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

音樂開始與結束的留白

font print 人氣: 12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4月20日訊】許多學生在音樂演奏開始前,往往耐不住性子就急忙的開始;或演奏完一曲時,就急忙的將手中的樂器放下,好像多停留一秒鐘都覺得多餘。然而,從這一小小動作可以看到學生對待樂曲的態度,並且透露其音樂老師的教學品質。

姑且不管演奏過程之水準如何,音樂該如何開始及收尾並給予留白的空間,是許多學音樂的學生應該學習的,畢竟一個人如何對待一首曲子的態度,除了自我本身對音樂的理解與涵養外,也間接反映出老師教學嚴謹或鬆散的態度。學生對於許多音樂上的表現及禮儀常常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此時老師若沒能適時教導或提醒,就算這位學生的技巧及音樂性的造詣很高,也只能算是完成了演奏過程的一半而已。而為什麼音樂演奏過程需要留白呢?這留白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音樂開始的留白——聆聽準備

「留白」是中國傳統繪畫技法之一,而音樂上的「留白」有著更多的用途。我們所熟知對「留白」的理解應是指音樂、音響上的沉默。然而休止符的作用、音樂上的感性及意境的認知、分句或分段等等,都可屬於「留白」的一種,而在此我只針對音樂的開始與結束做探討。

音樂演出開始前,時常會看到演奏者集中思考的情景,若現場觀眾仍然嘈雜,演奏者會將雙手收回或呈現放鬆狀態來等待吵雜聲響趨於安靜才得以開始,因為演奏者希望自己及演奏受到尊重的對待。當演奏者在沉思時,大部分時候會在腦中打著拍子、想著音樂或調整呼吸,抑或只是簡單的放空及放鬆,不論當時演奏者心想的事物為何,他們會慢慢的帶動時間、帶動聽眾做充分的聆聽準備,讓聽眾能放鬆且專心的來欣賞他們的表演。其實這種留白的過程,表演早已開始,演奏者與聽眾的互動及呼吸,在那一瞬間已啟動。而這是一種相互的尊重也是一種禮貌之回應的開始。如果演奏者不幫聽眾的情緒做準備而隨便開始,聽眾進入音樂中的情境和集中精神的程度也會不盡理想。

●演奏結束的留白——情境延伸

同理,樂曲演奏結束的留白亦有相同的作用。當一曲結束時,演奏者應把音樂的情境繼續延伸,而不是快速或隨便的將手或手中樂器放下。縱使音符不再繼續,大部分停止後的音樂仍還有其聲響及意境在,而且需要演奏者將音樂後面的聲音做延續,除非音樂的結尾是快速有力的切斷式收尾,否則意境的延伸及情景的沉澱和蘊釀是必須的,這也是讓聽眾能有一個聽覺上完滿的結束。

草率的收尾,聽眾心理沒受到該有的準備,感覺會很糟糕,就像煮了一鍋香味撲鼻的白米飯,一掀鍋卻發現有顆破壞一切的老鼠屎一般令人倒胃。

●失去了「留白」,音樂不再優美

音樂的開始與結束,「留白」絕對是一種學問,它能體現出一位演奏者是否對音樂有著深刻的整體感受,且更明白的表現出一個人對音樂的涵養、尊重及教師的教導是否具有整體和完整性。

「留白」除了使音樂更有彈性及變化,「留白」也留給了聽眾思考的空間。這是音樂與聽眾的交談,因此抑揚頓挫更顯重要,而「留白」還是一種意境及情緒的延伸,如果音樂中沒有「留白」,音樂將失去與聽眾互動的能力,失去了「留白」,音樂便不再具有美好動人的美感與意境。

◆ 作者沈亮寬來自臺灣,Nyack college講師。專業長笛演奏,並有24年教學經驗。2007年取得皇后學院音樂教育文憑,2007取得紐約州教育證照,1998年紐約大學音樂演奏碩士。曾獲紐約器樂傑出成就獎、西方凱斯儲備大學甘迺迪音樂創意獎、臺灣長笛演奏成人組冠軍。

