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的修煉故事:白居易

作者:梅松鶴
font print 人氣: 1709
【字號】    
   標籤: tags: , ,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他與李白、杜甫在中國詩壇同負盛名,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名人。他一生寫下大量反映社會現實、抒發報國之志的詩篇。

白居易認為,詩歌必須擔負起「補察時政」的歷史使命,他積極宣導新樂府運動,強調繼承《詩經》「風雅比興」的傳統。並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從而達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目的。(《白氏長慶集》)

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在風格上自成一體,世稱「元白體」,連不識字的老嫗、兒童都能聽懂,贏得廣泛的讀者。他長於各種詩體,特別是敍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而《長恨歌》則被詩評家譽為千古絕唱。

白居易在生時便詩名顯赫,受到舉國上下、甚至國外的崇拜,而且其影響在歷史上經久不衰。在他盛名的二十年時間中,各地寺廟道觀、郵亭等處的牆壁上都能看到他的詩。

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野老牧童,不分男女老幼,甚至不識字的老太太,都是他詩歌的忠實欣賞者和積極的傳播者。當時傳抄他的詩拿去賣錢,或換酒、換茶喝的人到處都是;甚至外國的宰相也托來朝的商人,以百金一篇的奇價購買他的詩作。

白居易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詩人,還是一位敢直言、愛百姓、廉潔自律的清官,他的品行一直為後人所稱道。白居易一生寫過的「諷諭詩」比別的詩人都多,充分顯示他關心民眾的疾苦、同情貧窮受難者的善良本性。最有名的如《賣炭翁》、《觀刈麥》以及《繚綾》等,使人至今讀起來還能深切地感到作者善心的巨大感化力量。

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在關心和同情窮苦人的同時,他還往往能反躬自問,把自己的優裕生活看作是羞愧的事情。比如看到飢餓的婦女,抱著小孩,在麥地上撿拾別人收麥時掉下的一顆顆麥粒來充飢,他便聯想到自己「不事農桑」還拿「三百石」俸祿,而感到深深的「自愧」(見《觀刈麥》)。

白居易嚴於律己,廉潔儉樸,始終如一。一次,他看到家中的兩塊石頭,感到自己還是做了錯事。原來,白居易到杭州天竺山時,在山上發現兩片山石玲瓏可愛,便順手把它們帶回家。

現在想來,如果每個遊人都像自己,帶兩片喜愛的山石下山,如此天長日久,天竺山將變成什麼樣子?自己認為沒有帶走杭州一丁點兒東西,難道這石頭不是杭州的東西嗎?

他越想越不能原諒自己,悔恨萬分,忍不住提起筆來,作了一首自我檢討的詩:「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為兩片石頭自責,其為官之清白,令人感佩。

白居易在做杭州太守時,聽說道林禪師德行很高,就前去拜訪。他看見禪師住在山中古松之下,說道:「禪師住處很危險。」禪師答道:「太守的處境更危險!」

白居易聽了大惑不解:「我何險之有?」禪師反問道:「身居官場,如薪火相交,可是人在其中又往往意識不到,這難道還不夠危險嗎?」白居易聽後連連點頭稱是。

他向禪師請教說:「人生的道理如何呢?」禪師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三歲小孩都知道這麼說。」禪師說:「雖然三歲小孩也知道這麼說,但八十歲老人也不見得能做到啊!」白居易一聽,歎服不已,從此走上修煉的路。

他不僅自己虔心修行,還用自己的俸祿請人彩繪大型天國世界圖、佛像、神像、印佛經,勸勉人們要信奉佛法,相信因果,並寫道「願以今生世俗文字之業,狂言綺語之過,轉為將來世世贊佛乘之因,轉法輪之緣也」。

晚年時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成為一個不入廟的修煉者。修佛使他明白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因果關係的,因此在他被貶官到江州作司馬、遇到生活中的磨難時,就不會像常人一樣地過分憂愁和煩惱。

