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32):「學」而「習」之「說」何在?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氣: 221
【字號】    
   標籤: tags: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的開篇〈學而〉(《論語》以每篇開頭的幾個字為篇章名)篇開頭的三句名話。

「不亦說乎」的「說」讀ㄩㄝˋ yuè,指內心欣悅。《詩.召南.草蟲》有言:「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之,亦既覯之,我心則說。」這樣的意思,原多用「說」表示,後來寫作「悅」表示。當然,「不亦說乎」的「說」也有說出來的意思,這個稍後我們要提到。

「學而時習之」為什麼會「不亦說乎」?所「悅」何來?這涉及到學什麼和「習」的意思。

那麼「學」的是什麼呢?是儒家經典,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當然也包括孔子所講授的內容。其目的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而不是指學習一般的實用知識或技能。

孔子講「君子不器」。所以《論語.子路》中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因此《論語.顏淵》中孔子又講:「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那麼「習」又是什麼意思呢?

習,甲骨文一形是羽(鳥類展開的雙翅)在囗(ㄨㄟˊ wéi,區域,範圍)上,表示小鳥在空地鼓翅學飛之意;後(二形)「囗」變為「日」,用以強調是白日練飛,並最終能自由翱翔於天空。

古文承接甲骨文二形線條化;篆文承之整齊化進而將「日」變為「白(白天)」,表意更明確。隸變以後寫作習。

即「習」的本義是小鳥反復練飛,並最終化爲能自由翱翔的本事。如:(季夏之月)溫風始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腐草為螢。(《禮記.月令》)
引申表示反復地學練、實踐,以掌握某種、某項知識或技能。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習」用的就是這層意思。還有如人們平常所說的:修文習武、學習、練習、演習等。明確「學」的內容,瞭解「習」的含義,也許對「學而時習之」何以「不亦說乎」,就有了不一樣理解:

學習(經典)並時時按照其義理、規範去踐行,修為、境界就會不斷提升;修為、境界提高了,當然會心感欣悅。但這種欣悅的感受,他人是無法理解和體會的,只能形於言以表達,所以這裏用了「說(ㄩㄝˋ yuè)」字,也表示「說(ㄕㄨㄛ shuō)」的意思。

如果「學」指的是學一般的實用知識或技能,「習」指的是」復習」,「說」僅指快樂,相信沒有多少人會時時、時常地進行復習,更別談復習的快樂之感!

但「說(ㄩㄝˋ yuè)」了為什麼還要「說(ㄕㄨㄛ shuō)」呢?〈學而〉篇隨後的第二句話給了答案:「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古代多指同師門的人,也指同道之人,而非一般親友。「親友」的意思用「友」表示。

前面所說的「學習」活動,同門、同道之間的交流、借鑒對於個人修為與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遠來之「朋」可以帶來不同的理解和觀點的碰撞,由此激發出對所學新的領悟,那種悟道的喜悅,相信大多數人都是有體驗的。因此,有遠方的同門、同道來交流,那自然高興而喜不自勝。所以--

《禮記.學記》中強調:「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論語.述而》中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公冶長》中孔子評價孔文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里仁》中孔子提醒:「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當然,「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主要是一種個人心境,而這種「學習」的內容、過程和收穫,一般人則不一定瞭解和理解,所以非議、詬病在所難免。對此種種,君子是不會慍怒的。就像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古來聖賢和成大事業者,在其立業之初,鮮有為世人所認可、讚許、崇尚者。然其固守己志,窮究篤行,終成宏論偉業,澤被後世,多緣於此。所以--

《論語.學而》中孔子強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書林

更多:漢字正義(40):「克己復禮」你理解對了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倉頡造字數千載,幾人歸去幾人來;神傳文化展新意,大道已就天門開。每一個漢字,其點橫豎捺撇折勾都有特定位置,隨意改變某一筆的位置就不協調。而人類社會的群體關係與漢字結構的這種特點何為相似。
  • 漢字不僅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更是唯一現代人仍在使用的象形、形聲、會意字體。學習漢文的台灣人會正體字,沒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對於一般用字母和拼音書寫的人來說,能書寫千年前的漢語卻是件神奇的事!
  • 中國古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看似簡單的一句成語「不三不四」,卻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淵源。「三」與「四」這兩個數字的由來,及其中隱藏的原始涵義,要追溯到上古時代的《河圖》...
  • 百果之中,我獨愛鮮桃,尤其喜歡又大又甜的水蜜桃。細思之,百果中只有桃子可以稱「仙桃」,其它果品都不能冠以「仙」;百木之中,唯有桃木可以稱「仙木」,其它樹木與仙無緣。
  • 通讀《弟子規》,概而括之,就是一個「孝」字。儒家孔子講「百善孝為先」,可見「孝」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 通讀《弟子規》,概而括之,就是一個「孝」字。儒家孔子講「百善孝為先」,可見「孝」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 我們的先祖是以服飾華采的美稱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稱之為「夏」;從字義上看,「華」字有美麗的含義,而「服章」就是「漢服」,「夏」字有盛大的意義,「禮儀」指的是儒家的道德、規範;「華夏」連起來確是個美好的詞,所指的是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追溯歷史,恍然大悟,如果沒有服飾與禮儀,又如何稱「華夏」?
  • 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用祖傳結繩記事的辦法,替黃帝記載史實。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麼,連他自己也忘記了....
  • 既然學習中文有益開發智能,能夠提高個人的競爭力,跟上全球中文熱的列車,但是目前中文分為「正體字」及「簡體字」,若是單純根據學習效能來看,究竟該學習哪一種為好呢?專家們的建議是,當然是學習「正體字」最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