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清明慎終追遠 國民革命忠烈祠馬英九遙祭黃陵

人氣: 6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3年04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中華民國為紀念黃帝之功績,並表達對民族遠祖之崇敬,於1935年將清明節訂為「民族掃墓節」,1998年起清明節前一日於「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遙祭黃帝陵典禮,3日上午馬英九總統親臨主祭,表達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也期許中華民國成為中華文化領航者。

清明節掃墓祭祖

4月4日清明節,人們要掃祖墓,除雜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靈。如今也是祭掃為中華民國犧牲烈士陵園,進行植樹造林,開展傳統教育的日子。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倫理道德,曾子曾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明節對講忠孝仁義的傳統華人來說, 體現了慎終追遠,緬懷先人功德,勉勵後輩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的傳統美德。

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係中華民國「國殤聖域」,為祭祀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討逆、剿匪、抗日、國共戰爭等時期為國殉職殉難軍、文人之處所,使其常留青史,千秋俎豆。1967年奉先總統 蔣公核定整建 ,1969年3月25日落成啟用。(攝影:宋碧龍 / 大紀元)

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 馬英九主祭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右4)3日與立法院長王金平(右3)、司 法院長賴浩敏(右2)、內政部長李鴻源(右),出席 「中華民國102年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 (中央社)

黃帝軒轅氏定六書、作五音、制器用、定貨幣等,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中華民國政府為紀念黃帝,將清明節訂為「民族掃墓節」,1935年4月7日由中央派代表至黃帝陵謁陵致祭,舉行首次民族掃墓典禮,其後每年均比照辦理。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於「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遙祭黃帝陵典禮,102年(2013年)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上午隆重舉行,由馬英九親臨主祭,傳承「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精神,發揚「尊祖敬宗」、「飲水思源」的美德,提昇國人生活倫理觀念,對中華民族的意義深遠。

中華民國31年(1942年)冬,蔣中正為黃帝陵祭亭立的石碑,題寫「黃帝陵」三個字,1956年被中共剷除。(維基百科)

據記載,西元前442年最早舉行祭祀黃帝,自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但在中共竊據中國大陸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滅了;黃帝陵墓前有祭祀亭,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黃帝陵」三個字,原為蔣中正於抗日戰爭期間題寫,1956年被剷除。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前左)3日在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出席「中華民國102年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向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前中)等官員握手致意。(中央社)

今天(3日)陪祭中央官員包括立法院長王金平、司法院長賴浩敏、考試院長關中、監察院長王建煊及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內政部部長李鴻源及國防部部長高華柱等,中央各部會則派員與祭。

上午九時正,馬英九在崇戎樂聲中抵達忠烈祠。典禮開始,鐘鼓齊鳴,主祭、陪祭、與祭人員就位,奏國歌,隨後由總統向中華人文始祖上香、獻花、獻果、獻帛及獻爵(酒)。在司儀恭讀祭文後,總統率同陪祭、與祭人員行三鞠躬禮,典禮莊嚴隆重。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網路圖片)

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

西元1911年國父孫中山領導的第十次革命,由黃興等人率領,在廣州起義不幸失敗。在此役中犧牲之革命先烈中72人(據考證結果查有86人) 葬於廣州黃花崗。在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的武烈士祠放有黃花崗86位革命烈士牌位。

蔣介石繼志國父孫中山承業,亦以收復台灣為不渝之職志。圖為民國13年(1924年)6月與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軍校合影。(網路圖片)

中華民國「國家級」的國民革命忠烈祠隸屬國防部後備司令部,國民革命忠烈祠內分武、文烈士祠,自1969年啟用以來,迄今供奉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剿匪、討逆、抗日、國共戰爭及在台抗日等各時期為國犧牲之死難軍民。

[[12]]

蔣公在大陸時,聲望兩次達到中華民國歷史巔峰,一次是在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南京全城陷入一片瘋狂,所有的鞭炮都放光了,南京包括平時規規矩矩的學生,都跑上街上歡呼跳舞,簡直是瘋狂。第二次是在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日本投降時,當時重慶也是陷入瘋狂。圖為南京市民放鞭炮到機場迎接蔣介石。(網路圖片)

入祀烈士總計40萬餘人

國民革命忠烈祠供奉從1894年到中華民國開國1911年期間,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第一次革命起至推翻滿清止,所犧牲的革命同志,如陸皓東、方聲洞、秋瑾、林覺民及黃花岡86烈士等225人。1915-1916年討袁時期,因袁世凱繼任民國總統以後意圖恢復帝制,宋教仁、陳其美等烈士舉義討伐,致為袁害而殉難共84人。

