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39):發心由「仁」 正行從「義」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氣: 179
【字號】    
   標籤: tags: ,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孟子.離婁上》

在前文〈仁者愛人〉中我們分析了「仁」的涵義,那麼「義」的涵義又是什麼呢?
義,甲骨文是羊(羊牲;上古最易取得的祭牲)在我(鋸齒狀鋒刃的長柄兵器;象徵權威)上形,我亦聲,用豎「我」置羊(祭牲),而祭表示祭祀的禮節程式之意,讀ㄧˊ yí,即儀式,是「儀」的本字。如:

◎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孟子.盡心下》)

「義」所表示的這種祭儀,是上古初期重大事情必行的隆重儀式,所以「義」也引申表示理應遵行的合乎禮法、道德的重要原則或道理,讀ㄧˋ yì。如:

◎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
(《尚書.商書.仲虺之誥》)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義」的這種「合乎禮法、道德的重要原則或道理」的含義,其落腳點是「理應遵行」,所以「義」引申也表示「義」合乎禮法、道德原則的事或舉動」。如:

◎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禮記.禮運》)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同「仁」一樣,「義」也是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是中國傳統道德體系的重要基礎。如果說因為「仁」側重於發心,如何「施仁」對於一般人來說有些難以把握的話,那麼「行義」就相對明確多了,因為「義」側重體現的是合乎禮法、道德的「原則或道理」。所以古人說: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作為人們應該共同遵行的「重要原則或道理」,合乎「義」的自然就是正義的,背離「義」的自然就是非正義的。當非正義對人類造成重大危害時,那麼討伐非正義也是一種正義。

所以,歷史上反抗暴虐統治以恢復傳統正常秩序的大規模行動多稱為「起義」,起義的軍隊多稱為「義師」。而反映這種正義與非正義交戰的歷史過程的故事,則稱為「演義」,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封神演義》等。

「義」這種「合乎禮法、道德的重要原則或道理」,源自於古人對於天道的透徹認知。也就是說,「義」是符合天道,是天道的一種體現。所以古今中外人們堅信(歷史也反復證明):正義必定戰勝邪惡!而「多行不義必自斃!」

既然「義」是天道的一種體現,那麼維護正義就成了每個人的責任。當正義與非正義交戰的時候,「對正義事業保持沉默,等於為非正義事業呼喊(阿拉伯諺語)」,人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如何選擇,如何作為,就成為每個人的「演義」了。@*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金文是指商、周時期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因古人稱銅為「吉金」而得名。也稱「鐘鼎文」、「銘文」、「彝器款識」。
  • 說文解字.敘》:「及宣王太史籀(ㄓㄡˋ zhòu)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侯力政,不統于王(周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 書,有「秦隸」和「漢隸」之分。秦隸又稱「佐書」、「古隸」,是篆書的簡化俗體。
  • 楷書也叫「正書」、「真書」。由於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所以也稱「今隸」。
  • 漢字演變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異體、通假、假借、古今字、俗體、破讀,等等,它們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呢?
  • 當今世界上唯一傳承下來至今愈顯活力的古老文字--漢字,近代以來亦曾遭遇兩次重大挑戰。
  • 讓我們先看看歷代字書(及韻書)的收字情況: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甲骨文已發現單字4378個(《甲骨文字編》,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宗焜,2012年),其中已識2000餘字,公認1000餘字。
  •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清末維新派人物譚嗣同(1865~1898)其所著的《仁學》一書中提出︰「盡改象形文字(即漢字)為諧聲(即拼音文字)。」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明確主張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的人。
  • 中華漢字是神傳文字,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古人造字時,把自己的道德標準也融入了構字之中,「字小乾坤大」,反映出古人的正統信仰、道德至上、天人合一思想。一個方塊字,就是一方天地,漢字的形像呈現著宇宙乾坤的萬象紛呈、蘊含著造化的神秀靈氣。
  • 與「國語羅馬字」(簡稱「國羅」)運動南北相映的是「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運動。發起者是1920年代旅蘇的中共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肖三、王湘寶(劉長勝)等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