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動畫華裔先驅 黃齊耀的傳奇故事

文 ◎ 劉菲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 ,

1910年,黃齊耀在廣東臺山出生,九歲時和父親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從此和留在大陸的母親和姊姊兩地分隔。一個曾被拘留在天使島長達近一年半的小移民,是如何成為好萊塢動畫史上的傳奇人物的呢?一部由洛杉磯華裔獨立製片人兼導演帕梅拉.湯姆(Pamela Tom)拍攝的新紀錄片《好萊塢的中國水墨:黃齊耀作品》(Chinese Brushstrokes in Hollywood: The Works of Tyrus Wong)將黃齊耀鮮為人知的藝術人生搬上了銀幕。

帕梅拉拍攝黃齊耀的藝術生涯

據帕梅拉介紹,她第一次得知黃齊耀是在和女兒一起看電視播放的《小鹿斑比》(Bambi)動畫片時,片尾播出的拍攝花絮中,好萊塢動畫名師Marc Davis和Frank Thomas談到一位華人畫家給這部動畫片賦予了整體面貌。帕梅拉因此被吸引,經過查詢找到黃齊耀,並和這位天才的壽星結下不解之緣。

黃齊耀以天賦和勤奮突破了好萊塢的偏見。(帕梅拉.湯姆提供)

在排華法尚未廢除、大多數華人移民以開餐館和洗衣房為生的年代,黃齊耀能走上藝術的道路,除了個人天分外,更要歸功於獨具慧眼的父親與老師。小時候家貧,買不起顏料和紙張,他的父親就用毛筆蘸水在舊報紙上教他書畫。15歲在帕薩迪納富蘭克林初中上學時,一位中學老師看到黃齊耀繪畫天賦,推薦他申請奧堤斯(Otis)藝術學院的獎學金。拿到獎學金後,父親更是加倍打工供他深造。

黃齊耀細膩又帶有東方色彩的繪畫風格,讓他順利從奧提斯藝術院校畢業,成為30年代該校的第一批亞裔學生代表,也是當時第一位藝術天分受到主流矚目的亞裔畫家。1936年黃齊耀獲得洛杉磯西部藝術基金會頒發的獎學金。

1938年,黃齊耀被迪士尼公司動畫部錄用,從底層做起,每週薪水只有16美元。聽聞迪士尼要拍攝《小鹿斑比》,黃齊耀毛遂自薦將自己畫的草圖給老闆看,結果因其獨特的風格和色彩受到賞識,從此在業內一舉成名,不久跳槽到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周薪漲到65美元,並一直做到1968年退休。

中國水墨風折服迪士尼

按照帕梅拉的說法,「西方訓練加上國畫薰陶造就了黃齊耀的獨特風格」,「他把中國審美帶給了迪士尼的觀眾。」

《小鹿斑比》被認為是Disney最成功的形象之一,畫質精緻細膩不輸於現在的新片,斑比和小夥伴生活的森林既寫實又詩情畫意,受到一代又一代的觀眾所喜愛。

「《小鹿斑比》片中有大量的風景、自然景觀和生命的輪迴,和他的風格十分合拍。」帕梅拉說:「他在適當的時候遇上合適的片子,才得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黃齊耀的創意、勤奮和多產使其能長期立足於好萊塢。在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擔任概念插畫師時,導演們看中了黃齊耀的快手,因此他的工作從未間斷,《無因的反抗(Rebel Without a Cause)》、《梟巢掃蕩戰(Harper )》、《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等西部片的設計都是出自黃齊耀之手。帕梅拉說:「他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為一部影片創造出形象來,然後開始作畫,一周能畫幾十幅,他們都喜歡他的作品。他是華納兄弟最受歡迎的插畫師。」

除了為電影作畫,黃齊耀還為Hallmark設計過賀卡、還繪製陶瓷,洛杉磯中國城孫中山像廣場著名的龍壁畫也是出自他的手。退休後,黃齊耀又開闢了製作風箏的藝術生涯。至今,人們還可以在南加州的海灘上看到這位百歲老人放風箏的身影。