蔣介石的日記中比較共產黨與國民黨的不同:第一,共產黨反對私有財產,國民黨保護私有財產;第二,共產黨要階級鬥爭,國民黨要階級合作;第三,共產黨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國民黨代表全部民眾、各階層的利益;第四,共產黨講的是仇恨,我們儒家講的是忍,耶穌.基督講的是愛。如果仁愛可以把我們的國家推行的很好,為甚麼要用仇恨呢?同樣可以建設國家,我們願意仁愛,不要仇恨。圖為幻燈片上的圖片。(攝影: 李莎 / 大紀元)

護法時期,在討袁之後,張勳企圖迎接宣統復辟,毀棄民國約法於不顧,遂引起革命同志為護法而戰,所奉祀者 1917-1923年有朱執信等64位烈士。東征時期,黃埔建軍之翌年,先總統蔣公領導校軍,相繼討平楊希閔、陳炯明諸叛逆, 1925年犧牲烈士有廖仲凱烈士等71人。

1955年趙家驤奉調中華民國陸軍第一軍團中將副司令兼參謀長,隨即出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1958年8月23日,中共解放軍無預警強力砲擊金門,當時趙家驤與兩位副司令官章傑、吉星文同時殉職。(國民革命忠烈祠)

1926-1928年北伐時期,從蔣公北伐開始至全國統一止,所奉祀有陳鴻彬烈士等3,522人。1929-1936年討逆時期,係閩變、兩廣事變至敉平西安事變為止等歷次犧牲者,如朱紹穆烈士等560人。1930-1936年剿匪時期,中共在江西叛亂,歷經五次圍剿,致共軍潰不成軍,分往西北逃竄,如李卓峰烈士等12,395人。

黃百韜(1900年-1948年11月22日),廣東省嘉應州(今廣東梅縣)人,他參加北伐、抗日戰爭屢獲戰功,1947年9 月共軍將領陳毅、劉伯承集結20萬大軍接連攻陷荷澤、開封,黃百韜率軍連夜急行 400餘里,以奇兵進入雎縣,與邱清泉、區壽年會師,大敗陳毅、劉伯承,此世稱為「黃泛區中原大捷」。此役黃百韜被紅軍稱為「第一敵人」。後於徐蚌會戰遭遇共軍以「人海戰術」, 他決定自裁以不負總統及部長、總長付託之至意以全革命軍人的人格。 (國民革命忠烈祠)

1937-1945年八年抗日時期,蔣公領導八年抗戰,從七七事變起,至抗戰勝利止,八年中軍民犧牲者,如張自忠及蔡公時烈士等335,887人。

據史料記載數字,八年對日抗戰,國軍進行大會戰22次,重要戰役1,117次,小型戰役38,931次,合計大小戰役共40,070次,國軍犧牲206位將軍(其中包括8位上將),將士陣亡132萬4,279人,負傷官兵176萬1,682人,失蹤官兵13萬126人,總計傷亡失蹤官兵321萬6,087 人。共軍只有2位將軍死在抗戰期間;國軍抗日犧牲軍人是共軍的至少40倍以上。

在抗戰中聞名中外被譽為「常勝將軍」的張靈甫,命斷中共特務劉斐之手。孟良崮會戰中共用人海戰術消耗74軍彈藥,張靈甫組織部隊進行了頑強而嚴密的抗擊,共軍的屍體堆成了山。苦戰四晝夜之後, 第74軍子彈火藥和糧食水全部都打光用光了,張靈甫在向國民政府國防部發出最後一封殺身成仁的電報後與副軍長蔡仁傑、師長盧醒等集體自殺,時為1947年5月16日。 (國民革命忠烈祠)

1946-1991年國共戰爭時期,抗戰勝利後,中共擴大叛亂至終止動員勘亂止,如戴笠、邱清泉、黃百韜及張靈甫烈士等48,379人。

空軍烈士高志航於1937年8月14日,率領霍克三式 群機,迎戰木更津航空隊19架九六式重轟炸機,以寡擊眾以弱擊強,造成六比零空前大捷。抗戰勝利後, 政府將8月14日訂定為「空軍節」。 1937年11月21日,周家口機場接到報 告,有11架日機向該機場飛來。高志航立即下令作戰,在日機的俯衝轟炸下高志航登上座機,剛進入機艙被日軍戰機 投下的炮彈炸中而殉國,時年30歲。(國民革命忠烈祠)

