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爾室內樂節 在音樂中體驗內心世界

蒙特利爾分社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3年05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Mathieu Cote-Desjardins、譚雅加拿大蒙特利爾報導)春光明媚的5月,作為音樂之都的蒙特利爾迎來一系列古典音樂演奏的盛會。5月9日至6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蒙特利爾室內音樂節,5月7日至17日將舉辦蒙特利爾國際音樂比賽。在這期間,為紀念著名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一些大型機構還將交叉舉行常規的音樂慶祝活動。5月的蒙城,到處充溢著跳躍的音符,而蒙特利爾室內音樂節將率先拉開蒙城夏日活動的序幕。

在小提琴家丹尼斯‧布洛特(Denis Brott)看來,室內樂是藝術家們成為古典音樂演奏名家的必經之路,也是樂迷們進入古典音樂聖殿的階梯。

丹尼斯•布洛特(Denis Brott)是蒙特利爾室內音樂節的創始人和藝術總監。(Denis Brott)

當年,作為奧福(Orford)弦樂四重奏樂隊的一員,布洛特經歷了近10年的室內樂演奏生涯。1980年年底,他進入蒙特利爾音樂學院任教。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布洛特意識到了在蒙特利爾缺少一個專門推廣室內樂的活動,於是他發起並創立了蒙特利爾室內音樂節。到今年為止,蒙特利爾室內音樂節已經度過了18個春秋。

傳遞情感的音樂語言

作為古典音樂的超級愛好者,布洛特介紹說:「室內樂演奏的是古典音樂,也可以是爵士樂。這是一種較為自由的音樂形式,樂隊沒有指揮,每個樂器演奏的聲部不同,每個聲部都是獨立的和個性化的,演奏者有較大的自由發揮的餘地。因此,室內樂對演奏者的技巧和藝術修養的要求很高,演奏者必須配合默契,才能演繹出高水平的音樂。」

他說:「室內樂的鼎盛時期,可以追溯到17和18世紀。在那個年代,室內樂是一種家庭音樂的概念,但並不只是為上流社會專有。那時的人們沒有收音機,也沒有電視機,想聽音樂的話,那就自己親自演奏,很多人家裡都有鋼琴。它既是一種自娛自樂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表達情感的溝通方式。」

「室內樂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幾乎和語言一樣,是一種能表達內心情感的語言,不論我們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演奏,人們都能夠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涵義。」 除了在奧福弦樂四重奏的經歷,在1989年至1997年間,布洛特還在麥吉爾室內交響樂團擔任首席小提琴演奏家。

觀眾和藝術家之間的近距離接觸

作為發起人,布洛特一直擔任蒙特利爾室內音樂節的藝術總監,在他看來,室內樂音樂節絕不僅僅是邀請國外的藝術家來做場音樂會這麼簡單。現在很多的音樂活動,藝術家只是在演出前抵達,做一場表演,蜻蜓點水般地駐留後就離開。而布洛特的想法遠不止於此。

布洛特表示:「一般的音樂節,觀眾只能留下某一場演出的印象。而在我們的音樂節上,國外來的藝術家要在這裡待上一個星期,他們將和本地的藝術家舉行一些互動活動,還會舉辦大師班,公眾也有機會參與,例如參加在聖喬治教堂(l』eglise Saint-George)舉辦的雞尾酒招待會,在那裡可以和藝術家們近距離接觸,與他們聊聊音樂,以一種更親近的方式感受藝術家的內心世界。這恰恰體現了室內樂的真正意義。」

蒙特利爾室內音樂節與其他音樂節最大的區別,在於觀眾和藝術家之間建立的親密感受,「室內樂的最大魅力在於現場的溝通,沒有指揮,要求藝術家全身心的投入,沒有語言,純音樂,觀眾和演奏者在內心世界進行著交流。」

「聖喬治教堂的環境也增添了這種親密感,在那裡演奏出的聲音效果無與倫比。我們將在教堂裡搭一個舞台,讓每位觀眾都能看清楚,椅子上都放了軟墊,那個環境很容易讓人沉浸在音樂世界當中。」

布洛特強調:「在21世紀,我們身處一個缺乏溝通交流的時代,每個人都被智能手機或其他科技產品包圍起來,孤立起來,而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聯繫需要面對面。這種內心溝通的能量也是音樂創作和欣賞音樂的基礎。」

18年來忠實的觀眾群

室內樂音樂會如果放在貝爾中心舉行,那就不稱其為室內樂了,這顯然為演奏效果帶來了限制。在布洛特看來,甚麼也沒有比演出的質量更為重要。

布洛特表示,最重要的是演出的精采效果。公眾是被演出的精采效果而吸引的。正因為如此,18年來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個忠實的觀眾群,即使他們還不知道演奏家是誰,演奏的曲目是甚麼,他們依然對我們很信任。

「這批觀眾群大概有300~350人,他們幾乎不錯過我們任何的演出。當然除了忠實觀眾外,我們還有一些其他對音樂節感興趣的人。5月的音樂會我們有500個座位要銷售出去,如果沒有這些擁躉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

「獲得觀眾的信任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維持他們的忠誠度更不簡單。我們從來不把觀眾的支持認為是想當然的。」

每年800場專業演出的音樂之都

按照布洛特先生的介紹,蒙特利爾還沒有用於專門室內樂表演的場地,這不能不說是個缺憾。儘管如此,如果按人口比例來看的話,蒙特利爾仍然是世界上音樂活動最多的地方。

「蒙特利爾有5所學校有音樂表演專業,麥大、蒙大、蒙特利爾音樂學院、康大和魁大。這對一個只有200萬人口的城市來說,是讓人驚嘆的事情。蒙特利爾每年有800場古典音樂的演出,這還只是指專業的演出。這樣大的演出量,公眾是難以消化的,競爭因此非常激烈,可以說有時就像戰爭一樣硝煙瀰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保持高水準。和其他行業一樣,競爭能促進產品質量的提高。」

今年的室內音樂節期間將有一系列的爵士樂音樂會,還有紀念Swingle Singers組合50週年等活動,同時還安排了不同主題的座談會。音樂節將在名為「人人都愛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馬拉松中閉幕。

(責任編輯:顏永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靜謐地坐落在納拉甘西特灣(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國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將原本幽靜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壘。取名「小屋」(cottage)是為了對早期木瓦風格(shingle style)避暑別館的尊重。但事實上,這是一棟「適合王后」居住的頂級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心懷上帝。他們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繪了聖經與聖徒們的生活,成為教堂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將上帝的訊息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 俄西俄斯羅卡斯修道院(Hosios Loukas Monastery)位在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西坡,靠近希臘中部古城斯泰里斯衛城(Acropolis of Steiris)。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群可說是十一世紀拜占庭建築的瑰寶,公認是希臘拜占庭藝術第二個黃金時代(或稱中世紀拜占庭建築風格)最引人注目的典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