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中庸思想

font print 人氣: 1036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中庸思想堪稱儒家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什麽是中庸呢?或許很多現代的中國人已經不知中庸的真實內涵,往往以為中庸是平庸為爲、明哲保身、隨波逐流、老於世故等,其實不然。

「中庸」出自《禮記》第三十一章。開篇就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裏是說,上天賦予人善良的本性,按照自己善良本性去行事就是遵從大道,而不斷按大道修正自己行爲的過程就被儒家稱爲教,這裏也就是修煉的意思。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無論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堅持自己所應遵循、所要信守的大道及原則,不可有片刻的離開。如果是可以離開,可以放棄的話,也不是真正的正法大道了。

那麽作爲君子,即使看不到、聽不見大道的真實展現,也要堅信正道的存在,謹慎的約束自己,小心翼翼的把握好自己。哪怕是在無人看到和無人注意的時候,仍然要堅守自己的德行,不可有絲毫不符合道的表現,就算是一個人獨處之時也應如此。

喜怒哀樂的情緒不表達出來,在心中時要保持中正,稱之爲中;若要表達就要符合節度,稱之爲和。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是中,而和乃一切事物要遵從的大道。天地的穩定長存,萬物的生長繁衍都是靠「中和」才得以順應天命,常居道中。

(Fotolia)

「致中和」包括「中」與「和」兩部分︰

「中」主要是指對儒生內心的要求--「中立而不倚」、「喜怒哀樂之未發」。「人之初,性本善」,要想回歸人原本的善念,就要不抱一絲後天形成的偏見、成見和情緒看問題,心態純正而不陷入執著之中。

可見,傳統文化談到的中庸是天知、地知、自己良心知的心性修煉。而不是現在人所謂的八面玲瓏、左右逢源,誰也不得罪。

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孔子認爲,君子和小人都有自己的中庸觀,君子的內心時時刻刻都在修煉,爲了順應「天命」而「取中」;小人恰恰相反,嘴上說中庸,心裏並沒有强烈的天命、天良的概念,沒有心法的約束,而是無所忌憚,所謂的「中庸」只是爲了符合個人利益和被灌輸的觀念。

「和」主要是指對儒生行爲的要求--「和而不流」、「發而皆中節」。孔子認爲君子在世俗之中,在與他人交往中,既不能行爲失常,又不能同流合汙,事事都不能走極端。

君子不做「素隱行怪」的事,在人群中要不顯山不露水,誰也不知道君子內心修煉到什麽境界,君子自己內心卻要「遵道而行」,一生無悔,不因看不到效果而「半途而廢」,孔子認為這只有「聖者」才能做到。

(Fotolia)

儒家經典中所推崇的「和」,不是「和稀泥」,而是「擇善而從」。孔子曾稱讚舜帝和顔回處世做到了中庸,他所推崇的「執其兩端用其中」的真實含義是「隱惡而揚善」:

看到別人惡的地方,不去仿效而是引為己鑑,使自己不犯同樣錯誤;不去縱容,而是勸別人棄惡行善;這樣惡就沒有滋生的土壤,就會銷聲匿迹。看到別人的善行,不心生嫉妒而是佩服學習,使自己也同樣做好;不去抹殺掩蓋而是到處宣傳弘揚,使善行遍布天下;這樣善就會茁壯成長,發揚光大。

這裏有個基點問題,就是必須明辨是非善惡,在此基礎之上才可言「和」與「取中」,因此隱惡揚善是中庸的前提。

孔子一再强調人要學會分清善惡,善惡形勢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孔子認為南方君子寬容忍讓、以德報怨是意志堅强的表現;北方强者英勇無畏、至死不渝也是意志堅强的表現。那人該學習哪一種呢?

(Fotolia)

孔子認爲:「國有道,不變塞焉,强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强哉矯!」在國家符合天道運行的時候,就要做一個虛懷若谷、積極配合的謙謙君子,這樣才能越變越好;而在國無道時,就要做一個堅持真理、至死不變的正義鬥士,這樣才能抑制邪惡。

以上談的中庸,體現在人精神上的不斷升華。一般人理解的中庸,含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之意,似乎被看作沒什麽人生志向的中庸,這往往是强調人對名利的追求。

其實,人追求正法大道的心應是永無止境的,這是中庸的一面,而人在物質利益的追求上又應順其自然,這是中庸的另一面。

假中庸的人,在處世原則上不分善惡,沒有求真向善的志向;在物質利益上卻你爭我奪,爾虞我詐,談中庸的基點也是從維護利益出發,從而曲解和變異「中庸」的內涵。

如果我們能回歸中庸的本意,想一想到底什麽才是自己一生都要勇於追求,不可片刻放棄的東西,而在物質利益上則看淡點,放棄過多欲望和執著,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樂觀心態面對生活,才能真正享受到自己的人生幸福。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相由心生」一詞在神傳文化中佛道兩家都有所用。這裏的「相」一般是指事物的表現形式,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各種事物的表象,而這種表象變化萬端,都由於人心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表現狀態。
  • 前,在摩竭國有個觀園,裏面風光秀麗,景色宜人。
  • 墨子單名一個翟字,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家的創始人,曾任宋國的大夫。他平時編撰著述經學典籍,更勤於道家方術的修煉,提倡勤儉節約。曾有著作傳世,著錄《墨子》一書。
  • 我們總說中國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那麼信仰與文化之間是怎麼個關係呢?
  • 明代醫學家李橚在中醫啟蒙書《醫學入門》中的最末一章,講到了「習醫規格」。這是李橚在成書之後,於明朝隆慶辛未年的冬天,應盧廷和、何明善、李星、侄子李時思等人的請求,諄諄告誡晚輩們要做一名好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然而近幾十年,由於信仰馬列的中共竊取了中國的統治權,不僅在中國摧毀了神傳文化,更用無神論思想毒害了幾代華夏兒女。
  • 德乃做人之本,自古以來人們薦才舉賢首先是以道德作為衡量的標準。
  • 歷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多不是因為無才造成的,無德才是人之大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