單人牌位供奉的是將軍級別;校尉級軍官刻塑成百人牌位;士官、士兵級別工整抄錄名冊納於祭祀箱內,現供奉武烈士共39萬8,656人,文烈士2,540人,總計入祀烈士40萬1,196人,為烈士英靈安息之「國殤聖域」。

吉星文將軍於1937年7月7日,戍守北平宛平縣城蘆溝橋畔,打響了我國對日抗戰的第一槍,率部勇抗強敵,與日軍浴­血奮戰29晝夜,重創日寇,斃敵三千餘人。但1958年8月23日,吉星文將軍於八二三砲戰中遭共軍砲火擊中乃至失血過多身亡,抗日英雄最終犧牲在抵抗共軍的最前線令人扼腕。中華民國為紀念吉星文將軍,政府將7月7日訂定為「陸軍節」。(國民革命忠烈祠)

申請入國民革命忠烈祠條件

國軍為保衛中華民國犧牲者,要申請入祀忠烈祠的條件是為爭取勝利,冒險犯難,攻成身死者;作戰時恪盡職責,慷慨成仁者;因執行特殊危險任務死亡,經「總統」明令褒揚者。

國防部後備司令部王惠民上校表示,國民革命忠烈祠「為先烈先賢守靈、為國門形象把關、為民族維繫國魂」,遺族接待負有安慰人心、撫平傷痛的價值,陪同聆聽關懷接納是每位在忠烈祠服務的同仁所需具備的素養;忠烈祠所有檔案皆電子化,只要提供姓名、籍貫、年齡、軍階、陣亡地點就能查到結果。

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係中華民國「國殤聖域」,為祭祀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討逆、剿匪、抗日、國共戰爭等時期為國殉職殉難軍、文人之處所,使其常留青史,千秋俎豆。1967年奉先總統 蔣公核定整建 ,1969年3月25日落成啟用。(攝影:宋碧龍 / 大紀元)

國際觀光景點 國民革命忠烈祠

忠烈祠每日上午9點到下午5點開放,全年無休對外開放,供國內、外人士緬懷追思,為每年高達150萬旅遊人次的國際觀光景點,每日衛兵交接時,實施儀隊操槍表演,深獲民眾好評。

近年越來越多大陸人赴忠烈祠尋找自己先人,有很多感人肺腑故事。忠烈祠為尋找自己先人靈牌的先烈遺族提供服務,他們以隆重的禮節恭敬請下牌位,放在桌案前讓遺屬祭拜及合影,並提供先烈的個人資料和一些精美的小紀念品送給遺屬留念。

民間清明節掃墓

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即「掛紙」及「培墓」。「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 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

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山門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黃色琉璃瓦屋面,樑柱間繪有和璽彩畫。門楣標識仿古代皇宮式樣,門楣上四個六角形物體,稱為門眼,為中國古代門第階級之標識。門前石獅子由大理石雕成,各重八噸,腳下踏彩球者為雄獅,踏小獅者為雌獅。(國民革命忠烈祠)

「培墓」也就是「掃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一般俗信,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他則視情況而定。「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大門牌樓為三門式混凝土建築,上覆青色琉璃瓦,忠烈祠為表彰入祀烈士們的忠義精神,故以雄偉的牌樓昭告世人。枋額正中嵌「忠烈祠」,兩旁嵌「成仁」、「取義」,牌樓背後的枋額則是「萬古流芳」、「忠義」、「千秋」。(國民革命忠烈祠)

祖墳整修完畢後,開始祭拜。祭拜時,在墓前供奉牲禮(三牲或五牲) 、刈金、壽金、燭等、或十二道菜蔬(如韭菜、魷魚、春干、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雞冠)(這十二道菜碗都代表著語寓都有很深的含意)和粿類(紅龜粿、鼠麴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銀紙、往生錢、燭等。

若是新墳,則必須供奉五牲(如豬頭、雞、鴨蛋、麵粿、紅龜粿),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墳墓的守護神)祭拜,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最後鳴炮禮成。

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大殿,仿北方宮殿式建築,全殿面積1千8百平方公尺,高有26公尺除門窗、天花板部分為木製外,餘均為鋼筋混凝土築成,重簷廡殿屋頂上覆黃色琉璃瓦,屋脊裝飾有仙人及七隻走獸。供奉的對象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置於大殿正中央,左側為「中華民族遠祖黃帝之靈位」,右側是「國父遺照」。(國民革命忠烈祠)

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

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並注重環保和減碳理念,大都以鮮花、水果、毛巾、香、金、礦泉水為祭品,上香鞠躬,禮節簡單隆重。

(責任編輯:孫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