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殊勝 投河不死

font print 人氣: 40
【字號】    
   標籤: tags:

災禍臨惡人 吉神佑君子

據《宋史》記載,宋朝人劉安世,字器之,早年從學於司馬光。司馬光教誡他要以「誠」字立身處世,要做到「誠」,劉安世當從不妄語開始。

劉安世受教,勤學不倦,後來科舉中第,累升至諫議大夫,他態度嚴正,剛直忠誠,不畏強權,據理力爭,一時深受朝廷上下敬懼,人稱「殿上虎」。劉安世忠直敢言,多次向皇上報告,說章惇一定不可任用,章惇因而懷恨在心。不久,章惇大權在握,劉安世被放逐到偏遠的梅州,人們都說劉公一定會死。

章惇欲置劉安世於死地,命使者逼劉安世自殺,但使者不忍下手。當時有一個貨郎,為了迎合章惇的意圖,主動提出要去殺掉劉公,章惇就把他提拔為本路判官。

本路判官就快馬疾馳,離劉公所在的駐地梅州只有三十里了,半夜裏忽然聽到「噹!」的一聲巨響,那個本路判官像被一物打擊一樣,吐血而死。劉安世因此免除了一場災難,終於沒有受到傷害。

章惇報復心切,又捏造事實誣告劉安世,不料奏疏未發而罪跡敗露。皇上想到劉安世的諫正之言,將他詔回朝廷任職,後升任平章國事,得享八十歲善終。

記錄這個故事的《安士全書》一書,作者是清代的周思仁認為,劉公是一位如此有賢德之人,竟然還有人迎合章惇的心意想要殺他,這種行為實在邪惡。所以,災禍便會降臨到他身上,而吉神則常常會護佑君子。

金甲神護佑積善的商家

據《感應篇注證》記載,明朝嘉靖初年,儀征縣金某,在鎮上開一個典當鋪。當時出現盜賊,搶劫了所有富家的財產,惟獨金某的當鋪無恙。

官府有關部門因此懷疑金某與盜賊相通,等到捕獲盜賊後,查問他們為什麼不搶金家的當鋪?盜賊卻:「我們曾經先後幾次前往搶劫,都看見金家屋上和門外,有幾位金甲神守護著,所以不敢侵犯。」

官府還是不信,就傳當地鄰居前來詢問,大家都說:「金某實在是一位積德的善人,其他各個典當鋪,都是出輕入重,只有他家出入公平,估物很寬,限期更遠。並且一旦知道當戶是貧弱的人,還會破例免息。上天保佑善人,所以有吉神保佑。」

縣令聽後,大加讚賞並上報給上司,上司聽說後表彰金氏。

周思仁認為,典鋪本是方便人民的行當,但是其他當鋪,輕出重入,對平民百姓分毫不予優惠,不免歸入市儈一類。但金某的當鋪,不但沒有這個趨向,還能格外施仁。這樣的好人,難道盜賊搶劫和官方懷疑,就能損壞他的福澤嗎?

商家若學金某,那才真正是長富之道。於人於己兩利,此乃富祥訣竅!

投河不死

據《付法藏經》記載,毗婆屍佛在世時,有一位比丘頭痛得很。那時候,薄拘羅尊者是一個窮人,拿了一個訶梨勒果,佈施給他,那位比丘吃下後,病就好了。

薄拘羅因為做了這件善事,結下這個因緣,所以在九十一劫以來,薄拘羅享福快樂,未曾有病。後來,薄拘羅投生到一個婆羅門人的家中,他的母親早死,後母多次要殺害他,都沒有成功。

有一次,又把他投到河裏,被大魚所吞,魚隨即被漁民捕獲,購魚者剖腹得兒,薄拘羅便成為有德望人的兒子,後來,修行成為羅漢。

周思仁認為,薄拘羅佈施一位病僧,就獲得九十一劫無病的果報,並且多次遇折磨而不死,這是福田殊勝的緣故,難道這不是惡星永離、吉神常護嗎?