黃齊耀接受命運的豁達人生觀

而撇開藝術天賦,102歲的黃齊耀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在和黃齊耀接觸的過程中,帕梅拉看到的是一位非常謙遜而且幽默的老人。身為華裔、又是女性導演,帕梅拉深知闖蕩好萊塢的艱辛。她說即使是80多年後的今天,好萊塢仍然是白人男性主導的世界,而能在其中脫穎而出,黃齊耀要付出他人難以想像的艱辛。「談起在不同製片廠工作時遇到的困難,他從未流露出怨恨和不滿之類的情緒。他真能泰然處之。他很相信命運。」對帕梅拉來說,這種豁達的人生觀正是黃齊耀最可敬的品質。

2001年黃齊耀獲得華美博物館歷史締造者獎,2004年華美博物館為他舉辦展覽。2006年黃齊耀獲得動畫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第33屆安妮獎(Annie Awards)評審獎終身成就獎。他還曾在《如何長壽》(How to live forever)紀錄片中現身說法。

帕梅拉.湯姆在蒙特利公園市長大,先上布朗大學,後轉入UCLA學習電影,畢業後為ABC、PBS和KCET撰寫、導演和製作紀錄片。14年前她和黃齊耀相識。為了拍攝此片,帕梅拉四處籌資。目前該片已經獲得備受推崇的美國著名電影媒體indieWIRE「12月佳片」提名。

有關電影詳情可見:
http://www.tyruswongthemovie.com/。◇
 
--轉自新紀元周刊
本文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b5/315/11782.ht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梁珍香港報道)「如果人生重新來過,我還是會選擇紮紙。因為做開了,就不會轉。」──「秋記紮作」陳伯 中秋節,最讓人懷念的還是小時候阿媽買的手紮燈籠。但如今紮紙工業沒落,往日的中秋傳統在現今社會難以維繼。茫茫人海中,還有一名九旬老人以畢生的經歷投入到紮紙工藝中,以一雙巧手留住傳統,留住歷史。 他,被稱為香港最後一個紮紙師父。
  • 翻山越嶺,陡峭的山坡,碎石不停落下;荒草蔓長已分不清方向;經受大自然洗禮及歲月刻痕,回家的路已中斷、消失。跟隨老流興部落的泰雅族人找路尋根,促成陳潔瑤開拍《不一樣的月光》,透過電影,看到原住民對待土地的溫柔深情。
  • (shown)喜愛東方藝術的俄羅斯畫家楊安東來到臺灣,不會入寶山空手而回。拿起毛筆,汲取東方繪畫的精髓,他鍾情於國畫創作與新技巧的開發。中國畫所表現的東方思維與人文情懷,尤其是國畫的美學思想與意境的營造,已融進他獨特的、既寫實又寫意的水墨畫作中。
  • 【大紀元2月23日報導】(中央社倫敦22日法新電)今天在敘利亞遇害的柯文(Marie Colvin),是英國「星期泰晤士報」(Sunday Times)知名的戰地記者。 她的同仁今天紛紛表示推崇,讚譽她的勇氣,並稱她發揮了鼓舞作用。
  • (shown)60年來,男女老少的藏民被迫拋下世代居住的土地,前仆後繼踏上艱險的徒步逃亡之旅。13年前,24歲的藏族姑娘達珍背著糌粑和行李也默默跋涉在終年冰雪覆蓋的雪山上,雪霜將她的黑髮凍成了冰,而希望似火燒灼心靈……
  • (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桃園縣龍潭鄉石管局附近之「碧湖」;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有來自西伯利亞之魚鶯出沒。魚鶯於高空鎖定目標後,快速俯衝入池,眼明手快,抓住獵物隨即一飛沖天。
  • 1948年,吳其軺進入美國西點軍校航空分校留學。1949年,他在台灣已經是中校軍銜。他的命運在這一年因為父親的家書而改變。投降中共的父親要吳其軺回到大陸為中共效力。不幸的是,吳其軺的父親在他回國之後被中共槍斃。在遭受一系列政治迫害之後,吳其軺被監禁20年。1974年吳其軺出獄後以蹬三輪車艱難維生,2010年病逝於杭州。至此,飛虎隊中國成員全部離世。
  • (大紀元記者周美晴台灣基隆報導)國內著名環保藝術家呂嘉萍,20年前即開始製作手工紙,紙的原料來自植物纖維,接觸久了之後,她發現纖維本身的個性、面貌、多樣化。台灣一直說紙是中國人重要發明,卻沒有讓它有昇華的機會,她受歐、美、日的影響與衝擊,跳脫出紙的框框成為當代藝術,於基隆文化中心展出主題「森.呼吸」,傳達大自然想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