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端陽:北極渦漩與全球暖化

文/秦端陽

人氣 6

【大紀元2014年01月11日訊】
  

這個冬天有點冷!

來自北極的強冷空氣——北極渦漩(Polar Vortex),6日、7日兩天,掃過美國本土的一半地區,給海洋性氣候的新澤西也帶來了創記錄的低溫。新澤西中部地區都冷到零下15攝氏度,而大西洋城則打破了1918年的低溫記錄。有條件的家庭估計都點上了壁爐,在爐子上烤的除了木炭外,還有前副總統戈爾等人極力推銷的「全球暖化」理論,北極渦漩再次把「全球暖化」捲進了爭論的漩渦。

三週前,戈爾在和民主黨參議員的閉門午餐會上,呼籲參議院和白宮在對抗全球暖化上,採取更積極大膽的行動。但北極渦漩顯然不給面子,沒有帶來戈爾所期望的溫暖,而是揭開了冷酷的面紗。所到之處,寒風刺骨。據報導,美國中部的孟菲斯比阿拉斯加還要冷,而美國東南部的亞特蘭大的氣溫甚至比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還要低。那些鼓吹全球暖化的「科學家」和「活動家」們,可能正坐在暖氣充足的辦公室裡,琢磨著一個合理的解釋和規劃下一步的遊說。

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是上世紀一些氣候學家的觀點,一些專家通過選取的一些特定數據發現,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1988年美國NASA的政府科學家漢森(James Hanson)在參議院聽證會上聲稱,有99%把握確信,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了溫室效應發生。通過媒體的放大和誇大,全球暖化問題逐漸排上了政府首腦們的日程表。同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強調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並促成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工作組(IPCC)的成立,使‘气候变暖’成為一個影響廣泛的國際政治議題。IPCC成立後的數年間,推動聯合國於1992年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通過了具體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具有法律效應的《京都協議書》(Kyoto Protocol)。並召開了一系列的有關氣候變化的聯合國高峰會議,全球暖化也逐漸被廣大民眾所熟知。

2013年9月 IPCC發布的年度報告確認, 20世紀中期之後觀察到的大部分全球暖化情況,有95%的可能性是人為因素造成。而在2001年和2007年的報告中,這個數字是66%, 90%。IPCC專家還估計,全球平均氣溫到本世紀末將上升0.3到4.8攝氏度。報告下調了大氣二氧化碳若增加一倍導致的氣溫上升幅度,由2007年預測的2度改為1.5度。和中共發布的經濟數據一樣,大家都不信的時候,就改一下。IPCC專家們用的數學模型看來是蘋果公司提供的,年年都有新版本。

全球暖化的另一個重要推手就是美國前副總統戈爾(Al Gore)。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就授予IPCC和戈爾。在2008年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戈爾宣稱如果不採取行動,5年後北極將不再有海冰。但2013年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與2012年8月相比,今年同期北極冰蓋面積已增加了60%。」

這似乎印證了氣候學家們的另一派學說——「全球冷化」。40多年前,一些科學家們從地球運轉軌道週期變化規律出發,認為21世紀地球將進入「小冰河期」。但「全球冷化」由於沒有找到合適的代言人而逐漸被遺忘。

在全球暖化活動家看來,美國的迫在眉睫的任務就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前面提到的科學家漢森在2008年接受ABC採訪時甚至主張讓石油公司的CEO們以「反人類、反自然的重罪」接受審判。

無論西方民主國家,還是那些獨裁國家,在全球暖化問題上似乎還有些「共同語言」,因為在談到人權、信仰自由、言論自由等普世價值時,最後都是不歡而散,不了了之。但談談天氣就容易多了,似乎都站在政治正確的道德制高點上,為子孫萬代深謀遠慮。所以IPCC才會順利成立,並搞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不像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一樣,死氣沉沉。
  
而中共的各級官僚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上也有自己的高招,他們也知道少打幾個酒嗝,對減排做不了甚麼貢獻,他們的絕招就是拉閘限電,釜底抽薪。牛叉吧!
  
而美國在希拉裡(Hilary Clinton)當國務卿期間,外交的主要記錄就是參加各種氣候變化的各種雙邊或多邊會議。從2010到2012的三年中,美國共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共74.5億美元的無償援助,以對抗所謂的氣候變化。難道正是那74.5億美元才換來了這次的北極渦漩?
  
其實,控制一下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氣體的排放,也不是甚麼壞事。只是不能拿甚麼數學模型、計算機模擬等花架子來忽悠人。因為以我們自己的身體來感受,近年來氣候實際上是忽冷忽熱,變化無常。地球有95%的可能性是真的病了!
  

相關新聞
周曉輝:美日菲關係再升級 北京罕見未抗議
袁斌:伊朗空襲以色列事件的四大看點
石銘:張家口當局迫害法輪功仍特別嚴重
【名家專欄】中共干預美國大選意欲何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