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酒聖」——杜康

作者 :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80
【字號】    
   標籤: tags:

杜康,在中國古籍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中都有過記載,證明確有其人。但是,杜康生卒於何時,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謂之黃帝時人(約公元前2600多年);有謂之夏禹時人(約公元前2100多年);有謂之周朝時人或東周時人(約公元前1000多年~前256年);還有謂之漢朝時人(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到底是甚麼時代的人,至今不詳。

所以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紀元》一書中帶著疑惑的口氣說:「不知杜康何世人也,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而且,杜康是個甚麼人也從無定論。《說文解字》一書中說:「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朝的第五世君主。西晉人張華撰《博物誌》一書認為杜康是漢朝時候的酒泉太守,民間傳說他是一個手藝高超的釀酒師。
  
事實上,杜姓是周朝以後才有的。周武王滅紂建立周朝後,把商代豕韋氏封於杜(今西安市東南),其後裔在周宣王時做官,稱杜伯,後為周宣王所殺,子孫逃亡至晉國,才以封地杜為姓。可見杜康出世太晚,不可能是酒的始作人。
  
據秦漢間人輯錄古代帝王公卿譜系的書《世本》中講:「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說文解字》「酒」條中講「古者儀狄作酒醪」後,又說「少康作秫酒」;「帚」條文中也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明確提到杜康是「秫酒」的初作者。秫,即粘高粱,也作高粱的統稱。按此說,杜康可能是用高粱釀酒的創始人。
  
杜康被稱作「釀酒始祖」,在中國的史書上有很多記載。晉代江統在《酒誥》中記述:「酒之所興, 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日杜康。」宋人朱翼中的《酒經》云:「杜康作秫酒。」晉人張華著《博物誌》記載:「杜康善造酒」。唐朝皮日休的《酒床詩》云:「滴滴連有聲,空疑杜康語。」

杜甫誦:「杜酒頻勞動,張梨不外求。」蘇東坡在《止酒詩》說:「從今東坡室,不立杜康祀。」最有名的還是魏武帝曹操的《短歌行》,詩中吟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在歷代相傳的關於杜康造酒的記載與傳說,也反映了世人對杜康的紀念和推崇。
  
一說,杜康為今洛陽市汝陽縣杜康村人。據說他幼年常牧羊於家鄉附近的空桑洞(今杜康村西南),偶然發現自己吃剩放在桑樹空洞中的秫飯有特殊的香味,於是受到啟發,經過反覆研製,終於發明了酒。

江統在《酒誥》中也說:「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宋人朱翼中在《酒經》中也有同樣記載,「杜康作秫酒」,「空桑飯,醞以稷麥,以成醇醪,酒之始也。」可以看出這個故事流傳久遠。

今天,在汝陽杜康村一帶,仍有酒泉溝、空桑洞、杜康河這些地名,成為杜康造酒的歷史佐證。
  
另一說,在現今陝西省白水縣有個村莊叫「康家衛」,距縣城約十五里。人們說這裡就是杜康的出生地。查清乾隆年間重修的《白水縣誌》,有「杜康,字仲寧,相傳為縣之康家衛人,善造酒」的記載。在康家衛村東,有條水沖出來的大溝,長約十公里,最深處近百米,當地人稱「杜康溝」。溝的起點處有一眼泉,水質清冽,四季汩汩不竭,名曰「杜康泉」。

縣誌上說「俗傳杜康取此水造酒」,且「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泉水湧出地面後,沿著溝底流淌,形成一條涓涓細流,叫「杜康河」。
  
相傳,周朝有位天子喝了杜康釀的酒,食慾大振,心曠神怡,於是封杜康為「酒仙」,賜他釀酒之村名「杜康仙莊」。自此,杜康善釀之名聲大振,上達天庭,終於被玉帝召去釀製御酒。到了晉代,杜康奉旨下凡,以點化本為王母娘娘瑤池酒童下凡的劉伶。

