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劉雲山被習近平升級敲打 仕途有變?

人氣 12

【大紀元2013年07月01日訊】6月25日,黨媒新華網發表題為《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專門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的頭條文章,傳遞出了政治局有成員沒有自覺維護中央權威,沒有和中央在思想政治行動上保持一致,沒有認真執行政治局作出的決策,沒有堅持重大問題請示報告,與中央有二心的信息,筆者分析指出習近平不點名批評的這些人中,首當其衝是現任政治局常委、江系的劉雲山,因為他在憲政、反腐、廢除勞教制度、斯諾登等若干事件上與習近平唱反調。

而就在黨媒釋放出中共高層分歧信息的第二天,一篇題為《劉雲山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的文章出現在海外媒體上,據傳該文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官員化名所為。文章披露了劉雲山的腐敗問題,並稱其情況之嚴重,已經超過周永康治下胡作非為的政法口。文章還明確指出,過去十多年中,中宣部是最「無法無天」的政法委的幫凶。因此,除掉劉雲山以及腐敗幫凶「算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不管文章是否是中辦官員所為,其所透露出的信息與習近平的講話無疑是相配合的,即劉雲山為禍深矣,在必要時,習近平也不排除除掉劉雲山。這也就意味著,在反腐的「大旗」下,劉雲山將成為除周永康之外又一隻可能被打的「大老虎」。

在筆者看來,此番習近平公開敲打劉雲山已屬於升級版。早在今年元旦,《南方週末》向習近平的「憲法夢」獻禮的新年賀詞「中國夢 憲政夢」被廣東宣傳部長庹震閹割後,習近平即高調反擊,不僅在中南海會議上對事件幕後黑手劉雲山直接表達不滿,並迅即拿掉劉雲山的心腹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而且釋放出了廢除勞教制度的信息,迫使劉雲山等江系人馬消停了一段時間。

然而,在習近平的反腐、依法治國等舉措一再觸及江系人馬的根本利益後,劉雲山等人不顧之前的警告,又開始公開與習近平唱反調,並竭盡所能攪局,而其收穫的是習的高調和強硬,劉雲山的仕途是否能保住,也成了疑問。

那麼,劉雲山有哪些把柄被抓呢?早前,劉雲山家族腐敗黑幕曾被曝光。報導稱,劉雲山主要在內蒙發跡。據悉,劉雲山雖是山西忻州人,但他自1964年在內蒙古集寧師範學習起,就長期在內蒙任職,一直到1993年,從內蒙古赤峰市委書記任上,調任中宣部副部長才離開內蒙進京。其在內蒙打下的關係網為其貪腐提供了便利條件。劉氏家族始終以內蒙為依托,大肆竊取國家財富,滿足其家族無限貪慾。

2004年前,劉氏家族已經暗中實際掌控了大象投資公司,並且操作了對內蒙伊利股份法人股的操控,股改後,其掌握的伊利法人股時值超過數億元。同時還控股了另一家內蒙上市公司——金宇集團的大部份法人股。此外,劉氏家族在內蒙還掌控了相當多的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包括煤礦、鉬礦等等。

掌控中宣部的劉雲山在攫取利益的同時,也利用權勢為利益與己休戚相關的人員、企業「消災」。比如幾年前中宣部曾發出禁令,禁止媒體繼續報導伊利董事長潘剛可能因貪腐而被舉報的事件;2011年底,在蒙牛集團爆出致癌物黃曲黴素超標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後,中宣部又連下兩道命令,禁止媒體繼續追蹤、報導。至於蒙牛之前曝出的三聚氰胺、含激素類OMP等醜聞,也在中宣部的命令下淡出了大眾的視線。

一位內蒙古籍新聞從業者表示,一直以來,「蒙牛、伊利利用廣告投放和中宣部內蒙人的關係,兩種渠道操縱媒體,不讓大眾看到其負面新聞。」據她的描述,這兩家奶業巨頭,雖然互為對手,但卻都能掌控宣傳機器。「如果拿廣告搞不定,就通過搞定個別人假傳『聖旨』甚麼……真是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其言辭中的「中宣部內蒙人」當指劉雲山無疑,劉雲山究竟拿到了多少好處費值得一查。

除了依托內蒙發大財外,劉雲山還將長子劉樂飛安插到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出任投資管理部總經理,負責掌管超過 5000億元保險資產以及每年新增的將近1,000億元現金保費的投資運用。據報,「入主中國人壽投資管理部以後,劉樂飛左右一明一暗,手托兩家公司,輕鬆運作,大肆斂財,實現其竊取國家資財的終極目的。」

另據《劉雲山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一文的披露,由最高領導人掌握的調查組已經對宣傳部門進行調查後發現,劉雲山有大量的財產說不清,他的親戚與爪牙不是在海外住豪宅,就是在國內各地把握新聞口,對新聞與網站收買路放行錢。想必這其中的內幕一旦揭開,相當驚人。

從上述透露出的不完全信息看,習近平拿下劉雲山也可以從其腐敗入手,而政治局否決常委「免死金牌」焉知不是在為這做鋪墊?或許突然有一天,劉雲山真的是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相關新聞
港媒:政治局矛盾公開化 習近平警告背後元老
政治局製定官員待遇標準 或觸動利益集團
習近平講話現場圖曝光 政治局會議傳有「火藥味」
法廣:習近平「訓話」被指曝高層內訌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