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威信 不一定得兇孩子(上)

作者:周道男、李瓊珠、周佳敏
font print 人氣: 454
【字號】    
   標籤: tags:

心理學家統計過,除了維護幼兒人身安全之外,小孩在兩歲前很少受到干涉。兩歲後,親子之間的衝突頻率平均為每小時九次,因此有的父母心裡不免還是有些懷疑,不確定威信型教養方式是否能夠奏效。權威型父母可能還是認為,不樹立威嚴的形象就難以管教孩子;放任型父母可能認為管孩子一定得兇他們,會傷害他們的幼小心靈,所以就不太想管。但是,管孩子一定得兇孩子嗎?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獲國際佳評的一本書《柔性權力》(遠流出版)。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崛起,文化影響力遍及全球,其力推的民主制度到普羅文化的代表可口可樂、麥當勞,席捲全球眾多國家,各地青年學子也紛紛負笈留美。可是二○○一年發生了九一一事件,美國政府以反恐為由,發動阿富汗戰爭及伊拉克戰爭,罔顧國際輿論的強悍作風引起盟友的反彈。《柔性權力》作者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曾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十分憂心布希政府所採取的軍事決定,會削弱美國原本擁有的強大「柔性權力」。

奈伊認為:「柔性權力是一種懷柔招安、近悅遠服的能力,而不是強壓人低頭或用錢收買以達到自身的目的。」他也提到,「力量的面貌不限於一端,柔性力量也絕非軟弱,它是力量的一種形式,如果未將它納入國家政策,是個很嚴重的錯誤。」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認同奈伊的說法,覺得布希政府在中東政策方面過於強硬;許多國家對布希政府的強勢作風無法苟同,美國聲望直直滑落。但父母反觀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不是也不應該落到和當時的美國一樣?

奈伊說:「我如果能讓別人欣賞我的理想,想我所想,就用不著那麼多胡蘿蔔和棍棒,才能讓別人照我的話去做。勸誘總是比威逼有效。」

換成孩子的教養方式,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我如果能讓孩子欣賞我的理想,想我所想,就用不著那麼多胡蘿蔔和棍棒,才能讓孩子照我的話去做。勸誘總是比威逼有效。」柔性權力的概念不僅適用於外交,也提供親子教養另一角度的省思。權力並非得是剛性的,可以是彬彬有禮地去影響別人,既不會傷害孩子的心靈,也不會讓父母失去管教權力。

教養也要善用柔性權力

許多父母受到心理學「制約理論」的影響,認為必須透過威嚇或獎賞才管得動孩子,其實不然。滿清末年,孫中山先生號召有志之士投入革命,靠的是他的理念與理想,參加革命的同志沒有被脅迫,也沒得到什麼好處,還可能會丟掉性命,但是孫中山先生就是能夠感動、影響他們,這就是柔性權力發揮到極致的一個好例子。

因此柔性權力並不見得無效,就像老子說的:「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威嚇孩子,孩子可能會陽奉陰違、敢怒而不敢言;獎賞孩子,孩子一旦失去外在誘因,可能就不做了。唯有多對孩子使用柔性權力,遵照高特曼「情緒輔導五步驟」,這樣孩子在威信型的教養下,方能茁壯成長,活出最大的可能!

父母的溫柔身教,讓孩子自然而然愛念書

多年前,資優教育專家蔡典謨訪問我、二女兒及三女兒。我懇切地分享我的想法與經驗:「我只給孩子方法、原則、道理,她們知道了,自己會讀,不需要強迫。很多家長、老師都強迫孩子,那是沒有用的。愈強迫,問題愈多。我是採取無為而治,不給壓力,孩子的潛能就會發揮出來,你給壓力,反而會讓潛能被壓下去。我是用啟發的方式,慢慢開發。」

我也說:「凡是孩子有什麼疑問,我就給答覆,不會逃避,直到她們滿意為止。花時間在孩子身上,以後孩子自己就會讀書。孩子自己會開讀書的車,我就不必幫孩子開了。」

我的二女兒對蔡教授說:「激發小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自己肯去念書比較重要,而不是逼他去念書。」

三女兒也說:「自己念,感覺比較好,這樣沒有學習障礙,而本身有興趣的話,就會想要去多看一些書。」她接著說:「如果父母一直管我,我會覺得很煩。爸媽的態度很重要,如果我爸以前是用一般家長壓抑孩子的方式對待我,我可能現在上不了台大。我算是一個叛逆性滿強的人,可是因為我爸媽都不壓抑我做任何事,也不會不准我做什麼事,我就懂得要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懂得對自己負責。」

蔡教授在自己的書中提到關於周家孩子的一章,寫道:「兩位女兒談到家庭給她們的影響時,表示是父母親給了她們很好的開始,從小善於啟發她們的智慧,提供溫暖的家庭環境。父母親不壓抑孩子的好奇心或壓抑她們的反抗學習,讓她們對念書產生興趣,同時也把她們當成一個完整的人,教導其選擇方向,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並給予她們足夠的空間去發展。在短短的幾個鐘頭裡,看到幽默風趣的周先生與孩子相處,就像好朋友一樣,讓我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這就是柔性權力的力量,看似柔弱,卻最能激發孩子奮發向上的能量。古語說,四兩撥千金,這句話中蘊含著無限智慧,說明做任何事情都有訣竅及撇步,只要用對了方法,就能事半功倍。教養孩子也是一樣,成為威信型父母將會是最有效的教養方式!

─ ─摘自:《10歲前,定終生:長大後,最感謝父母教我的7件事》野人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能否成功地在嬰兒的吃睡上設定界限、建立規律,關係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會影響智力和行為發展。能否做好人生的第一個規矩,不僅對寶寶的成長很重要,也會影響父母今後為孩子建立規矩的意識和信心。
  • 有句古諺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意思是調教媳婦要從媳婦剛嫁進門開始,教育孩子要從嬰孩時做起。但是「嬰孩」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零到兩歲左右都可以稱為嬰孩。
  • 我們所提出的問題,將會影響我們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許多父母之所以無法發現子女的才能,是因為父母本身就已經提錯了問題。
  • 如果想知道孩子有什麼才能、喜歡什麼活動,就應該主動提供他們嘗試各種活動的機會,因為沒有做過就無法知道孩子喜歡什麼。
  • 得慶幸的是,現代的父母都會提供孩子很多機會去嘗試各種經驗,讓他們學美術、音樂,也給孩子很多機會去學各種運動,更別說閒暇時常會帶孩子去旅行、參觀博物館或展覽等。這種父母真的很讓人放心,只需要另外特別注意兩點就好了。
  • 孩子再怎麼喜歡一項活動也很難長久鑽研探究,一開始因為喜歡而做的事情也很快會失去興趣......
  • 如果想協助孩子獲得自信心,使孩子在做事時能盡全力、不會屈服於挫折、主動挑戰,該怎麼做才好?
  • 當孩子有顯著的進步或是做出成果時,為了幫助孩子未來也能想起這些美好經驗,並讓這些事深刻得足以留在記憶中,最好能多多祝賀孩子。可以參考下面幾種方式,因為比起每次都用相同的方法,靈活交替著使用效果會更好。
  •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充滿愛、持久且有意義的關係。了解情緒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有助於我們和孩子建立這樣的關係。人們正是透過分享情感與他人交流。
  • 「滿招損,謙受益。」涵養孩子謙虛的品德,能虛心面對世界,不自傲、不爭鬥的為人處世的生活態度,是親子教育的重要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