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鞋業王國外移 自有品牌延續生命

人氣: 107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1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謝平平台灣台中報導)走進百貨公司女鞋專櫃,有國外進口、國內品牌,加上近年興起的網路品牌,琳瑯滿目的鞋款還真不知道如何選起,看到現在豐碩的成果,台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賴奇見嘆息也不是,不嘆息也不是,「目前台灣在全球約有三千多家,在大陸有二千多家,越南有七百多家,自創品牌的很多啦。」台灣高端的研發技術,國際聞名,但賴奇見嘆息的是,留在台灣的鞋廠卻僅是零頭數目而已,2000年的前後十年,台灣鞋業已從大量出口轉為以進口為主的市場。

老闆看遠不看近 骨氣打造鞋業王國

台灣早期從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因此一開始的技術僅能「組合」鞋子,由國外原廠提供各式零配件,包括鞋跟等,在台灣組裝。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表示,1970到1980年代,應國外客戶要求自行研發鞋跟或鞋材,台灣廠商就自組「師傅研發團隊」,國外設計稿一來,大家就絞盡腦汁,完成這雙鞋子,鞋技中心資深員工回憶,「那時候,丟掉的比交給客戶的鞋子還要多。」國外原廠發傳真來抱怨「技術怎麼這麼差」,更是家常便飯。

鞋技中心指出,前掌著力點、後跟著力點兩者的高度與寬度,必須合適,鞋子才能好穿好走,師傅製好的鞋子會寄到國外,由模特兒穿上一整天,看看有無任何需要改進。當時台灣技術最好的是帆布鞋與拖鞋,女鞋的難度高,因為牽涉兩個著力點的比例,這中間的學問完全靠師傅自己研究;鞋技中心表示,當時台灣鞋廠的老闆都很有骨氣,全力支持這些師傅將鞋子做出來,「賠本也要做出來,就是要為台灣爭一口氣!」有的甚至長達半年,比起現在2至3週,台灣就可以寄出打樣品,不可同日而語。

技術提昇後,國外原廠開始願意給台灣鞋業一些小訂單(1000雙上下),不要求交貨快速,但一定要達到標準。就這樣,一步一步將台灣的代工技術往上提升,研發團隊功力也愈發強大。

女鞋與運動鞋不同,有各式楦頭,鞋技中心表示,找出不適合自己腳型的鞋子有個簡易判斷法(不管跟高幾公分):鞋子穿久了,休息一下,腳就可以恢復,這雙鞋就可以留著,但如果休息一個晚上或一天,腳還無法恢復,這雙鞋的楦頭就是不適合自己腳型,穿久會受傷。(謝平平/大紀元)

台灣菁英踏入製鞋業 要求比原廠嚴格

短短30年,台灣鞋廠名聲響遍全球,客戶從拖鞋到國際知名女鞋,最終更自創品牌,跟老闆的素質很有關係。賴奇見舉了一個例子,一年,國外原廠要稽核台灣代工廠,如果工廠環境各方面條件符合,才確定下單,「你把單子拿回去吧,我們不做你的單。」老闆的回答嚇傻一行國外稽核人員,後來改以「參觀方式」進入工廠,最終原廠仍舊下單,並請衛星工廠來參觀,「因為台灣老闆的標準比原廠還高!」這樣的事情在台灣鞋業並非個案。

賴奇見細數這些帶領台灣鞋廠的大老闆,許多都受過日式教育,並畢業於台灣大學、師範大學(當年僅有數間大學),是標準的菁英份子;雖然起步晚,但他們對工廠中的各環節要求嚴格,將客戶的抱怨、刁難視為一種不斷的突破自我技術。

林義順家族以女鞋代工為主,現在為歐洲、澳洲的知名女鞋代工,包括凱特王妃的愛牌L.K Bennett,他表示,現在的國外原廠只會畫來一張設計稿,上面註明材料、顏色,代工商要在2至3週內無中生有,使用的鞋材必須送檢通過,做出來的初樣必須八成符合對方的設計想法,才能拿到訂單;如果設計圖上註明「leather(皮革)」,台灣的研發團隊就要從上千種皮革中,精準找出符合原廠設計的皮料,並剔除會黃變、黏合度不佳的材料,林義順表示,「速度與開發能力就是國外原廠評估代工廠的標準之一。」