他在洛陽龍門九皋山下開了一個酒店,店門上貼著一副對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橫批:「不醉三年不要錢。」劉伶嗜酒,聞香而至,未料三碗過後,竟一醉不起。三年後,杜康到劉伶家討要酒錢。

劉伶家人聞聽,又氣又恨道:「劉伶已經死去三年了。」並上前拉住杜康要去打官司。杜康拂袖笑道:「劉伶未死, 是醉過去了。」眾人不信,打開棺材一看,臉色紅潤的劉伶剛好睜開睡眼,伸開雙臂,深深打了個哈欠,吐出一股噴鼻酒香,得意地說:「好酒,真香!」這就是「杜康醉劉伶」的故事,在民間流傳極廣。
  
杜康創造的「秫酒」及其釀造方法,奠定了中國古代白酒釀造的工藝基礎,對中國酒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秦漢以後,杜康酒多被作為宮廷御用,歷代帝王對杜康也多有加封,尊他為「酒聖」 、「酒仙」。於是,大家都把杜康奉為造酒業的祖師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真相歷史◆著名國際學者李約瑟認為:「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可以說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這番見解得之於曾七下西洋的鄭和艦隊。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良材美質都需一番雕琢方能成器,古今有成就者概莫能外,鄭和自然也在其中。1381年,明軍遠征雲南,半年內平定了雲南全境,馬和成了小戰俘,被帶回應天府(南京),作了小太監。由這次命運轉折起,馬和被漸漸推上了歷史的大舞臺。
  • 個旅行中的天使到一個富有的家庭借宿。這家人對他們並不友好,沒有讓他們在舒適的客人卧室過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給他們找了一個角落。當他們鋪床時,較老的天使發現牆上有一個洞,就順手把它修補好了。年輕的天使問為甚麼,老天使答:「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
  • 古人人制定的禮、樂,有助於人節制自己行為,符合道德規範。釋、道、儒三家的學說,有助於人民了悟宇宙的真理和得到高級生命的幫助。
  • 普天之下,儘管各民族之間的語言、膚色、信仰文化不同,但對於普世的價值觀,對基本的善惡、好壞、是非的認識,都有一個總體的共識,就是在對待善惡等這些問題上的思考,認識,看待方式,思維模式幾乎是共通的。在衡定善惡的行為時,思維的取向,不會受到任何語言的限制。
  •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講修道成仙的故事,儘管故事不知發生在哪朝哪代,主人翁也無名無姓,但故事充滿著哲理。
  • 時常在報端上看到或者在私下裡聽到不少中國人這樣說:「我們是龍的傳人」等等。乍一看,乍一聽,還覺得挺美,可是仔細一想,就覺得不對勁了:中國人怎麼會是「龍」這種獸的後人?而且中國古籍中從來就沒有這個說法,儘管「龍」的形象自上古開始就已經存在。
  • 始皇在臨死前不久,天上掉下來一塊大隕石,後來隕石上被發現寫著幾個字——「始皇死而地分」。秦始皇查不出來是誰寫的, 就把隕石周圍住著的人全都殺掉了。這句話就是讖語,很快秦始皇死了後,被他滅亡的六國就紛紛復國,割據自己的土地。這個事件記載在《史記》第6章《秦始皇本紀》。
  • 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屠夫許方,他以殺驢為職業。他每次殺驢之前,先在地上挖一條溝,在溝上放置一塊鋼板,鋼板的四角有四個洞,將驢的四個蹄子陷在其中,這樣驢就不能隨意晃動。
  • 傳說在神造人之後,起初因為人的本性很善良,為人行事都很仁義厚道,所以時間之神便定下,這些善良生命的壽命為一千年。人人敬天知命,都很感激時間之神的慷慨,每逢節日便禮敬天地神明,凡事都要聽一聽,看一看上天的旨意。
  • 據大陸煤體2009年11月05日報道,一批專家在北大竹書保管的博物館裡看展品。為了防止觀看這些竹書時說話唾液對竹書造成傷害,專家們觀看時都戴上了口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