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絲綢之路」命名者李希霍芬

人氣 62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4月02日訊】連接中國與西方的「絲綢之路」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但是這個名稱是如何而來?恐怕知道的人就不那麼多了。其實,這是100多年前一個德國人的「發明」,而他的名字叫李希霍芬。

德國之聲中文網4月1日報導,直到1854年,日本帝國經歷了多個世紀的閉關鎖國狀態,美國成功地在這一年和該國簽訂貿易協議。1860年的普魯士政府生怕落後,作為回應,也派出一支考察隊。該考察隊身負完成和中國、日本以及泰國簽訂貿易協議的任務。當時還很年輕的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之後世界聞名的地理地質學家也是這支考察隊的一員。

遠征亞洲

李希霍芬於1833年在上西裡西亞卡爾斯魯赫厄(oberschlesischer Carlruhe)出生。自幼就對地質學著迷的他畢業於柏林大學的地質學專業。很快他便渴望前往他認為極富探索價值的東亞。1860年普魯士派往東亞考察隊成立的正是時候。考察隊經歷數個星期的航海後終於到達福爾摩沙、摩鹿加、菲律賓群島及爪哇島並稍作休息。1861年底當普魯士考察隊的隊員們從曼谷啟航回家時,李希霍芬卻沒有上船。

他另有路線計劃:他想途徑西伯利亞返回普魯士。這個冒險的想法卻未能實現。因為他欲途徑的路上突發多起起義事件,想要順利通過這些地方幾乎不可能。李希霍芬徹底改變路線方向而前往了美國加州,並於1862年至1868年期間暫留在這片新大陸上。然而,其它目的地卻更加吸引他。在和一位同事聊天中,李希霍芬找到了他的任務:探究中國。他認為中國在當時所有的知名文明國家裏是人們最少探究的國度。

從廣東到蒙古

懷著激動的心情,李希霍芬開始了一次讓他最終聲名大振的考察旅行。1868和1872年之間,他在中國共旅行了7次,途經當時中國18個省的13個。 路上驚險重重,當時的中國起義四起,外國人在最好的情況下被看作是稀有人種,如果倒霉的話甚至會受到攻擊,更別說李希霍芬一句中文也不會講了。

李希霍芬多年在中國的考察成果徹底改變了西方對中國的認知。他以繪畫的方式將自己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從西部的西藏高原到東部的貿易大都會上海,從北面的蒙古到南部諸省,李希霍芬的足跡遍佈全國。路過的山脈和平原他也一一畫下並從地質學的角度潛心研究,風和天氣對土壤影響同樣也是他考察的內容。

研究到底

比起對動植物的研究,李希霍芬更加關注人文。就像在一本考察隊的手冊裡描繪得那樣:「他的脖子上總是用繩掛了一支長長的鉛筆」,李希霍芬就是這樣記錄在中國所經歷的一切。即使自來水筆被燒壞了,也無法阻止他研究到底。最終,他將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最古老的貿易之路命名為「絲綢之路」。李希霍芬卻又接到另一項考察任務。普魯士政府希望他能找到中國的地下寶藏的位置及其開採方式。

李希霍芬在中國呆了12年,1872年他才回到普魯士。可能除了知名研究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之外,無人能像李希霍芬一樣探究了如此之多的地圖上的空白地帶。在祖國等待他的是榮譽和名氣。在遙遠的中國甚至有座今天叫祁連山的山脈是以他的名字命名「Richthofen-Gebirge」。他也積極為擴張德國在中國的殖民地做宣傳。對古老的中國來說李希霍芬的發現卻是它衰落的開始。中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逐漸成為被殖民列強進行經濟剝削的土地。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週末好去處(5/6)
休市國際節 蜀繡大師亮眼
舒默籲聯邦取締毒品買賣網站
歷史今日:《馬可波羅遊記》獄中著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