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曲聖」——關漢卿

作者 :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57
【字號】    
   標籤: tags:

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大約生於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後),元代戲曲奠基人。

然關漢卿究係何方人氏,多年來一直眾說不一,主要有四:一為大都(今北京)說,見元鐘嗣成《錄鬼簿》:「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二為解州(山西解縣)說,見清邵平《元史類編》:「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六十種。」;三為燕人說,見元熊自得《析津志》;四為祁州(今安國市)說,見清乾隆《祁州舊志》:「關漢卿,時祁之伍仁村人也。……」

比較而言,前三者皆語焉不詳,且惟此僅見,缺少佐證。而祁州說所言較詳,較具體,且當地又有大量關於關氏遺址、遺事的傳說佐證,多數關學研究者傾向此說。

關漢卿出生於「醫戶」家庭,其祖上世代為官,他本人曾任太醫院尹。關漢卿幼年勤奮好學,過目成誦,善詩賦。縣試名列榜首,後赴中都應試,因考官作梗不第。從此認清官場腐敗,不屑仕途。

約元成宗元貞年間,隻身移居大都(今北京),與雜劇作家白樸、趙子祥等組織領導了雜劇作家團體--玉京書會,結交了雜劇作家楊顯之、費君祥、梁退之,散曲作家王和卿,著名雜劇女藝人朱簾秀等。

元人熊自得《析津志.名宦傳》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蘊籍風流,為一時之冠。」元人周德清把他與馬志遠、白樸、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錄鬼簿》於傳末附賈仲明的《凌波仙》弔詞亦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關漢卿在元代劇壇上的領袖地位。

元代盛行的雜劇,是在宋雜劇、金院本的表演基礎上,吸收了「諸宮調」的唱詞結構而形成的,而關漢卿正是這一新發展關鍵性的創造人之一。關漢卿和歷代多數著名的文人一樣,生前並不怎麼得意,他長期生活在人民群眾中間,熟悉他們的生活,同情他們的遭遇,於是就用戲曲來反映他們的痛苦不平,歌頌他們的聰明才智。

關漢卿一生所作雜劇六十餘部,現僅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七部。作品中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個普通婦女的典型形象,刻畫了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的性格,同時也讚美了她們敢於向黑暗勢力展開搏鬥、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和反抗意識。

在關漢卿的筆下,這些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組成了燦爛奪目的畫廊,流傳至今而不朽。習慣上以《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和《拜月亭》,作為關漢卿劇作的代表。這四本劇,有悲劇,有喜劇,有英雄,有兒女,的確有一定代表性,顯示了作家思想深度及偉大的藝術成就。

關漢卿的雜劇反了廣闊的社會生活面,對元代社會生活中帶有本質意義的一些問題反映得尤為深刻、集中。同時,關漢卿作為一個有多方面藝術修養和豐富舞台藝術實踐經驗的戲劇家,很善於塑造典型人物,並充分注意到了劇本的演出效果。

在他筆下的大多數人物都個性鮮明、血肉飽滿。關漢卿不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塑造人物性格,而且還非常善於通過細緻深入的內心描寫來提示人物的性格。他對故事的剪裁,人物的集中塑造,戲劇的衝突和高潮,場景的變換和完整結構,都表現了他的匠心獨運,而詞曲語言的「當行本色」,尤為後世評論家所樂道。

他非常善於吸收和提煉生活中生氣蓬勃的語言,用來豐富自己的藝術表現力。他在運用語言上十分重視語言的個性化,或豪放,或典雅,或通俗,或嫵媚,都按照人物的性格,運用得十分簋切,自然。

關漢卿還寫有不少散曲和套曲,保存到現在的,有套曲十二套,小令三十五首。他的散曲不如雜劇成就高,從題材範圍來說也遠不如雜劇廣泛,絕大多數是抒寫離愁別恨,也有些是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以及個性的自我表白。

關漢卿畢生致力於戲劇事業。在當時,他是戲劇界的光輝旗幟,以至於人們把與他差不多同時期的著名雜劇作家高文秀稱為「小漢卿」,又把比他稍晚一些的南方戲劇作家沈和甫稱為「蠻子漢卿」,可見關漢卿在當時戲劇界的地位和影響。

他在劇本中所塑造的各類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七百年來一直成為人們寫作劇本的楷模。其中,《竇娥冤》早在一百多年前已譯成法文,流傳海外。

關漢卿不僅是中國的戲劇大師,也成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劇作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歷盡萬般辛苦終於到達西天修得正果,有人說這是小說。其實在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冒著生命危險,憑著一顆赤誠的心和驚人的毅力,歷經死地,孤身行程二萬五千餘里才到達印度取得佛經。唐僧西天取經的過程也是一個修煉者放下生死的修煉過程。
  • B>三、見利思義
  • 是魯國守門人的女兒。一個晴朗的夏夜,姑娘們在場院上燃起明亮的篝火,一邊搖著紡車,一邊快活地唱著歌兒。忽然,嬰傷心地哭了起來。
  • 東坡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美食家。
  • 一天,范子華和他的門客在高台上遊玩。一個門客說:「有誰能從高台跳下去,賞給他100金子。」大家假裝爭先恐後地要向下跳,但卻並不跳下去。只有商丘開一個人,信以為真,跳下高台。只見他:身輕如燕,飄然著地,身體毫無損傷。
  • (shown)古人敬天信神,「觀天道以應人道」,人類的文化與信仰相伴而行,輝煌燦爛的文明中無不閃耀著信仰的光芒。
  • 王翱,字九皋,河北鹽山縣人,是明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連續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場幾十年,雖位高權重,但始終保持公正、廉潔的品質,以身作則,表率群臣,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神傳給人的,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規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滲透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而文人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的良知,熟讀聖賢書,弘揚道德,敬天信神,以經世濟民為己任,這些純正的理念在其為人處世中乃至其文學作品中無不充份的體現出來,被後世傳為佳話。以下為其中幾例。
  • 唐憲宗時宰相李蕃,其在任時知無不言,言而敢諫,深受皇帝器重。
  • 古人認為,上天主掌一切,天道規範一切,華夏傳統是承天理而來,堅守傳統文化中的做人標準,也就是遵從天道。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一生堅定不移的追求真理,弘道崇德,倡導以道德規範人的思想和行為,鼓勵人修身、知人、知天、成聖,為後世作出了楷模。
評論