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書的歷史」特展 中華民國國圖80週年慶

人氣: 1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3年05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國圖)為慶祝80周年館慶,特別舉辦「知識的奇幻旅程─書的歷史」展覽,展期至6月16日止, 介紹人類知識載體-書的演變。從上古時期的結繩、壁畫、甲骨乃至紙張發明後,書與紙張的改良、裝幀型式,呈現東亞雕版印刷技術的演進過程,以及近代西方印刷術文化傳播影響力。國家圖書館希望讓觀眾欣賞圖書,認識圖書,並藉此推廣圖書文化。

國家圖書館典藏豐富古籍文獻,以宋、元、明各代善本為主,旁及南北朝、隋、唐之寫經,更囊括名家手稿、金石拓片,不僅為文化瑰寶,更見證書籍歷史的演變。國家圖書館表示,作為人類發揮知識與創意的媒介,「書」的形式不斷與時俱進,從早期東亞的甲骨、金石銘刻、簡牘,或者是更早以前中東地區蘇美人(Sumerians)的陶片(clay tablets)、埃及的莎草紙(papyrus),以及歐洲中世紀的羊皮紙(parchment)。

人類藉著文字的發明,不僅使得歷史得以記載和傳承,也讓文字與知識傳播逐漸擺脫上古神祕文化的桎梏,逐漸成為一般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近五、六百年來印刷術與圖書裝幀技術演進與改良,讓歷史上出現書的形式,可說是琳琅滿目,處處可見巧思與創意。

書的歷史概述

自殷商以後,中國圖書的歷史,從它的形制或構成可以區分為五個階段:

一、簡冊時期:這一時期始於殷商,直到東漢和帝元年(西元前1384-西元105)蔡倫發明紙止,以竹或木作為圖書的主要材料。此外在商代還盛行文字寫或刻在龜甲獸骨上,即所謂甲骨文字;春秋戰國之間,開始知道用帛來寫書。

甲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提供)。(國家圖書館)

漢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提供)。(國家圖書館)

二、紙書卷軸時期:始於蔡倫發明造紙,至七、八世紀之交盛唐時代雕版印刷發明止,以紙來取代笨重的簡冊及昂貴的縑帛,作為寫書的材料。圖書主要作卷軸形,將已寫好的一張張紙粘成長幅,在末端附著一根軸捲起來,以便於收藏。惟因卷軸不便於查檢,開始改進,漸有作「葉子」者。

卷軸:將數張紙黏成一橫幅,末端附一根軸,以軸為中心將紙由左向右捲成一卷,然後用帶紮起。(國家圖書館)

[[6]][[8]]
貝葉經:將一張張的紙積疊起來,上下加上木板或厚紙,再以繩綑紮,使成為一種新的圖書形式。(國家圖書館)

三、印刷書冊時期: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以拓片及鈐印為先導。七世紀中葉有捺印出現,旋進而有雕版印刷。印刷技術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由單色印刷演進到元代的朱墨雙印,明代再發展有多種彩色的套版印刷。由雕版印刷進而發明膠泥、木、銅等各種活版印刷。書的裝式也因印刷的普及而改進,由卷軸為葉子,再改為摺疊本、蝴蝶裝。由蝴蝶裝進步為包背裝,及近代尚通行的線裝。

[[10]]

雕版:選作印版的材料有梨木、棗木、梓木、黃楊、皂莢等,為了節省木料,版片可雙面雕刻。。(國家圖書館)

[[12]]
《十竹齋書畫譜》胡正言,明末清初海陽人氏,工製墨,篆刻、繪畫亦無不精絕。此書用餖版彩印,即以若干小版塊,分塗各種顏色,拼湊印成,陰陽濃淡極為分明,色彩逼肖原畫。此書堪稱繪、刻、印三絕。(國家圖書館)

[[14]]
《周元通寶竈》:五幅套色版。此為竈君神禡,除竈君及其夫人外,尚有天官、財神、八仙等,造形飽滿,面露微笑,完全表達民眾祈求富貴平安之心願。(國家圖書館)

