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怎樣的心情 過的就是怎樣的日子

作者:高達宏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而我只是天地間不經意綻放的花朵,孤獨的走在紅塵的迷霧裡,即使是瞬間的綻放,感動不了別人,也要感動自己,那一份真誠的心意,讓天地也動容,雖短暫淒美,卻也無悔!」這是很精彩的作品,有美麗的詞藻,有挑動心弦的情緒。

在一次聚會中聽到這位作家問一位讀者,「妳覺得我的作品怎樣?」讀者說,「非常的好,但是太淒美了。」作家說,「我的作品雖淒美,但是我的人很快樂。」在那位讀者離開後,由於我和她很熟,就開玩笑的對她說,「什麼樣的心境,寫出來的就是什麼樣的字句,妳快樂才怪。」說完了我們兩個人不約而同的相對哈哈大笑。

覺得,沒有特殊感受或題目,臨時要寫首詩,感傷哀怨的詞句很快的就可以思潮洶湧地就手而來,歡樂愉悅的詞句卻不是那麼容易的能夠立刻上手。

翻翻唐詩宋詞,才發現不只是我,歷史上大部分的詩人也是如此。

尤其,喪夫的宋朝李清照、喪國的南唐李後主(李煜),更是集其大成,所作詩詞往往都是心中淌血的一個字一滴淚。

所以厚厚的一本唐詩宋詞可以做為為什麼人們經常會「無病呻吟」的一個有力的見證。

不過仔細想想,這樣的傾向也挺自然的。

因為人過了三四個鐘頭就會肚子餓,當肚子咕嚕咕嚕的時候,當然快樂不起來,人工作了四五個鐘頭就會疲倦需要休息,累了當然快樂不起來,在每天時間流逝的過程中,人們逐漸的失去體力和精神,理所當然的也會逐漸的沉重低落地快樂不起來。

除了人體的自然因素之外,工作的壓力ˋ無聊和冗長,人際之間的傾軋、競爭和圖謀,加上纏繞心頭的親情、愛情、友情、同情……,讓人甚至在休息的時候也難以安寧。

而這些情緒的起伏,愛恨的交加,往往會主導著整個生活的步調。

因為有怎樣的心情,過的就是怎樣的日子。

多情的人往往會在情感的處理上,在已經斷了以後心中還瓜葛絲藤的纏繞不休。

只因為不捨,所以「鏡頭」無法轉換,戲一直沒辦法落幕。

結果是,苦了自己。

或許她真的是沒有痛苦,但是哀怨也會成為寫作時的文思慣性,最終還是會給自己帶來幾許的憂鬱。

因為種什麼子,就會開什麼花。

其實人生不必是淒美的。

但是快樂有時候似乎很會躲迷藏,要找到她可必須下一番功夫。

而這努力之處就是在於情緒性格的調整,而要調整情緒性格則必須先調整自己所接觸的心靈環境:宗教和閱讀。

可以由檢閱自己過去幾年時日裡,淒美和快樂的對比,得知自己需要調整的幅度有多大。

然後嘗試在不同的心靈環境中,交織出另一幅的人生畫面。

有燦爛的陽光,和自己的燦爛笑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詩,是精心淬鍊的語言、獨特編排的音樂,沒有時空與年齡的限制,只要用心都可以在其中──讀出天地的豐美、情感的細膩和生命的智慧!
  • 你曾經想過,如果凌亂的心情也能像整理房子一樣好好收拾,該有多好?其實整理心情、拋開壓力並不難,以下的6個方法整理自《Woman’s Day》雜誌,讓你依照步驟,輕鬆重獲好心情。
  • (大紀元記者唐書玉編譯報導)據《華盛頓郵報》報導,週六當陳光誠與家人登上飛機離開中國前,他說自己的心情,很複雜。離開中國本身對於陳來說肯定是件好事,這可以讓他脫離多年來中共對他的騷擾、拘禁和打壓,為他帶來短暫的休息和調適。但讓他讓放心不下的是留在中國的親戚依然處於被恐嚇和迫害中。陳事件的整個過程讓世界對發生在中國的獨裁統治再次感到不安。
  • (大紀元記者朱文綜合報導)靜坐可以使心情安靜穩定,還可以保持心情愉快,消去寂寞感,提升對抗疾病的能力。《大腦、行為及免疫》期刊發表,首度實驗證明,靜心打坐能減輕年長者的寂寞感,接受8週靜坐訓練後的人,不只寂寞感減低了,體內造成發炎的基因也減少了。
  • 對於有高度精神信仰的人而言,諸事不順時應該多加修行、增長打坐或禱告時間。據一項研究指出,這樣做真的有幫助。
  • 台南今天發生傷亡嚴重的醫院火災,消防員在濃煙中將行動不便的患者救出,但仍有多人在急救過程不治,消防員心情無比沉重。
  • 巴黎104藝術特區展出的「心碎博物館」,鑒於生活中物品的展覽與民眾互動深刻,應觀眾要求,特別延期到2月6日。
  • (shown)自己的心情,要自己做主。多麼簡單的邏輯啊,在生活中卻時常忘記。如果按著這樣的邏輯調整自己,平凡的日子裡該會多出來多少歡樂呢?
  • 把發表在推特(Twitter)上的所有推文都拿來,用程式分析一下,一座城市、一個州、或一個國家的心情如何都能略知一二。
  • 5月4日晚,神韻巡迴藝術團在夏威夷布利斯黛爾音樂廳(Blaisdell Concert Hall)進行了第三場在夏威夷的演出。眾多夏威夷社會各界人士慕名前來觀看。Sam Kasnetz是一名律師,今晚她和朋友Holly Duggan一起觀賞了演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