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臺灣水墨大師張光賓百歲書畫特展

鍾元臺灣臺北

人氣 382

【大紀元2014年10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臺灣水墨大師張光賓教授今年適逢百歲嵩壽,國立中正紀念管理處為張光賓隆重舉辦特展,於10月20日至11月16日在中正紀念堂展出。張光賓的水墨畫「焦墨散點皴」法獨樹一幟,有豐富人生閱歷的他,曾於民國99(2010)年榮獲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殊榮。

張光賓(1915─)

張光賓字序賢,號于寰,1915年生於四川省達縣。28歲進入重慶的三年制國立藝專,師事傅抱石、李可染、豐子愷、黃君璧、高鴻縉等名家。1948年隨國民黨政府搬遷來臺,1969年從國防部諮議官上校退役。經當時參軍長黎玉璽將軍推薦,他轉到心儀已久的故宮書畫處任職,以55歲之齡從委任最低職等試用助理幹事做起。

張光賓作品《湖山清景》。(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作品《赤壁夜遊》。(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作品《乙酉焦墨山水》。(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作品《暗香浮動》。(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作品《瀑橋棲隱》。(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在故宮從事藝術史研究將近19年,他發表數十篇中國藝術史重要論文,特別是元代書畫史研究《元四大家》、《元朝書畫史研究論集》、《元代繪畫菁華》,以及《富春山居圖》真偽懸案等論述,具有關鍵地位。對於釐清古代書畫史的問題,通達之成就具有卓越貢獻,被藝術史學家喻為「元代書畫史活字典」。

[[7]]

張光賓作品《二水懸流隱真處》。(鍾元翻攝/大紀元)

[[9]]
張光賓作品《秋水長天》。(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作品《重巒幽居》。(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作品《遠浦歸帆》。(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作品《無限江山》。(鍾元翻攝/大紀元)

1987年以故宮研究員屆齡退休,專心於書畫創作。他以其書畫史家的身分書寫書法,篆隸行草等體式均擅;作畫則以筆墨揮灑,其點皴筆法的層次變化,獨樹一格。在藝術創作上的地位,曾獲「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與「國立歷史博物館榮譽金章」。張光賓常以宿墨作畫,使用小筆來畫點,以點代皴,以焦墨渴筆的獨特創作法,由排列的墨點再構成畫面,形構了蒼蒼鬰鬰的造景輪廓。

張光賓作品《湖山清景》。(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作品《谷口舊家》。(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作品《丁亥焦墨山水》。(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作品《丙戊焦墨山水》。(鍾元翻攝/大紀元)

83歲起,他以「焦墨散點皴」方式作畫;91歲左右,其風格為之一變,突破筆墨線條結構,再創「焦墨排點皴」的筆法。在筆墨堆疊之際,無需顏色綴飾,鋪陳出層疊、厚實的幽遠意境。張光賓不僅以藝傳薪,書畫淑世,捐助藝文團體暨學校之現金、書畫作品,在新臺幣數千萬元之上。

[[19]]

張光賓作品《岡林重疊》。(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作品《萬仞迎天》(左)、《閒居讀書》(右)。(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作品《青谿山居》。(鍾元翻攝/大紀元)

主辦單位表示,張光賓特別值得後輩仰慕學習之處,尤其在於其創作不輟的精神與泉源不絕的創造能力;他以年逾九十歲高齡,創造出嶄新的「焦墨排點皴」,並成為他繪畫藝術中的代表性成就,展現出當代中國藝術兼具傳統及形式創新的可能性,也為後輩子弟呈現學海無涯、活到老學到老的精進能力之最佳典範。**

張光賓作品《群峯際天》。(鍾元翻攝/大紀元)

張光賓作品《具區林屋洞天》。(鍾元翻攝/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曉清

相關新聞
96齡文化獎得主  張光賓向晚書畫展
交大藝文空間   張光賓融古鑄新書畫藝術
麗山寓盧—— 張光賓書畫展
組圖:張光賓百歲祝壽研討會在故宮舉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