他對名利也逐漸地放淡,告誡世人不可過分追求,否則自招災禍,還語重心長地告訴世人,許多人的痛苦都是自己的言行招來的[1]。他在《感興二首》中有這樣的詩句:「吉凶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

由於放淡了名利,看透人生的真相,因此白居易在修煉中進步很快,並修出了比較強的「宿命通」功能。盛唐前後,許多朝廷命官和文人都修佛,其中一些人也都知道自己的前世。

白居易曾在一首詩《自解》中說:「房傳往世為禪客,王道前生應畫師。我亦定中觀宿命,多生債負是歌詩。……」意思是,據說房太尉前世是個修佛的和尚,而大詩人王維王右丞前生是一個畫家;我在打坐入定中,用宿命通看過自己的往世,結果發現我原來的好多世中都一直與詩歌有著不解之緣[2]。

這裡他告訴我們,原來他的詩歌天才是在許多世中不斷積累起來的。這一說法為「天才」找到最自然的解釋,並且也被當今西方「輪迴轉世」的科學研究所證實。比如一個幾歲的小孩能夠不學自會地開機動船,顯出非凡的「天賦」,但研究發現,他前世是一個機動船的船長,有著幾十年的駕船經驗。

白居易不但修出了比較強的宿命通,他在修煉中的體悟似乎也比一般人高。他在《讀禪經》中寫道,「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詩無達詁,禪無定說。這首禪詩的境界還是讓讀者自己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註:
[1] 白居易,「感興二首」:「吉凶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
[2] 白居易,「自解」:「房傳往世為禪客,王道前生應畫師。我亦定中觀宿命,多生債負是歌詩。……」
本文所引諸詩,可參《白香山集》,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台一版;「感興二首」和「讀禪經」載於65卷,「自解」載於68卷。

——轉載自正見網  #

(點閱古代詩人的修煉故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都有過失,能誠心聽取他人意見和指責,並虛心改正,這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到。唐太宗是歷史上少有的聖君明主,他以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而著稱,以下是史書上記載的幾則唐太宗「誠心求過,聞過則喜」的小故事,身為天子的那份謙遜和博大胸懷足可以垂範後世。
  • 三國時,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命人製造木牛流馬運輸軍糧,再次出兵祁山,第四次伐魏。魏明帝曹睿親自到長安指揮作戰,命令司馬懿統帥諸將領,帶領大軍三十萬直撲祁山。
  • 朝人宋憬,官職是侍中(侍中是門下省的長官,朝廷的高級政務官員),他為官清正剛直,辦事從來不徇私情。
  • 古以來,當社會道德普遍低下時,往往會有瘟疫流行。但是人們卻傳說,如果修養道德,人就會避免瘟疫降臨在自己身上,而且對於家人也有幫助。這種說法對於不信神的人大概會以為是天方夜譚。下面就舉個千金良方的傳說︰
  •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天祥。後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宋瑞,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他是南宋後期傑出的民族英雄、軍事家、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的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著名的〈正氣歌〉、〈過零丁洋〉更是成為千古絕唱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 史上,每當一個朝代走向衰敗之時,都會表現出政風腐敗,民德頹喪,此時往往奸佞滋生,惡人當道,忠良反遭迫害,這也正是中國當今局勢的寫照。有句話叫「否極泰來」,或許一個時代的巨變就在眼前,過往所發生的一切,就是今天的參照。
  • 廠魚肉百姓、心狠手辣
  • 造恐怖的特務機關東廠
  • 古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受其地區語言、文化、政治、經濟、風俗等諸多因素的主客觀影響,以及與當地戲曲、說唱民間音樂融匯的過程中,形成許多各具特色的風格流派。
  • 這事發生在元朝年間,廣東的盜匪,渡過長江,占據瓜州和鎮江兩地。朝廷派大軍,集中水軍兵船在焦山,堵住他們順江入海之通路。水軍中有一名姓李的,原來是軍船上的舵工,因勞積資深當上了把總。他行為放肆,經常夜間出去搶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