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誤人的邪說

誤信兩種師字輩 帶來生死劇痛

font print 人氣: 67
【字號】    
   標籤: tags:

清代著名學術家紀曉嵐,在他所著的《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中記載︰

北方的橋上設有欄杆,那是防止過橋的人不慎失足用的。福建一帶多雨,橋的旁邊還蓋了屋頂,那是為了行人避雨用的。有一個名字叫邱二田的人,他講了一件令人吃驚、十分震撼的事:

有人半夜遇雨,走到橋上,進入旁邊的屋中避雨。過了一會兒,看到有個官吏,手持公文簿,指使幾個差役押著一些犯人,也先後走進橋旁的屋裏避雨。那人聽見腳鐐手銬的響聲,知道是官府押送囚犯,路過此橋,暫時也來避雨。他便不敢作聲,自己縮坐在屋角裏,觀察他們的動靜。

忽然,聽到一個囚犯嚎啕大哭起來。那個官吏呵斥道:「此刻知道害怕了,哭還有什麼用!為什麼活著的時候要做惡呀?」

那個囚犯說:「我是誤聽我老師的話,他平時總是斥責敬信神佛的人,什麼善惡報應之說,都是荒謬妄談。我聽的時間長了,信以為真。後來便用盡心計,投機取巧,放縱私欲,為所欲為,覺得死了以後,既然沒有遭報應受懲罰的痛苦,那我活著的時候,就毫無顧慮的巧取豪奪,損人利己。

人一死啥都完結了,沒有榮譽和恥辱的分別,那就不必擔心害怕,為何不任意胡為呢?沒想到:我一死就下地獄了,這裏也真有閻王。這時才知道我被那個老師欺騙了,所以我才悲傷又悔恨呀!」

聽完這個囚犯的哭訴,另外一個囚犯也哭著說:「唉呀!你是被那個教師所騙,我是被一個巫師所騙。我遇到一個巫師,說:『人造了惡業,焚香布施,就能積功德,就能化解消除惡業。即使死後下地獄,也可以請巫師,來念經超度。』

我想這樣就不必忌怕,先多撈些錢。生前拿一點錢出來焚香、布施;死後叫家人請巫師給我念經,那我活著就可以為所欲為,死後地府也不會治我。沒想到我下了地獄,閻王是專看本人行善做惡多少和私心大小,來定罪與福的;並不看重捨財數目多少。

我在世上,雖花了許多錢布施,都是為私為己;下到地獄,被打壓、被煮熬,件件難逃。我若不是受了那巫師的欺騙,又怎麼敢放縱私欲,以至於此呢?」說罷,嗚咽不止。別的囚犯們也都齊聲痛哭。

那位縮坐在屋角裏的人,這才明白他們原來是死去了的人。他們的教訓極深,真是生死劇痛,悔之晚矣!

雖然是清朝時候的事情,但這兩種人在現今社會中都還大有人在呢!

很多人受唯物論的影響,被無神論毒害,不信神佛,不相信善惡有報。這樣一來最大惡果就是人沒有道德的約束,既然眼前的物質利益是最物質、最實在的,沒有天堂和地獄,如何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和享樂,就成了最現實的生活目的了。為了私欲,傷害別人,造下極大的罪業,在日後必定要償還。

還有些人一邊行惡、拒不改悔,一邊又去拜神求佛,企圖消災免禍,妄想逃脫地獄的嚴懲,真是白日做夢。雖然他們好像相信神佛,但其實並不懂得善惡有報的道理,不明白道德的意義。

他們站在自己自私、狹小而醜陋的思想中,以為天理神佛也和他們一樣,拜拜佛、燒燒香、利益交換,就能得到保佑了,那可是他們一廂情願啊!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都有缺點和犯錯的時候,以權勢壓人,最多只能讓人表面服從;而寬恕大度待人,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心。魏霸就是因為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待人寬恕,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以周圍人都很信任、服從和尊敬他。
  • 若是能夠把報應二字反覆思考,擇善而從,恭慎自己,順應天理,那麼心就會與天道相合,靜則雜念不起,動則萬善相隨,自然就會得到善報。如果有人的心行與此相反,那麼惡報也是避免不了的,因為不善之人,他們欺騙掩飾的行為,為神明所察見,以至於減少他們的福分與壽算,憂患也就會跟著接踵而來。
  • 中秋詩是明月的詩,人們把思念、祝福寄託於明月,詩中所蘊涵的意境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
  • 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中秋月如圓盤,象徵團團圓圓。人們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 祁天宗這個人自恃有才學而驕傲自大,尤其不信神佛,經常隨意謾罵。下雨柴濕,他叫書僮劈開木作的神像燒火。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康熙皇帝倡導尊德崇道,實行仁政德治,他說:「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矣。」他言傳身教,嚴於律己,堪稱內聖外王的典範。
  • 張九齡(678~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唐代時的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進士出身,屢官至右拾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副宰相),後被李林甫所譖而被謫外任。他善詩文,有《曲江集》傳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