《周元通寶竈》:五幅套色版。此為竈君神禡,除竈君及其夫人外,尚有天官、財神、八仙等,造形飽滿,面露微笑,完全表達民眾祈求富貴平安之心願。(國家圖書館)

四、西洋印刷術影響時期:自清同治年開始,西洋的鉛活字版、石印法,及各種的照相版印刷術傳來中國後,逐漸取代了舊式的雕版及活版。而圖書的裝訂也在西式影響之下,以迄於今。

裝:由中國傳統的包背裝演變而來,外觀上它與包背裝可以說完全一樣,但它與中國傳統的線裝也有相似之處,僅以薄的紙作為封面。(國家圖書館)

精裝:封面用厚紙板做成,厚紙板外部再包上皮或布,在皮或布上燙上金字或印墨字。(國家圖書館)

五、多媒體時期:現代化的新科技如電腦、照相及雷射被一一應用於圖書的生產。這些科技促使圖書出版有了革命性的演進,賦予傳統的圖書編輯、校對、製版、印刷全新的面貌,節省了許多的人力與時間。

膠捲:利用攝影技術製作書籍及其他文獻的複製件。(國家圖書館)

微縮膠片:利用電子攝像技術獲取的書籍及其他文獻複製件。(國家圖書館)

影音資料載體:利用攝像、錄音、複製等技術記錄的影音資料,又稱視聽資料。分為錄音資料及錄影資料兩種。(國家圖書館)

影音資料載體:利用攝像、錄音、複製等技術記錄的影音資料,又稱視聽資料。分為錄音資料及錄影資料兩種。(國家圖書館)

機讀資料載體:利用電子數位碼技術獲取的書籍或其他文獻複製件。(國家圖書館)

電子書:基本上是指數位化的書籍,它能在數位週邊裝置上輕易地執行閱讀,並且能夠簡單地傳遞,電子書跟一般書籍一樣,可以隨意的分出章節和頁次,利用電腦編輯出版,更簡化了以往繁雜的工作。(國家圖書館)

電子書:基本上是指數位化的書籍,它能在數位週邊裝置上輕易地執行閱讀,並且能夠簡單地傳遞,電子書跟一般書籍一樣,可以隨意的分出章節和頁次,利用電腦編輯出版,更簡化了以往繁雜的工作。(國家圖書館)

造紙脈絡

東漢和帝時期(89~105),尚方令蔡倫在原料和技術上加以改進,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等造紙,並於元興元年(105)後得以推廣。東漢末年,山東人左伯進一步改進造紙技術,紙的質量提高、品種增多,應用更加廣泛。到東晉末年,桓玄帝下令廢除竹木簡,一律以紙代之。從此,紙書取代了以前各種材料製作的書。

[[27]][[28]]

造紙-蕩料入簾。(國家圖書館)

[[30]]
造紙-透火焙乾。(國家圖書館)

現存最早的紙卷書籍,大都寫成於3世紀。三國魏甘露元年( 256 )用「六合紙」抄寫的《譬喻經》爲最早的寫本之一。「六合紙」是由大麻、褚皮、破布和魚網等材料所摻合製成。

從紙張的內部組成來說,雖然古紙、今紙均為纖維所構成,但是所使用的材料實不相同。古代造紙原料多半使用麻、樹皮、藤、竹、稻麥桿等的植物纖維,隨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而有所不同。現代造紙則以針葉樹、闊葉樹等的木材纖維為主要原料,僅偶爾攙些竹、稻桿等的纖維,有時也攙些甘蔗渣、椰子殼類的纖維,更特別的是有用人造纖維來造紙的。

從敦煌寫經中的白經箋、硬黃紙到藏經中的金粟箋、磁青紙,以及歷代書籍所用的澄心堂紙、椒紙、稗鈔紙、連史紙、開化紙、晚清及民國生產的玉版宣紙、古朝鮮和古日本的高麗紙、皮紙、美濃紙等,已然是一部造紙工藝的演變史。