結幫師傅要負責製作鞋跟,還要負責結合中底、大底、鞋面。(謝平平/大紀元)

研發團隊強大 低薪成為原廠最愛

在全盛時期,台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有上千家會員,不只女鞋代工,台灣也為許多國際運動鞋大廠代工,研發實力相當強大。但台灣鞋廠在1990年代陸續遇到工資上漲、製鞋原料飆升等問題,逐漸出走;現在製鞋公會會員僅有310家,很多是客廳工廠,或以機器射出夾腳拖鞋為主。

外商多次向台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賴奇見表達希望台灣能再度有鞋業工廠聚落,原因竟是「台灣薪資夠低」。目前大陸鞋廠經理薪水不低於2萬人民幣,配車還加司機,產假還有4個月;越南鞋廠一個剛做兩年、升上來當經理的年輕人月薪起薪是3000美金,產假6個月(待職待薪),而台灣一個要管幾千人的資深經理薪水也不過10萬台幣,遑論台灣鞋業一般經理薪水大概只有國外的一半。

製鞋公會現在還經常接到國外的詢問電話:「我們要找台灣人的鞋廠。」並且表明,不管台資工廠在哪裡皆可。賴奇見指出,「台灣人的工廠」在國際上非常有優勢:研發能力強、老廠居多、忠誠度佳(不隨便出賣原廠)、鞋材研究技術高、品質不打折等。

但現在台商想回台經營,難度很高,除了環保法規,其他諸如自由貿易區的設立資本額要達到一億台幣、招工不易、師傅技術斷層等,這對台灣鞋業長期發展,無異是一個致命的關卡,相較於新加坡以稅賦、設備等優惠政策對外招商,台灣鞋業表示,台灣的政策應該就投資環境弱點進行補強,打造鮭魚可以回流的環境。

製鞋技術斷層 自創品牌拉拔人才

台灣鞋業王國最高峰時,一年出口約8億4千萬雙鞋子,但2000年前後,台灣鞋界逐漸從外銷轉為進口,2012年鞋子出口僅1500萬雙左右,造成技術斷層,鞋技中心這幾年來,幫許多新銳設計師打樣鞋款,更有所感,不只重要的楦頭師傅、結幫師傅都斷層了,其他如鞋面開版師傅、鞋面針車師傅也極少年輕人願意投入。

林義順與妻子廖幸瑜皆出身鞋業家族,看著台灣當地人才流失,決定結合鞋業優良的技術,創立台灣品牌,拋下第二代的舒適生活,分任執行長與品牌總監,經過深思,決定以製作難度高、設計功力強的「客製婚鞋」作為品牌出發點;雖然已經有代工的基礎,但兩人在三年內,跑遍北、中、南,重新製作適合台灣人的楦頭,品牌總監廖幸瑜表示,楦頭牽涉到鞋子的舒適度,消費者如果穿了腳不很舒服,多半是因為這雙鞋的楦頭原型不是東方人。加上內裡挑選植揉皮革、記憶乳膠,鞋跟選擇百分百的單一原料製成等,都是為了給支持台灣品牌的消費者最好的服務,也讓投入的年輕人能有展望感——台灣鞋業是菁英投入的頂尖行業!

台灣鞋業大事

時間 事件 製鞋公會會員數
1960年代早期 台灣鞋業開始
1968年 TAIWAN PLASTIC SLIPPERS EXPORT

ASSOCIATION成立。

65
1976年 更名TAIWAN FOOTWEAR INDUSTRY 410
1978年 更名TAIWAN FOOTWEA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525
1988年 台灣鞋業高峰,該年出口842,772,000 雙鞋,產值為3,692,381,000美金 1245
1990年代 台灣鞋業遇到困難,大環境改變(高科技業興起)、勞工短缺、工資上漲、製鞋原料飆升、制訂更多維護勞方法案、台幣升值(1:40→1:25)
2000年代 從出口轉為進口,台商開始出走到中國大陸、東南亞。
2013年 310

資料提供:台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 整理╱謝平平

(責任編輯:羅令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