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成就孩子的未來(三)

別讓孩子走進「規矩和愛」的荒漠― 忽略型父母
font print 人氣: 62
【字號】    
   標籤: tags: ,

作者: 王濤

目前忽略型的父母正急劇增加,最典型的是父母離家工作,孩子留在家中,這種現象逐年遞增。由於這些孩子缺乏規矩又缺乏愛,心理發展不健全,出現厭世自閉、反社會人格、空虛、自卑、膽怯、沒有精神寄託等現象,最重要的是缺乏愛。這些孩子不懂什麼是愛,更不知道什麼是敬畏,最後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極端地不尊重。

以下案例是真實事件,卻令人難以置信。

二○○七年四月二十一日晚上,自貢市一名七旬老婆婆陳屍家中,凶手竟是被害人年僅十三歲的姨孫小淘(化名)。犯罪動機簡單卻令人費解:為了拿到去網咖的錢。案發後,小淘把凶器丟在姨婆家門前,從容離開,在田裡洗去血跡後,再返回網咖。二十三日是星期天,小淘去幫朋友慶生,下午兩點左右遭逮捕歸案。更讓人毛骨悚然的是,前一年小淘因為拿不到上網的錢還掐死了奶奶。

長期缺乏愛和規矩,年僅十三歲的孩子竟成了殺人魔。但孩子是可憐的,他們從小在愛和規矩的荒漠中長大,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欠缺基本尊重,這樣的孩子既可悲又可怕。

不光是這些家庭,整個社會都在為這樣的扭曲靈魂負責。

用心陪伴孩子。你的心在哪裡,時間就在哪裡!

有一次,我的講座結束,很多父母圍著我問各種問題。問答至少進行了半小時,我看見一位爸爸一直站在旁邊。其他父母散去後,這位爸爸走了過來。

當時我很累,但被這位爸爸的耐心感動,就問他:「你有什麼話要跟我說嗎?」

這位父親點點頭說:「我對孩子的教育確實有很多問題,但是,我想和您談的不是我自己教育孩子的問題。」

聽他這麼說,我回應:「你慢慢說。」

「我是一名刑警,最近幾年破了很多重大刑案,每次破了大案,全隊都要慶祝。但是我每次都非常難受,很多案犯都只是孩子,卻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犯下重罪。有些孩子是因為從小父母不在身邊,缺乏管教。我自己也做爸爸了,看到那些犯罪的孩子感到很痛心。今天我等了這麼久,只想告訴您:有機會請您多辦幾所父母學校,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少幾所監獄。」

兩年多過去,這位刑警爸爸的話一直在我耳邊迴盪……

在我改寫書稿時,又在網路上看到一起令人髮指的社會案件。

二十歲的搬運工因為不滿老闆娘讓他幫忙照顧孩子,便持斧頭將她及她的兩歲兒子砍死。更讓人震驚的是,罪犯滿不在乎,甚至面帶笑容地說,他早已不在乎生命,只求法院速判他死刑。
在最後陳述時,他說:「我希望法官能盡快判決本人死刑,並且立即執行,謝謝!」並向法官鞠躬。

這名罪犯幼年父母離異,跟隨父親生活。四歲時,父親因殺人罪獲判死刑,從此他的人生便缺乏管教與愛。一個年輕的生命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愛也沒有規矩,是多麼可悲又可怕。如果他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一點愛,至少還會珍惜自己的生命,進而學會尊重他人的生命。現實是,破碎家庭愈來愈多,社會愈來愈冷漠。在欠缺愛和規矩中長大的孩子,愈來愈多。

除了父母離鄉背井工作和上述案例中孩子失去父母的家庭,還有另一種是:忽略型的家庭。這些父母忙於工作而忽略孩子的教育,照顧和教育孩子的責任落在老一輩或者保母身上。
特別是一些爸爸總能找到理由去外面應酬,而不顧及家中年幼的孩子。

我在上海就遇過這麼一位父親。他從名校畢業後一直努力打拚,憑著自己的實力和機運,累積財富,成為成功的金融業高階管理者。這幾年幾乎每天在外應酬,即使是週末也排滿了聚會或麻將交流。這位父親的說法是:我對這個家和孩子最大的貢獻及責任,就是賺錢。女兒剛上小學,內向乖戾、脾氣暴躁,問她對爸爸的感覺,她說:「爸爸不愛我,也不陪我玩,他只知道出差、應酬和打牌,等我長大以後,一定要找不出差、打牌的王子。」

雖然,為家庭賺錢是父親的重要職責,事業成功也能展現個人價值,並且替孩子建立敬業的榜樣。但是這位爸爸忽略了,這一切並不是最重要的。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無論你在工作上的責任多麼重大,無論你的工作多麼複雜或富有創造性,都要記住:你還有更重要、更複雜、更細緻的工作,就是教育孩子。」或許這位父親會說:我的精力有限,社會競爭激烈,賺錢都來不及了,哪裡還有時間陪孩子?然而,這是一個藉口。

設想一下,如果你現在單身,正在追求一個女孩。你會因為工作忙而沒有時間約會嗎?即使出差在外,你也會打通電話,甚至在半夜工作結束後,發一封簡訊給對方。即便你的工作很繁忙,也不應該成為忽略孩子的藉口。相反地,正因為時間有限,更應該好好學習和孩子溝通的能力,讓有限的相處時間更有效率。

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曾經回憶,小時候從來不覺得父親在外面做事,沒有陪伴他。曾國藩一生為官、征戰沙場,很少在家。

他是怎麼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陪伴呢?不論公事、戰事如何複雜緊迫,曾國藩稍有空閒便提筆寫信給孩子,讓孩子們時時感受到父親的關心和教育。

陪伴孩子最重要的是:心靈陪伴。你的心在哪裡,你的時間也在哪裡。

─ ─摘自:《規矩和愛,成就孩子的未來》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少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我生養的,不是我的是誰的?這樣的觀念,是在占有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思想和情感,雖然會受到父母影響,但是不屬於父母。
  • 教育的核心是處理好規矩和愛的關係。尊重和理性是規矩與愛結合的前提。相反地,如果父母以占有為目的,很容易失去基本的教育理性和教育界限。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 如果孩子已具備自我調節力,那麼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培養自我調節學習的能力。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包括自己制定學習目標、有效的學習計畫與實踐後的自我評價。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達成目標,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動。
  • 歡迎來到少兒階段。在這一階段,一個不能小覷的常見現象是:與父母交談可能是孩子心中排在最後的一件事。好消息是,你可以再次開啟與孩子的對話。
  • 4至7歲的孩子開始學習時,比起思考選擇什麼教具、使用什麼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具備自我調節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