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兩岸服貿協議先簽後審 各界反彈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3年08月17日訊】(新紀元週刊338期,記者趙芷菱報導)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先簽後公布」以來,引發臺灣政壇與民間各界的強烈反彈,因從協議溝通、談判到簽署,始終未公開訊息,被批「黑箱」與「密室」作業。由於兩岸特殊的政治情勢,兩岸間的協議格外引起各界的關注與憂慮。

《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簡稱《服貿協議》)自6月21日先簽後公布,引發臺灣各界強烈反彈,從協議到簽署都不公開訊息或納入民間以及產業界的討論意見,有人戲稱:從「搖籃到墳墓」、從「生到死」的任何行業都開放了。

過去朝野立委一再要求先做好完整的衝擊影響評估,提出配套因應措施再行簽署,政府卻一路隱瞞「先簽後審」,而陸委會預估9月份才會完成評估報告送交立法院,服貿協議也因8月1日立院場外抗議學生及反對黨立委要求「廣納民意」的聲浪下,「實質審查」改為加開二場公聽會,因此《服貿協議》將延至9月下旬的立法院新會期再行初審。

由於兩岸特殊的政治情勢,又具有語文、文化與地理環境的優勢,中共在政治及軍事上對臺灣持續威脅,以及國際交流上的打壓不斷,因此對於兩岸間的交流協議,格外引起政府與民間各界的關注與憂慮,實有別於其它國家,無法等同視之。

ECFA無助FTA 再簽服貿為何?

臺灣總統馬英九指出,《服貿協議》是世界貿易組織下的一個經濟合作協議,也是三年前跟大陸簽ECFA的延續,通過後,還要向WTO報告,是整個國際體系的一環。前財政部長及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表示,「ECFA最主要的意義是讓其它國家知道兩岸關係不錯,這對我與其它國家洽簽FTA(自由貿易協定)是有幫助的。問題是,ECFA都簽三年了,與其它國家的FTA卻一個都沒簽,現在又跟中國簽了《服貿協議》,我覺得滿擔心的。」

劉憶如說,「國際化是潮流,也是兩面刃」,《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該考慮的不僅是「整體的利大於弊」,還要考慮「誰得利、誰受害?」,若受害的都是較弱勢的族群,得到好處的,能不能轉而補償給受傷害的人?而且也應有適當的輔導或轉型。就像這次開放的行業遍及觀光旅遊、美容美髮、餐飲業等基礎勞務,且投資30萬美元就可以三人來臺居留,影響層面極廣,卻沒看到政府對受害者有提出如何照顧的規畫。

劉憶如認為,臺灣一些服務業都還有競爭力,例如餐飲業等,應該讓競爭力維持更久,不用急著開放。如果現在就開放,他們把「know how」學了,競爭力跟威脅性就很大,像我們這幾年來很多農業技術還沒保護好就被拿走,加上兩岸產業規模懸殊、財力也不同,這些問題都要考慮。

服貿讓國安受威脅

出席公聽會的學者專家,有時砲火還比受衝擊的產業猛烈些。有學者憂心地指出,未來若大量開放中資,很可能對國家安全也造成影響,屆時可能出現資訊外洩、網路遭受攻擊等情形。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認為,臺灣自由開放在優先順序上,應該跟更先進的經濟體互動,避免集中在單一國家上,臺灣只對中國開放,讓人擔憂「藉著國際化之名,行中國化之實」。

中研院政治所籌備處助理研究員徐斯儉說,服貿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社會問題,中共一向對臺政策是「以商圍政、以民逼官」,這是早就眾所周知的,開放後很可能透過政治、經濟、語言文化等手段來影響臺灣。

曾在對岸投資的品億印刷公司負責人李俊雄直言,印刷業在對岸是管制行業,政府聲稱,我方有很好機會進軍中國市場,但拿不到准印證,做什麼生意?而且臺灣的印刷業利潤不高,對岸為何指定要我方開放?中華印刷科技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義盛提醒,是否有其它動機,例如透過印刷業跨足出版、文化產業,如此會對國家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服貿影響基礎產業甚鉅

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鄭秀玲提出質疑,《服貿協議》在ECFA裡是要最晚才簽定的,因為它影響面最大最基層,服務業從業人口超過總就業人口的58%,嚴重影響近500萬勞工生計,應該跟貨品輸出協議一起簽,為什麼政府急著現在簽定?她舉諾貝爾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茲茨(Joseph Stiglitz)對自由貿易協議的觀點:首先,任何貿易協議必須是對等的。再者,貿易協議不應把商業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最後,談判過程必須透明化。

而臺灣在服貿開放給中國大陸的四項,完全是不對等的條約:跨境提供服務、境外消費、商業據點呈現、自然人呈現等都沒有限制。而中國大陸對臺灣都是有限制且模糊的,比如臺灣金融業只能在福建設銀行,臺灣要到中國設廠要符合中國要求,而符合中國要求只有大財團有足夠資金,且要與中國合夥。

其中「不限制自然人呈現」,鄭秀玲認為,那等於開放「投資移民」,她舉例:中國民眾只要有企業提出銀行裡(暫時)有600萬臺幣資產,即可來臺長居三年,且可無限期更新簽證,且標準寬鬆,不需有專業人才資格。比如開一間餐廳,爸爸是老闆,媽媽是廚師,兒子是會計,就可全家移民臺灣。

而在「旅遊業、飯店業、餐飲、禮品」等方面,事實上許多陸資已經進來了,表面上掛臺灣人頭而已,因此陸客來臺,花錢在中國大陸自己的產業,卻消費臺灣自然資源。至於「醫療、養老院」,等同讓臺灣目前拮据的醫療人才外流至大陸,且規定養老院在大陸為慈善企業,不能營利,但大陸在臺灣開養老院卻可營利。

鄭秀玲表示,中國還有各式各樣的潛規則,讓外國競爭對手無法在中國公平競爭。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表示,已知臺商在中國受害根本求助無門,如今還去簽署《兩岸服貿協議》,「等於讓更多臺商到中國去赴死!」◇

本文轉自第338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想提前看到新紀元更多精彩文章嗎?請訪問新紀元周刊網站:
http://mag.epochtimes.co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