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理能力差 父母保護過度、寵溺是禍因

人氣 4999

【大紀元2013年04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夏曉言綜合報導)香港新界大埔超級城於上月以問卷形式,訪問約500名家長,瞭解其子女幫忙做家務的情況及自理能力。

調查發現,超過60%受訪家長表示,子女不會幫忙做家務;近75%家長稱子女不會更換衣服;不會自己洗澡及收拾整理自己物品的子女,則各佔61%及57%。而70%的家長認為可以用金錢和禮物等形式,鼓勵子女做家務。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家長應教導孩子以幫助他人的動機出發,多做家務,培養子女的責任感及獨立能力。如果家長事事代勞,會讓子女變得依賴、欠缺責任感,長遠來看會影響子女個人的基本自理能力及社交相處。

父母對子女嬌慣和不正確的教養方式是原因

孩子自理能力低下,是現代許多家庭遇到的問題。但是,家長們往往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而沒有從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往往起始於父母對子女的嬌慣和不正確的教養方式。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為她23歲的兒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教育專家。專家問:「孩子第一次繫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帶鞋帶的鞋子?」母親點了點頭。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讓他靠近洗碗池?」母親稱是。專家接著說:「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一個小時。你嫌他笨手笨腳,對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專家又說:「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你又動用了自己的關係和權力。」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起來,湊近專家說:「您怎麼知道的?」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母親問:「以後我該怎麼辦?」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候您最好帶他去醫院;他想結婚的時候,您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他沒有錢的時候,您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您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了。」

這個故事具有代表性:忽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

教育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與照顧者(包括父母、幫忙照顧孩子的長輩以及保姆)的教養態度、有沒有耐心提供適當的環境,以及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學習都有關係。

專家經常發現的問題有:照顧者對孩子保護過度或是過於寵溺,甚麼事都捨不得讓孩子做;有的則是過度介入,不願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有的則是生活步調太快,沒有耐心花時間營造環境讓孩子慢慢學習。在這些因素綜合之下,便形成了孩子自理能力低下的結果。

因此,要想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首先家長要重視這個問題,並採用適合的教養方式。

教育專家表示,幼兒期是人的一生身心發展尤其是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2~4歲更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極易接受外界刺激,而且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並將成為人的第二天性。所以,培養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宜早不宜遲。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長需要認知的是,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性情不同,孩子要學會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特點採用適當的教育方式。

首先,家長要激發孩子生活自理的興趣。可以利用講故事、唱兒歌、做遊戲等形式,使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懂得利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做許多事情,從而激發孩子生活自理的興趣。

家長還應該重視孩子出現的每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要求和行為,并加以鼓勵和提供實現的條件。例如,當你洗衣服時,孩子要來幫忙,你不要怕孩子會弄濕身上穿的衣服或洗不乾淨衣服,或認為會給自己添麻煩而不讓孩子動手,甚至還訓斥孩子。要知道,你的拒絕、訓斥恰恰扼殺了孩子獨立動手的意識。其實這正是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好時期,你應當給予支援、鼓勵和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喜歡說「讓我自己來」,他們不用大人幫忙,自己脫衣服,自己吃飯,自己大小便,自己整理床鋪和玩具。對此大人應放手讓孩子幹,不要認為孩子幹不好或怕麻煩、圖省事而不讓孩子幹,這樣會使孩子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弱者。

另外,家長還應用恰當的方法耐心地教給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孩子手部的小肌肉正在發育中,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較差。因此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應當教給孩子勞動技能,如教孩子整理床鋪或繫鞋帶時,你首先要將各個步驟直觀地演示給孩子看,要把動作的順序、方法解釋清楚,邊講邊示範,然後再讓孩子練習。大人要有耐心,不要急於求成,對孩子的進步要給予鼓勵。另外,還可通過讓孩子練習穿珠子、搭積木等來訓練孩子手的動作,使孩子在實踐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責任編輯:李曉清)

相關新聞
古人家庭教育數方
研究:「直升機父母」易造就神經質孩子
父母溺愛 河南青年因懶惰餓死
美國家庭教育孩子的經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