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蔣經國: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人氣 863

【大紀元2013年05月30日訊】1970年蔣經國上台時,台灣人均產值300美元,1988年蔣經國去世,台灣人均6000美元!!

1979年大陸改革開放人均300美元,到2007年人均才2000美元!!

黨權世襲的終結者 民主政治的奠基人

偉人不是毫無私慾、毫無缺點的完人,不是影響巨大、粉絲眾多的強人,不是一人雄起、萬眾雌伏的獨夫,更不是搞得舉國若狂、民不聊生的禍害。真正的偉人,必有定國、安民之業,有澤被後世之功。

在蔣經國離世二十幾年之後,他卻成了海峽兩岸為大多數人所公認的「歷史偉人」。馬英九在蔣經國逝世十五週年的時候寫過一篇追思文章,文中說:「蔣經國的不同凡響之處,在於他敢想敢做,有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更有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

蔣經國則是台灣黨權世襲的終結者,是台灣民主政治的奠基人。

1984年,74歲高齡的蔣經國再度當選連任總統。蔣經國在古稀之年,竟勇敢地走上了眾人都沒想到的一條新路,在他身上有許多優良品質,但最重要的是他有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

1986年3月,蔣經國下令成立「政治革新小組」研究政治體制改革問題。9月,蔣經國表示將要解除實行38年的戒嚴令,並開放黨禁,開放報禁。此言一出,令台灣民運人士迫不及待地於9月28日集會,民主進步黨成立。反對黨公然成立這還了得?情治部門立即呈上名單,蔣經國未批,他淡淡地說道:「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麼時候不去用它。」

10月7日,蔣經國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Graham女士時,告知台灣「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

10月10日,蔣經國在雙十節發表要對歷史、對10億同胞、對全體華僑負責的講話後,指示修訂「人民團體組織法」、「選舉罷免法」、「國家安全法」,開啟台灣民主憲政之門。

國民黨要人則紛紛質疑,國策顧問沈昌煥說:「這樣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將來失去政權!」,蔣經國卻淡淡地回答:「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聲音不大,語氣輕微,但這一句話,分明如同萬鈞雷霆,振聾發聵。

這些只是為台灣結束黨權世襲提供了法律、理論基礎,蔣經國實施的軍隊非黨化、取消學生三民主義的政治考試、剝離政府部門的專職黨職人員等措施則是結束黨權世襲的實際行動。1986年9月28日,「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成立,結束了國民黨長期「一黨專政」的局面。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因心臟病逝世。而他所開創的歷史性變革以巨大的慣性繼續向前。

1991年4月,「國民大會臨時會」召開,制訂「憲法增修條文」,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992年5月,「陰謀內亂罪」和「言論內亂罪」被廢止。

1994年,台灣省長直選,讓台灣公民每人一票選舉省長。

1996年,台灣舉行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總統民選。

發展經濟

蔣經國主政台灣時期,台灣經濟發展迅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6000美元,並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1974年,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為台灣前景提出新的發展方向,行政院秘書長費驊邀請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費驊在交通大學的同學)及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同是交大校友)在台北市懷寧街的豆漿店商討台灣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電子。

推動政治民主化

蔣經國很早就意識到,只有持續發展經濟、落實政治民主,建立更開放的社會,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才得以繼續維持。民國七十年代(1980年代),蔣經國加速民主改革的年代,從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及直到國會改革。

蔣經國開始思考解嚴以及國會改革問題萌芽較早,據稱曾交待時任駐美代表的錢復研究「戒嚴」(martial law)的意義,以及國際社會對台灣長期戒嚴的觀感。1986年10月7日下午,蔣經國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Mrs.Katherine Graham),正式告知對方「中華民國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台灣的民主改革踏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此後,《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與《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的草擬工作,曾遭遇黨內質疑大幅度開放自由權利是否合宜的聲浪。蔣經國之回應是,「解嚴後當然應該更寬,不能更嚴,否則就是換湯不換藥。」國民黨必須持續改革的基調因此確定。

1987年7月15日,《國家安全法》開始施行,同日中華民國正式解除在台灣實施了三十八年的戒嚴(金門與馬祖則在1992年11月解除戰地政務)。蔣經國「法統在法不在人」的決定,確定了台灣朝向民主改革不可逆轉的方向。隨後又解除實施了三十多年的報禁。

歷久彌新

由於蔣經國開明的形象、加上執政時期正逢台灣快速的經濟發展、同時台灣社會秩序良好、專業人士不受制肘、最後放手台灣民主化、開放大陸探親等關係,配合上當時隱惡揚善的媒體環境,使他獲得人民很高的認同,台灣歷次調查顯示,蔣經國均為台灣人民最懷念及肯定的總統。而由於其所展現的親民風格,獲得相當正面的評價,部分政壇人物,如宋楚瑜、馬英九皆標舉蔣經國為從政典範,努力要營造類似的形象。蔣經國於1972年起推行的青年裝,曾長期為台灣公務人員的形象裝扮,而其簡單的夾克穿著,也常被當作政治人物下鄉的形象。

而儘管民進黨創黨元老林濁水無法對蔣經國的解嚴說聲感謝,但在其他方面林濁水仍然給予蔣經國高度評價。包括蔣經國在這幾任總統當中,算是最能幹的一位;另外,蔣經國善於用人,掌握時機,讓台灣經濟起飛,以及他個人和中央政府都很清廉等等。

馬英九在《懷念蔣經國先生》一文中對蔣經國的評價也許最為平正:「我們可以說經國先生是一位威權時代的開明領袖,他一方面振興經濟、厚植國力,一方面親手啟動終結威權時代的政治工程。我們崇敬他,就因為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歷練乃至意識形態的局限,務實肆應變局,進而開創新局,在這個意義上,他的身影,不僅不曾褪色,反而歷久彌新。」

(來源:360Doc)

(責任編輯:林遠山)

相關新聞
曹長青:幫助中共「坐大」的五種人
【歷史今日】西安事變 斯大林下令中共釋蔣
【歷史今日 】臺灣民主開創者蔣經國病逝
白崇禧為何致蔣介石「亥敬」電並去台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