(責任編輯:索妮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於一個熱愛音樂﹑從事音樂的人來說﹐颶風的警訊絲毫泯滅不了其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情。10月28日下午,具有121年歷史的世界首級音樂廳——紐約卡耐基音樂廳迎來了神韻交響樂團世界首演﹐三位指揮家﹐90多名演奏家和音樂家現場聯袂獻藝為觀眾呈現了一場中西合璧的演出﹐四層樓音樂廳全部滿座﹐觀眾無不為藝術家們的精彩表演而喝彩。
  • 學習音樂的過程是有苦有樂,但本質應是快樂的,如果硬是「趕鴨子上架」或是被家長逼迫而學習,想必效果及過程應是不甚理想。有道是「行行出狀元」,學音樂絕不會是孩子興趣的唯一選擇,多觀察孩子,孩子會慢慢展現出自己拿手、擅長及喜歡的一面,到時與孩子好好談談,再決定要不要學及要學什麼,而不是只憑著家長們自己認為該學什麼來做評判,當然家長還需想清楚希望孩子學習這項事物的目的在何處,而不是一味盲從。
  • Jason是一位六年級生,從來沒學過任何樂器,甚至對學音樂有偏見,認為音樂是女生才學的,男生不該碰音樂。
  • 在我教學生涯中,教了不少主修音樂及非音樂主修的學生,有秉持對音樂的喜愛而努力鑽研、練習自己樂器的人,也有極少部分願意認真去了解音樂的內涵而涉獵各種相關書籍者;然而也有許多學生沒興趣去看與音樂、藝術相關的書籍,或無心多聽自己主修樂器以外的音樂。倘若音樂不是他們的主修,或可不需強求;但對於想要以音樂為專業的人或學樂器的人,我認為除了應該努力不懈勤練樂器,也該充實自己音樂的涵養與見解。
  • 最近幫一位老師代課,發現這位老師上課使用的課本太多了。學生中有一對姊妹,七年級的姊姊上課時間是45分鐘,二年級的妹妹上課時間30分鐘,在短短的上課時間內,姊姊就使用了六本課本做教材,而妹妹也有五本課本之多。當我看到這些課本,不禁感到驚訝,一般45分鐘課程我使用3本課本左右,30分鐘則約2本(因人而異)。一開始覺得是否自己用的課本太少了?經過代課過程才發現,原來這位老師從不教導學生樂理或講述其他與音樂相關的事宜,上課中只要學生有練不好的地方,只是要求回家努力練習,幾乎不花時間了解為什麼學生練不好或講解如何佐以理論來達到貫徹音樂的教學及事半功倍的效果,無怪乎需要使用許多課本。然而東方學生的家長普遍認為課本越多,表示老師教學越認真,其實不然。
  • 教學生涯中,常有學生或家長抱怨某些練太久的曲子可否換成新曲子,以免太枯燥而索然無味?有時也會遇到學生、甚至家長來請求不要練習基礎的東西,如音階、琶音等等行不行?又或者少練一點可不可以?而我總是反問他們,是不是可以不吃飯或、天天喝幾口水來過日子呢?
  • 許多學生在練習樂器的過程中,時常會忘記或忽略慢練的好處,總認為快,才能顯現自己的了不起、才感覺過癮,殊不知欲速則不達,一味求快,很容易浮現技巧性及音樂性的問題,致使練習進程遲滯不前;相反的,以慢工出細活的方式練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大紀元記者呂如松美國拉斯維加斯報導)3月16日下午,神韻國際藝術團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斯密思表演藝術中心雷諾劇院的演出,現場觀眾爆滿。Richard Bullock先生觀賞了神韻晚會後感歎道:「神韻歌唱演員棒極了!他們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音質、音調都極其優美。這些歌唱家們真讓我尤其難忘!他們表演的太漂亮了!」
  • 許多人時常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只有聲樂、銅管或任何吹奏的樂器,因有換氣的需要,才需要呼吸,殊不知鋼琴、弦樂器或甚至打擊樂器都需要呼吸來幫助肌肉和心情的放鬆,並藉由呼吸來提升演奏及詮釋的技巧。手指技巧固然重要,但這些技巧都需要一條無形的扭帶將之串起而組成有生命的樂音,那就是呼吸。
  • 教學中常會遇到學生搞不清楚休止符這個符號真正的用意在哪兒,大家都知道休止符是「休息」,但卻極少數人會將它視為「音符」。當學生對於休止符可有可無的對待,時常讓我感到不解,我便問他們一句話:「你們認為無法開口說話而需用手語的人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都是人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休止符也是和其他音符一樣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