印刷過程

一、雕版印刷的步驟
1.寫版:請書法很好的人寫版,將所刻的內容寫於紙上,後將寫好的紙張反貼於欲刻之木板面,使力向下壓,使文字或圖像呈反向印於木板面上。
2.雕版:雕刻成反向凸起的文字或圖像,並校對是否有誤。如無誤,則一版面便製作完成。
3.上油墨:刷油墨。將以雕好之版面,固定於一個檯面上,將刷子沾上油墨均勻地塗布在預印之版面,完成刷墨之步驟。
4.印刷:面版刷好油墨之後,版面表面覆蓋上一張紙張並用的刷子輕拍打紙面,取下紙張之後便完成了印刷。

[[32]]

雕版。(國家圖書館)

二、活字泥版印刷的方法
1.製造活字:首先用膠泥融合,將活字製成一個個小方塊,一個個小方塊上刻出所需要的字體,經火燒後使其變硬變堅固,就成了一個個的活字泥。再將製成之活字按韻排列存放,以便排版時使用。
2.排版:先準備一片鐵板,上鋪以松脂,蠟與紙灰的混合材料,排好一版活字後,將鐵板加熱,使其與松脂融合以便將全部活字粘於鐵板上,再用平版壓下,使字面平整,待乾後活字就固定於版上,便可開始印刷。
3.印刷:最後在完成版面上墨,進行印製的工作,為了節省時間增進效率,可用兩塊鐵板,交替使用。印完後,再將鐵板以火燃燒,將松脂融化,取回活字放回原處,以便下次使用。

[[34]]

木活字。(國家圖書館)

三、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清代木活字有較大的發展,不論官、私或坊肆均有排印,江南各省祠堂更用以排印族譜和家譜。清乾隆時編纂《四庫全書》,擬從中選出〈世罕傳本〉若干種刊行,頒布海內;開始打算雕版,經四庫館副總裁金簡建議,改用活字排印,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完成棗木活字大小共25萬字以及整套排版工具。

乾隆帝認為「活字」名稱不雅,改稱「聚珍」。清內府在武英殿先後用這副木活字排印了130多種書籍,世稱〈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直到嘉慶初年才告一段落。金簡還將排印的工藝編成《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這是繼沈括、王禎的記載之後,古代活字印刷技術的又一重要文獻。

裝幀之旅

自竹木簡策之後,中國圖書的裝潢技巧,即不斷的改良提升,其演進的方向,大都朝向簡便實用、美觀大方的原則。歷代以來,圖書裝潢形制約有:簡策、卷軸、冊葉、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演進過程。

卷軸:將數張紙黏成一橫幅,末端附一根軸,以軸為中心將紙由左向右捲成一卷,然後用帶紮起。(國家圖書館)

經摺裝:其形式是將紙黏成長幅,每隔五行或六行為一摺,再在前後加上兩張硬紙板,作為書面書底。(國家圖書館)

[[50]]
蝴蝶裝:係書頁反摺,每讀完一頁,必須連翻兩頁,才能再讀,而且打開時也容易遇著空白頁,極不方便。(國家圖書館)

包背裝:係書頁正摺,版心向外,在書腦的部分,先用紙捻釘牢,外表再用書皮黏連包裹。(國家圖書館)

線裝:與包背裝同樣摺疊法,惟不再黏裹書背;先用紙捻釘牢,再以打孔穿線的方式,將書面底釘牢。(國家圖書館)

近代的圖書,雖然採機械操作裝訂成平裝、精裝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書,還常用線條來增加古意,頗能引發思古之幽情。中國受到歐美新科技的影響,生產圖書的方法,由手工業印刷,一躍而為機械印刷所取代,圖書出版,達到空前盛況。然而無論生產圖書方法如何改變,其基本原理,卻都脫離不了舊日的方式。今日製版、印刷、造紙等製作圖書要件,可以說無一不是從國人舊有的發明中蛻變而來的。

(責任編輯:孫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