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物】無為治理天下的漢文帝

作者:劉曉

人氣 96
標籤:

【大紀元2014年12月30日訊】歷史上,漢朝出了幾位賢德的君主,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就是其中之一。文帝劉恆,高祖時期被封在代地稱代王。公元前180年,在專權的呂後去世後,大臣們誅滅了呂氏外戚,並擁立劉恆為天子,後被謚為「文帝」。

漢文帝秉性寬厚,以仁德、無為治理天下。他的仁德主要體現在:

一、廢除了連坐法和肉刑。文帝認為,法令是治理國家的準繩,是用來制止暴行,引導人們向善的工具。既然犯罪的人已經治罪,就不應該株連他們無罪的父母、妻子、兒女和兄弟。而且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當百姓就心服。

歷史上有名的「緹縈上書救父」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時,文帝也因此廢除了嚴苛的黥、劓、刖等肉刑,改用笞刑代替。

二、希望找到聖德之人實行禪讓。在大臣指出確立繼承人為自己的兒子是由來已久的定規後,文帝才同意立自己的兒子啟為太子。

三、與民同樂,對普天下施以德惠。比如文帝因為立了皇后的緣故,賜給天下無妻、無夫、無父、無子的窮困人,以及年過八十的老人,不滿九歲的孤兒每人若干布、帛、米、肉,希望天下這些貧苦之人可以享有一些快樂。

四、以「孝」彰顯天下。文帝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嚐藥,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的孝子之一。

五、減少百姓的負擔。文帝即位第二年,他下令居住在長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國。這樣一方面可以省卻百姓供應運輸給養的勞苦,節約人力和財力;一方面列侯也可以教導和管理封地的百姓。

六、提倡節儉。文帝從代國來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車駕等等,甚麼都沒有增加。但凡有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廢止,以便利民眾。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來工匠一計算,造價要值上百斤黃金,於是文帝便放棄了。此外,文帝平時穿的是質地粗厚的絲織衣服,對所寵愛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長至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幃帳不准繡彩色花紋,以此來表示儉樸,為天下人做出榜樣。

文帝還規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做裝飾,不修高大的墳;要節省,不要煩擾百姓。

七、廢除法令中的誹謗朝廷妖言惑眾以及百姓批評朝政有罪的罪狀,鼓勵大臣直言。

在治理國家方面,文帝採取了「與民休息,安定百姓」的政策。他十分重視農業,多次下詔重視農桑,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降低田租和賦稅,減輕徭役。文帝還下詔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

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文帝或戰或和,完全從百姓的利益出發。在對待同姓王反叛的問題上,文帝則是以德報怨。在對待臣子上,文帝也十分寬容,認為百官的過錯,應當由自己一人承擔責任。當國家發生災害時,文帝亦時常自責,認為是來自上天的警告。

文帝能以仁德、無為而治,除了秉性之外,還源於他對「道」的研修。他對老子的《道德經》推崇備至,不僅自己熟讀,還要求王侯大臣們都要誦讀。民間流傳著文帝與「河上真人」河上公的故事。

據說,河上公在山東琅玡天台山修仙得道,對《道德經》有很深的領悟。於是文帝派人拿著幾個不懂的問題找河上公請教。河上公對使者說:「研究老子的經典是件十分嚴肅認真的事,怎麼能通過別人來代問呢?」

文帝遂駕臨河上公的河邊小茅屋,親自向河上公求教。但他還是對自己屈尊有些不滿,便問道:「《詩經》上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老子也說過:『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君王也是『四大』之一。你雖然懂得道學,但你也是我的臣民,為甚麼不能尊重我,卻這麼高傲呢?」

河上公就拍手坐著慢慢騰空而起,離地有好幾丈高,低頭看著仰視他的漢文帝說:「我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中間又不牽累人世的事,怎麼能算你的臣民呢?」文帝大驚,馬上下車向河上公跪拜謝罪,求其給予教誨。

河上公見文帝一片誠心,就把《道德經章句》二卷授予他,讓其好好研讀。文帝跪受經書後,抬頭再看時,只見雲霧蒸騰,天地一片迷茫,河上公已經不知去向了。

從那以後,文帝精心鑽研《道德經》,用仁德感化臣民,無為而治,因此天下富足,禮義興盛。顯然,他所開創的「文景之治」就與河上公的教誨有很大關係。

文帝去世後,世人都非常懷念他,後世讚他是「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以史為鑒:河上公與漢文帝
中華典故:喋喋不休
河上公授書漢文帝
為甚麼古代軍營又稱為「柳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