,白母馬太夫人90歲大壽,蔣委員長特派參謀總長何應欽代表他本人為白母祝壽,白崇禧將軍全家與5萬多軍民以及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等將領參加祝壽。)


(視頻:1945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雙十國慶日,日軍在北平故宮前投降:
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代表中國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字,北平十萬餘民眾與美、蘇、英、法代表觀禮,激動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中國萬歲」、「蔣委員長萬歲」、「勝利萬歲」,聲震屋瓦,響徹雲霄。)


(視頻:台灣電視台專訪 白先勇談白崇禧、民國、蔣中正:
父親白崇禧把國家民族放在最前面。在台灣17年,白崇禧將軍念念不忘光復中華河山,去世前還在操心謀劃國軍的反攻大陸戰略。60多年後,白先勇又走進了南京總統府,在當年蔣中正授予父親白崇禧國防部長大印的那個禮堂,參加《白崇禧與中國歷史》研討會。)


(視頻:不朽的光榮—— 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
1945年8月,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歷時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採用白崇禧上將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迎來了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點擊觀看視頻:中華戰神白崇禧投身辛亥革命,統一廣西,北伐、 抗戰、 剿共
—— 統一廣西後,敬仰孫中山的白崇禧在桂林獨秀峰下,專門建立了一座中山紀念塔和仰止亭,上書兩行大字「中山不死,主義常新」 。)


(視頻:戰神白崇禧 ——
巍巍大中華 梅花千古頌

(責任編輯:林詩遠)

相關新聞
真言:中共貪天之功 白崇禧才是持久戰第一人
蔣介石曾明示白崇禧接棒 白常犯顏直諫
白崇禧為何致蔣介石「亥敬」電並去台灣?
鋼軍血戰青樹坪  林彪共軍49年遭最大慘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