還金得福報 皇封作縣令

南北朝時期,在齊朝有一個叫甄彬的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卻品行端正、心地善良。

有一次他家缺錢用,就拿著一捆苧麻到當鋪裏去典當。後來家裏有錢了,就拿錢去當鋪贖回苧麻。

甄彬拿回苧麻,無意中發現苧麻捆裏裹著一個布包,他打開布包一看,裏面有金燦燦的一塊黃金,足足有五兩重。如果不聲不響的留下,誰也不會知道。可他是一個善良誠實的人,絕不會做損人利己的壞事。於是便毫不猶豫地拿著布包向當鋪走去。

剛一進當鋪的門,就聽見當鋪老闆在審問夥計,夥計委屈得不停地哭泣,渾身顫抖。甄彬急忙拿出金子,遞給當鋪老闆,並說明事情的經過,老闆見金子失而復得,不覺轉怒為喜。

那個夥計也停住了哭泣,走過來對甄彬含著眼淚說:「多謝大恩人!不然我傾家蕩產也償還不起。」邊說邊跪下磕頭,甄彬急忙把夥計拉起來說:「你不要這樣,這算不得什麼。」

甄彬做了許多好事,他的事蹟越傳越廣,後來竟然連皇帝也聽說了。齊太祖蕭道成十分欣賞甄彬的人品道德,為了彰顯這種美好的道德,特意頒發詔書封甄彬為四川郫縣的縣令。在上任之前,甄彬去朝見太祖皇帝辭行。

太祖對甄彬說:「你昔日就具備拾金不昧的美德,朕相信你會做一個好官。」後來,甄彬也確實為民眾做了許多造福一方的好事,他的事蹟被人們廣為傳頌。

甄彬本是個貧寒子弟,但難能可貴的是他能貧不改節,不瞞昧已到手的黃金,主動地歸還給本主。善心美德果然給他帶來了意外的福報,平步青雲被皇帝封為縣令,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節, 操也」(《說文解字》),指氣節、節操等。氣節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高尚人格,表現為堅持真理和正義,在任何環境中都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 清代時,有一縣丞候補去江蘇,委任他接替前任縣丞管轄四個團鎮。他攜帶家眷赴任,到任時,前任官因病已亡故。這一年遭水災,朝廷下令一方面免除百姓錢糧,一方面由政府發放賑濟。
  • 語云:「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應思誠而與天道相通,做到真實無妄、誠實無欺,因此古人常用「至誠」的標準來規範自己,協調人與人的關係。
  • 華佗是東漢傑出的醫學家,他生於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是沛國譙(今安徽譙州)人。史書記載華佗活了六十四歲。
  • 成語是漢語中特有的短語,是具有特定內涵的約定俗成的語言。成語是漢語的一大特色,是漢語獨有的語言,其他民族的語言中是沒有成語的。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最豐富、內涵最大的語言,而成語又是漢語中最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成語是漢語的靈魂,是成語賦予了漢語的生命。
  • 石雕為雕刻藝術,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中最常見的要數石獅雕刻。在古代,石獅多見於佛教寺廟,帝王將相的府邸,或者是官府的衙門,到了元代以後 一般百姓才開始使用。
  • 孫思邈,被稱為藥王孫天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他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他活到一百四十一歲才仙遊。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博通經史 百家學說,七歲時就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被人稱為「聖童」。
  • 德性是上天賦予人的良知本性,是人生命本質中最美好的東西。因此能夠保持善性和不斷昇華道德,就是人最應該力行的。君子喜歡看善書、行善事,不僅自己行善,而且提倡、推廣到四方,感化世人,使人覺悟而由此帶來福祉,使一切歸於天理正道,所以古語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 中國古書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因果報應的內容,行善濟人得善報,行惡害人有惡報,倡導人們遵循天理,多行善事,才會有好的際遇。由於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們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人有善願,天必佑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