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避免身體受寒風侵襲 名中醫談立冬保養

人氣: 11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4年11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11月7日是立冬,中國傳統習俗過完立冬象徵進入冬季,名中醫胡乃文表示,中國古人講春應「生」、夏應「長」、秋應「收」、冬應「藏」,中醫談到冬天「養生」就應該養「藏」,也就是你要注意避藏,房間窗戶要閉起來,不要老吹到寒風,讓自己的身體受到風寒等等。

立冬保養要「藏」 避免身體受寒風侵襲

胡乃文醫師說,古人計算四季時間的開始是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冬就是冬天的開始,在冬天這個季節時,萬物都得閉藏,人必須在此時「養藏」。冬季要保暖,人要藏於密閉房間內、穿厚重的衣物、睡臥厚被窩中,讓自己不受寒風侵襲,而受到傷害。此外,食用食物也要有相應,《飲膳正要》書中云,春宜食麥、夏宜食綠豆、秋宜食麻、冬宜食黍。他解釋,黍就是比較黏的米,《本草綱目》云,黍吃多了會煩熱,叫人不要多吃。而冬季使用它,卻很相宜,讓人有保暖的作用,而且冬天習俗要做年糕、麻糬等熱量高的食物準備過年。

他說《黃帝內經》云:「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他解釋,冬季人應該早睡晚起,跟著太陽的時間生活,使得腎所藏的「志」,若伏若匿的有所收藏,自己的心志不要張揚、聲張,要避寒、尋求溫暖,不要讓皮膚老是接觸風寒,否則氣就被竭盡掉了,這就是「養藏之道」,如果逆反它,就會傷到腎,到了來年春天就會有肌肉痿縮、骨頭酸疼的毛病。

立冬保養要吃什麼?

胡乃文表示,春夏秋冬的四時,分別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的木火金水,春是木,夏是火,秋是金,冬是水,「人虛才要補,不虛吃東西讓身體溫熱就好。」他表示,冬季屬於寒水的季節,水應腎,補冬要補水,補的就是腎。「但真的補腎,中醫看法分為補腎水和補腎火,水虛的人要補腎水,火虛的人要補腎火。補水的有六味地黃丸,補火的則為桂附八味丸或稱八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由中醫把脈看病人需要補水或火。」

他說,食補要補的是木火金水,但我們現在到立冬講進補,就用最補的人蔘、白朮、茯苓做成「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八珍湯」、「歸脾湯」,以及「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四物雞」等有甘甜之味的藥來補身體,其實吃這些都不是補腎,因為五行的土是分配在四季裡頭,任何時候都可以補脾胃,而現代人流行的補冬方式,是有錢後開始吃補藥了,這不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

立冬到立春的90天裡頭都得養藏,冬季這段時間都稱為寒水的季節。他提供立冬保養可以吃的溫熱食物,比如羊肉湯可以放人蔘、黃耆,可以補氣、補形;還有當歸生薑羊肉湯既溫熱又補血、補形。他說,在中國北方來講,根本就已經沒有作物了,只能吃秋收的根莖、堅果、穀物如黍之類的食物了。而在中國南方冬天才有很多的蔬菜可吃,他提到有句話說生病吃藥時,不可以吃蘿蔔會解藥,其實平常多吃蘿蔔有益身體,有句客家諺語說:「吃蘿蔔、喝熱茶,氣的醫師滿地爬」,這說明蘿蔔的效用,不過藥房老闆都不願意說出來。

古人養生以養德為重

冬天有關心智方面的保養,胡乃文說,冬季「養生」,要使「志」若伏若匿。他說明,「志」是心之所至的意思,到了冬天在人的心裡面,最好有若伏若匿的境界,而要讓心靜下來,可以靜靜地、安詳地坐著,打坐是很好的方式。他提到,黃帝內經云:「志閑少欲,心安不懼」,就是志閑不要有太多的慾望、少欲,就不會懼怕任何的事情。

古時名醫的智慧,現代人很難能比得上,古人懂得「養德」,即是最好的「養生」方式。《黃帝內經》云:「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他解釋,治人於未病之前,杜絕生病,不再以藥物戕害身體,古人不是很有智慧嗎?

「我們認為冬季最重要的是避寒就溫及使『志』若伏若匿」,胡乃文說,冬天會看見有人跟隨流行的關係,因為愛漂亮衣服穿的單薄,甚至還吃冰冷的食物;有人太晚睡影響工作的精神狀態,也有人講話太過張揚,這都不符合為人的「養生之道」,年紀愈大就愈多的疾病。**
責任編輯:李曉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