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詩醇:張籍〈野老歌〉

民間疾苦成就詩壇健將,世上瘡痍化為筆底波濤
font print 人氣: 130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于學謙

    野老歌  張籍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張籍是新樂府運動的健將之一,「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白居易〈讀張籍古樂府〉句)。其樂府詩之精神,與元稹、白居易相通,而具體手法,略有差異。白居易的諷諭詩,往往「意激而言質」,篇幅亦長,故不免有盡、露之疵累。而張籍的樂府,如這首〈野老歌〉(詩題一作〈山農詞〉)作法則迥異。

詩共八句,很短,但韻腳屢換。詩意可按韻的轉換,分為三層。

詩的前四句:開門見山,寫山農終年辛勞而不得食:「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山」字兩見,強調這是一位山農。山地貧瘠,廣種薄收,「三四畝」收成不會很多。而深山為農,本有貧困而思逃租之意。但安史亂後的唐王朝,處在多事之秋,財政困難,官府剝削,無孔不入。「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杜荀鶴〈山中寡婦〉句)。「苗疏」意味收成少,收成少而「稅多」,必然產生勞動者「不得食」的不合理現象。如僅僅寫到糧食「輸入官倉」那樣一種司空見慣的事實為止,深度還不夠,而「化為土」三字的寫出,這才揭示出一種怵目驚心的社會現實,筆力健動,入木三分。一方面是老農終年做牛馬,使土地長出糧食;一方面是官家不勞而獲,且輕易把糧食「化為土」。這實際上構成一種鮮明的對比關係。妙在不但表現出老農被剝奪的痛苦,而且表現出他眼見心血被踐踏的痛心。所以,雖然只道事實,語極平易,讀來卻至為沉痛,字字飽含血淚。

詩的五、六句:寫老農迫於生計,不得不採野果充飢,仍是直陳其事:「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可是,這是多麼發人深思的事實:辛苦一年到頭,贏得的是「空室」,一無所有,真叫人「何以卒歲」!冬來農閒,辛苦一年的農具,可以傍牆休息,可辛苦一年的人,卻不得休息。糧食難收,卻「收橡實」。這兩句內涵,尚未盡於此,「呼兒登山」四字,又暗示出老農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兒子一齊出動,上山採野果。橡實乃橡樹子,狀似栗,可以充飢。寫「呼兒登山收橡實」,又確有山居生活氣息,使人想到杜甫「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深谷裡」(〈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的名句,沒有生活體驗或對生活的深入觀察,難以寫出。

老農之事,敘猶未已。結尾兩句:卻旁騖一筆,牽入一「西江賈客」。桂、黔、郁三江之水,在廣西蒼梧縣合流,東流為西江,亦稱上江。「西江賈客」當指廣西做珠寶生意的商人,故詩中言「珠百斛」。其地其人,與山農野老似全不相干,詩中又沒有敘寫的語言相聯絡,顯得詩的跳躍性極強。然而,一邊是老小登山,攀摘野果,極度貧困;一邊是「船中養犬長食肉」,極度奢靡,又構成一種鮮明對比。人不如狗,又揭示出一種極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豢養於船中的狗,與獵犬、家犬不同,純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這形象本身,也能引起意味深長的聯想。作者〈估客樂〉一詩結尾「農夫稅多長辛苦,棄業寧為販寶翁。」手法與此略同,但有議論抒情成分,而此詩,連這等字面也沒有,因而更見含蓄。

全詩似乎只擺一擺事實,就不了了之,像一個沒有說完的故事,與「卒章顯其志」的作法,完全相反;但讀來發人深思,詩人的思想傾向,十分鮮明,揭露現實極其深刻。其主要的手法,就在於運用形象的對比。詩中兩次對比,前者較隱,後者較顯,運用賦予變化。人物選擇為一老者。尤見貪官剝削之殘酷,及世道之不合理,也愈有典型性。篇幅不長而韻腳屢換,給人活潑圓轉的印象;至於語言平易近人,又頗有白居易詩的好處,令人讀來,如珠玉般的圓潤爽口。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紀元1127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秋的一天,南宋京城一片悲悽淒慘,人民嚶嚶飲泣,「識與不識,皆流涕」,哀悼剛剛被昏君奸臣斬首的抗金志士、愛國太學生陳東。
  • 杜荀鶴的這首詩,通過敘寫兩次經過胡城縣的所見所聞,揭露當時官吏作威作福、欺壓人民,反而得到升賞的不合理現實。
  • 曉夕採桑多苦辛,好花時節不閒身。 若教解愛繁華事,凍煞黃金屋裡人!
  • 錦衣鮮華手擎鶻,閒行氣貌多輕忽。 稼穡艱難總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 夏詩醇:報國勇進,勿忘教訓!
  • 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村行。 向晚一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 年年養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